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建
(福建省仙游縣石蒼鄉經管站,福建 仙游 351259)
1996年,財政部頒發了《村合作經濟組織財務制度(試行)》《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制度(試行)》,2004年財政部發布《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1],沒有再提財務制度。由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對財務管理的一些方面沒有涵蓋,基層在執行時難于把控,造成核算和監管缺漏失效;同時,《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施行已超過15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內容已不適應當今的工作需要,亟需補充和完善。2019年4月,農業農村部面向全國農村經管人員、農村財務會計人員等公開征集關于修訂《村合作經濟組織財務制度》《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的意見建議,對此,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針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以下簡稱“現行會計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改革建議,以期為完善這一制度的修訂工作提供參考。
有關政策和法規都明確要求村集體應制定年度財務收支計劃,各級各部門在集體財務監督檢查中也要求必須有財務收支計劃,而現行會計制度主要確認和規范會計原理、憑證賬簿、核算程序、賬務處理、財務報表等,沒有涉及財務收支計劃方面的內容和規定。
現行會計制度沒有對基層財務監管機構和人員的權力義務作出具體規定;沒有明確報賬員、村居民主任、村居務監督委員會、代理會計、“三資”監管機構、鄉鎮農經部門和基層領導在集體財務活動中的權力和責任;沒有財務審批人權力限制以及財務檢查監督和審計方面的規定。
現行會計制度的科目賬戶、資產分類、報廢處理等已有部分不適應當今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和財務管理要求:沒有財務核算流程和賬目過賬移交期限等方面的規定;收益分配中沒有公積公益金、管理費、福利費提取標準和比例;沒有投資者和農戶的分紅分配低線;沒有村居干部工資報酬待遇和管理費、會議費標準限額等。
現行會計制度沒有或很少體現集體資源、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等所有權、承包權、使用權、經營權的規范處置和核算;沒有集體經濟合同、債權債務和資產臺帳、計算機網絡平臺等方面的監管要求。
現行會計制度的財務管理范疇有局限,沒有對會計委托代理、產權登記、資產評估、報廢和盈虧處置、投資和舉債、審計檢查等制度程序上進行規范;沒有采購和工程項目投招標、項目和專項資金管理、捐資捐款等的實施監督和入賬材料要求;沒有村居集體經濟組織財務與村居委會、股份經濟合作社、村辦企業等分賬方面的規定。
現行會計制度對村居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活動中較大的經濟收支、資產資源開展利用、項目建設等如何實行民主決策沒有體現。村務監督委員會或民主理財小組如何理財,集體財務公開如何接受社會監督等沒有明確規定。
應明確村居要制定年度財務收支計劃,且計劃需經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其中,收入計劃包括生產經營收入,資產資源發包、出租、轉讓、拍賣收入,投資、入股、合作收入,預期轉移支付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支出計劃包括會議費、管理費、應付工資、福利費、村居干部養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其他支出等。
會計科目和賬戶要按會計規范結合適用性盡量簡化設置,核算內容和范疇要根據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和農村實際進行調整。在對象范圍上,應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界定的資產資源內容契合,即分為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并明確各類資產的涵蓋范圍。同時,應適用于鄉鎮集體經濟組織、村居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小組集體經濟組織,并明確與村居辦企業、股份經濟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之間的關系。
要體現集體經濟組織權益,包括所有權、承包權、使用權、經營權等,將集體資產、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確權成果納入財務會計管理監督范疇,建立臺賬,進行資產登記和核算。
明確財務核算流程,規范票據使用以及現金、支票、印鑒和銀行戶頭管理;明確收入和支出憑證要素、審批流程、過賬移交期限;明確村居集體物資采購、工程或項目建設、資產資源處置必須進行招投標或詢價;明確集體經濟合同、資產臺帳、計算機網絡平臺等監管;明確按村居人口數對管理費和會議費進行總量限額控制;明確土地補償費集體留成比例、收益分配順序和比例、公積公益金和福利費提取最高標準、投資者和農戶分紅分配低線[2]。統一會計委托代理、審批權限、專項資金管理、民主理財和財務公開、檔案管理等制度。
明確投資方案的條款和實施條件。明確集體資產資源拍賣、轉讓、入股、租賃應進行評估。明確村居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采用貨幣資金、實物、無形資產或購買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方式進行投資,可以參股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可以采取固定分紅式投資;可以開發建設種養業、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可以利用閑置房產設施和集體建設用地自主開發或合資合作進行投資。
要體現審計工作規程,明確審計部門、審計范圍、審計的法定職權、審計程序、審計報告、審計結論和建議以及審計執行等。
明確村居報賬員、財務負責人(審批人)、村居務監督委員會、代理會計、鄉鎮監管機構、基層領導和主管部門在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活動中的具體職權和責任。配套制定責任追究條款,明確處理處罰規定,對違反財務會計制度和管理規定的按具體情形予以處理。
落實較大集體經濟收支、資產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建設等實行民主決策。規范財務公開的內容、形式,充分接受村民和社會各界監督。規范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監管事項、理財時間、問題處置和反饋等監督形式和內容。
明確村居干部工資報酬根據村居規模和經濟發展狀況確定,參考村居集體財力、當地人均純收入、人口數、工齡等,按當地居民收入的倍數或系數計算,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通過。明確村居干部在節假日、突發事件等期間的值班加班補貼;村居干部任職期間享有績效獎勵、養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等,旅差補貼參照當地機關事業干部標準執行。
明確減輕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負擔,村居集體經濟組織未經審批不得對外捐資、贊助和慰問。涉農收費需經審核申報,未經審批不得向村民收取費用、籌資籌勞,禁止變相強制收取捐款、捐資。各界熱心人士向村居集體經濟組織捐款、捐資,要按規定程序辦理,明確項目用途,規范使用票據,財務及時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