周 芳, 姚元安, 蘆 峰, 黃 芳, 謝小燕
(銅仁市農業農村局, 貴州 銅仁 554300)
紅薯又名甘薯、番薯、地瓜等,具有適應性強、淀粉含量高、對環境以及土地要求不高、產量高等優點[1],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貴州省近年在脫貧攻堅實現農民增收中主導發展的地方特色經濟作物。銅仁市作為貴州紅薯種植的優勢區,近年在相關政策資金引導、品種引進示范、龍頭企業帶動、規模化基地建設等措施共同作用下,面積、產量、效益增加較多,但總體仍存在品種結構不合理、加工產品單一、加工比重較低、產業鏈不長、產業整體效益偏低等問題。為進一步促進銅仁市紅薯產業發展,發揮其在保障糧食安全和持續實現農民增收中的作用,筆者在總結銅仁市紅薯發展成效、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強化產業發展對策。
紅薯是我國第10大農作物,第6大糧食作物,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1],2018年我國紅薯種植面積242.27萬hm2,鮮薯產量5 335.0萬t,平均單產1 468.3kg/667m2,主要產區為四川、重慶、廣西、廣東、甘肅、貴州、云南、山東、湖北、湖南、河南、福建、河北、遼寧、安徽、江西等16個省(市、區),其中西南區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種植面積占全國的比重接近48%,重心地位十分突出[2]。2018年貴州紅薯種植面積17.19萬hm2,鮮薯產量249.1萬t,平均單產966.0 kg/667m2,種植面積占全國的比重達7.1%,主要分布在銅仁市、遵義市、黔東南州等區域[3]。據市場調研,目前我國紅薯仍以鮮食消費為主,用于加工淀粉及其制品如粉條、粉皮的約占15%。
紅薯歷來是銅仁市重要的糧經飼兼用農作物,近年來,通過開展以淀粉型紅薯品種為主,兼顧休閑食品加工的特色紅薯品種的引進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制定《紅薯綜合標準體系》規范各環節生產,成立銅仁市薯類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實施,出臺《紅薯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明確目標任務等措施,使銅仁市紅薯產業化水平得到了較大提升。
2020年銅仁市累計種植紅薯3.95萬hm2,鮮薯總產量68.40萬t,單產1 153.0 kg/667m2,紅薯產業產值達8.79億元。與2019年相比,種植面積增加0.68萬hm2,鮮薯總產量增加13.25萬t,單產增加32.1 kg/667m2,增幅分別達20.8%、24.0%和2.9%,其中:2020年高淀粉紅薯品種種植4 360 hm2,占紅薯總種植面積的11.0%,較2019年增加1 360 hm2,增幅達45.3%。
至2020年,已在思南縣三道水、孫家壩、青杠坡、香壩等鄉鎮,建設高標準高淀粉紅薯品種種薯生產基地118.87 hm2,可滿足種植2 377 hm2紅薯的種苗需求。已在思南縣、德江縣、沿河縣建成4 360 hm2高標準商品淀粉紅薯生產基地,其中,思南縣1 860 hm2、德江縣800 hm2、沿河縣1 700 hm2,以示范帶動全市其他區域紅薯商品化生產基地發展。
至2020年,銅仁市內現有貴州思南佳里佳有限責任公司和貴州德江銘仁食品有限責任公司2家規模化紅薯加工企業,主要加工產品有紅薯淀粉、粉絲、粉條、方便粉餅(酸辣薯粉)、飼料、紅薯休閑食品、功能性飲料,可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化工和其他工業的變性淀粉,作為乳酸、檸檬酸、一次性餐具和降解農膜等化工產品的主要原料的薯類化工產品,為全市紅薯的順暢銷售提供了支撐。其中貴州思南佳里佳有限責任公司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紅薯加工企業,擁有GMP標準廠房15 000 m2、加工設備10多套,日加工鮮薯可達1 300 t,年加工產值將超過3億元。
2020年銅仁市政府建立了薯類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各縣(市、區)組建了薯類產業發展工作專班,負責全市和各縣(市、區)紅薯產業發展組織實施工作。同時,組建了市、縣、鄉三級紅薯技術專家組,開展品種比較試驗、栽培技術研究與生產技術示范指導。銅仁市農業科技人員通過一系列的試驗研究與生產示范,篩選出了適宜銅仁市栽種,具有結薯早、耐澇性較好,具有高抗根腐病、莖線蟲病、黑斑病等特點,適宜深加工成粉絲、粉條、酸辣粉等產品,淀粉含量高的商薯19、川薯225、豫薯抗病3號等品種。同時,針對這些品種,配套形成了涉及最佳移栽期、適宜移栽密度、高廂起壟種植、省工輕簡管理等內容的商品薯栽種技術。這些高淀粉紅薯品種與栽種技術應用于生產,顯著提高了全市紅薯的產量和效益。
受地理環境條件影響,全市土地宜機化率普遍偏低,在紅薯生產中需大量使用人工,加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使紅薯種植向坡地、交通不便利地轉移,造成生產成本過高。據統計,高淀粉紅薯平均產值約3 200元/667m2,生產成本約1 650元,純收入約1 550元。
2020年全市各級雖然加大了對紅薯加工能力建設的支持力度,但是在修建淀粉加工廠房、購買加工設備、污水處理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仍很少,設施設備投入不足,紅薯生產加工能力有限,產業發展受到一定制約。
