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勇
(山東省萊陽衛生學校,山東 煙臺 265200)
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教育的一個重要補充,這一教育形式主要是為了給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培養技術型人才。中職生的年齡大都在15-18歲,這一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完善。他們還處在身心都比較躁動的青春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在進一步的成長。這一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敏感階段,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工作的黃金階段。只要做好引導和教育,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一定可以收獲顯著的成效。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大幅度革新與發展,“互聯網+”的理念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這一理念的普及帶來的是互聯網技術與我們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無論是信息的擴充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都無不彰顯了其優越。這一技術的優越性顯而易見,但是這一技術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例如像智能手機對于學生的誘惑、校園貸層出不窮等。所以對于中職班主任來說,如何利用好網絡技術這把雙刃劍,卓有成效的開展德育工作,幫助還處在青春期的中職學生規避“互聯網+”帶來的消極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去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隨著“互聯網+”理念的成熟和普及,各種各樣的信息科技深入到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智能手機。智能手機以其小巧易攜帶、高度智能化成為學生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很多學生從小學開始起就手機不離身。誠然,智能手機方便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聯系,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學習渠道。但是在便利的同時,智能手機也給中職教師進行德育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最突出的就是班級凝聚力的喪失。
智能手機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獨立化,一部手機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同樣的也能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遠。很多中職階段的學生因為身心巨變的影響,拒絕跟身邊的人進行溝通,反而選擇在手機和陌生人交流。一個班級里的學生大家可能都沒有足夠的了解,三五成群的進行學習以及日常生活。這就使得班級的凝聚力蕩然無存。班級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基礎性單位,班級凝聚力的喪失會使得教師的德育工作失去抓手,成為無根之苗。
近年來“互聯網+”理念在教育領域越來越成熟,教師對于“互聯網+”理念有初步的了解,但是這一了解也僅僅局限在教學手段及方法上。因為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很多中職教師對于除了教學以為的網絡相關不夠了解。更因為大部分教師與學生的年齡層次相差懸殊,進而導致了學生的關注點與教師關注點的千差萬別。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難以改變自己對于網絡的刻板印象,他們潛意識中對于網絡的印象還僅僅停留在不好的層面,對于網絡背后進行德育的可行性認識不足,使他們沒能把握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陣地。
中職班主任對于學生所關心的、所掌握的網絡技術的認識不足,直接導致了教師德育工作的盲目性。班主任教師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的網絡德育工作,對于學生來說只能是更加的乏味,更加的難以理解,甚至會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德育工作有著極強的時代性,教師應該根據時代的特征,準確把握互聯網時代下正確進行德育工作的辦法。首先教師應加強對“互聯網+”的了解。把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工作放到應有的位置上。有了足夠的了解,教師的德育工作才能更加具有針對性。其次教師應該通過自我學習的方法,加強自己的網絡文化素養,把自己利用網絡的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臺階。
科技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互聯網技術對于學生日常生活的影響也難以避免。所以中職班主任一定要學會因時而動,加強對于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正確利用好網絡教育這把雙刃劍。
首先是,幫助學生合理規劃智能手機的使用時間。在不耽誤學習的前提下倡導學生健康使用。其次是,構建班級的德育工作新陣地。利用網絡技術,搭建具有鮮明班級特色的德育平臺,與學生共商共建加強學生對于德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主動做中主動學。最后就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進一步的增強班級的凝聚力,發揮班集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師要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對于學生網絡使用的監管,不能使得網絡成為學生的法外之地。幫助學生規避“互聯網+”帶來的影響除了需要學生的自主自覺性外,也需要教師加強對于學生的監管。但這種監管并不是對學生的私人信息的嚴格把握,這樣只會加強學生的逆反心理。
加強對于網絡的監管,班主任教師可以與學校進行聯合構建,依托于學校的校園網及官網等構建學校的德育教育平臺以及網絡使用平臺。在保證學生對于網絡學習需求的同時,加強過濾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等對學生的影響。
總的而言,“互聯網+”理念的發展給中職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網絡是把雙刃劍,只有懂得利用、善于利用,才能讓德育工作真的產生實際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