現有的種薯儲藏窖數量太少,不足以讓所有種薯安全越冬,造成種薯損失,影響來年大面積紅薯生產。
銅仁市縣、鄉級層紅薯產業方面人才力量薄弱,往往一個人身兼數職,很難專一開展紅薯方面工作,精力十分有限,技術指導不夠及時,紅薯種植水平不高。
銅仁市栽種的紅薯品種大多是本地品種以及勝利百號、南瑞苕、廣東苕、馬鈴薯苕、烏心苕等老品種,產量較低,淀粉含量不高,抗病性不好,達不到高產、高品質的要求,經濟效益較低。而高產高淀粉含量品種種植面積僅占11%,致紅薯單產、總產不高,適合加工的鮮薯比例低。
根據銅仁市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總體要求,結合各地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安排好產業布局,圍繞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等,選擇在生態條件好、土壤肥力好,交通便利,且生產基礎設施好的區域,建立集中連片高標準淀粉紅薯原料訂單生產基地,示范帶動面上紅薯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應用。2021年建議在全市建立高標準淀粉紅薯生產示范基地5 666.67 hm2。其中:思南縣3 333.33 hm2,德江縣800 hm2,沿河縣333.33 hm2,印江縣666.67 hm2,石阡縣333.33 hm2,松桃縣200 hm2,帶動全市其他散戶種植紅薯3.77萬hm2,使全市共種植紅薯面積4.33萬hm2。在思南縣、德江縣、印江縣建設346.67 hm2高淀粉紅薯脫毒薯種擴繁基地,可供2022年種植8 333.33 hm2高淀粉紅薯。其中:思南縣建設薯種擴繁基地200 hm2,德江縣80 hm2,印江縣66.67 hm2,做好脫毒薯種擴繁、新品種引進示范等工作,提高種薯質量,降低種薯生產成本,為2022年紅薯產業發展提供優良薯種準備。在思南縣新建大棚貯藏窖150個,保障種薯安全越冬,確保來年優良紅薯薯種充足。
按照“標準化生產、品質化保障、品牌化運作”的思路,以市場為導向,精心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加大種植、加工等全產業鏈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引進和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經濟效益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紅薯產業,鼓勵本地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裝備升級和模式創新,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向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兩端延伸,使加工力與生產力相匹配,避免產遠大于銷,造成浪費,影響產業經濟價值。
充分利用市、縣、鄉三級農技專家系統,針對紅薯各個關鍵生育時期,對從事紅薯生產的經營主體、種植大戶、群眾等進行選種、育苗、耕種栽培等[4]技術培訓,確保紅薯種植規范,同時開展品種與適宜密度組合篩選試驗、高淀粉型紅薯新品種篩選試驗、不同移栽期試驗、不同種植密度試驗、紅薯不同配方肥效試驗等。探索總結出適宜銅仁市紅薯產業發展的最佳品種、適宜密度、最佳播期、適宜的配方肥。
大力引進和推廣適合銅仁市地形地貌特征的農機具,并力爭將該類農機具納入政策補貼機具,提升土地耕作機械化率,減少勞動開支,進而降低紅薯產業勞動成本,提升紅薯產品利潤空間,增強市場競爭力。
依托龍頭企業示范帶動,發展淀粉紅薯產業生產基地,在充分尊重農戶意愿的基礎上,引導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參與經營。大力推廣“村社合一”發展模式,實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入股聯結,確保農戶持續增收。
各級分別成立薯類產業發展相關機構,定期召開專題研究會,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及困難,統籌調度產業發展。同時,充實基層紅薯產業人才隊伍,提升基層工作人員專業素養,加強紅薯種植技術指導,提高紅薯種植水平。
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在紅薯生產、加工的過程中,充分應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對薯塊、薯藤、薯渣等紅薯所有物質,做到應取盡取,研究打造系列綜合薯產品,全力抓好紅薯系列產品綜合利用,深入探索開發新的生產加工鏈條,促進各類成果有效轉化為生產力,不斷提升企業加工轉化能力。
加強在各類電視、報紙、網站、微信等新聞媒介中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銅仁市紅薯發展的良好態勢,引導更多紅薯企業和經營主體參加各種展銷會、推介會、豐收節等活動,向廣大客商、群眾展示紅薯新研發出的系列產品,擺脫以前紅薯只有初級加工產品的固有印象,認識到紅薯產業鏈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