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利
(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單靠老師講授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學習的需求,而信息化教學的應用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動力。在特殊時期影響下,各個學校都在探索實施線上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方式大大推動了信息化教學的發展,如此大規模、常態化的信息化教學方式也引發一些問題,如“學生學習參與度不高”、“無法對學生學習進行有效監管”等。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學生是否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積極參與學習,是保障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學生學習參與度也受到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方式、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因素影響。
在信息化時代,教師作為教學活動設計者和組織者,應具備信息化教學思想和觀念,主動學習信息技術,掌握信息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在現行教學中恰當的、正確的使用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對于優化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有顯著作用。
1)信息化教學資源整合能力。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教學提供諸多便利,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途徑獲取眾多教學資源。網上教學資源不僅種類多、資源豐富,但是內容參差不齊。教師如何在龐大的網絡資源里獲取、整合和利用信息化資源,就是教師信息化資源整合能力的表現。首先,教師應該靈活運用網絡信息技術,熟悉各類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操作和使用,找到并獲取自己想要的資源;其次教師要具備資源的整合能力,對教學資源進行歸類、重組、優化、整合,使之成為自己的教學資源;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使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確保學生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完成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信息化課堂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
2)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設計始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多種自主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環境,支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信息化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充分使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和教學平臺,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合理設計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教師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要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通過網絡、多媒體、學習軟件等自主獲取、分析和加工學習信息,進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其次,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將信息技術融合在教學設計,圍繞課程選擇合適的教學軟件,精心設計教學資源內容,讓教學更生動、簡潔、直觀,如:可以設計豐富的課堂活動(如頭腦風暴、在線測試、投票功能、討論、小組活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教師應從教學設計角度應注重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的整合,因為學生不同的學習活動需要選擇不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所以教師在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時,應依據教學活動內容而設計合適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
3)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是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教師在教學語言、教學工作、課堂組織等方面的能力。包括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活躍課堂氣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利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參與度;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比如利用(網絡視頻、動畫、VR等)幫助學生學習;教師借助教學工具合理把控教學節奏和教學內容走向,根據課堂的學情,靈活調整教學設計的時間分配;教師既要關注學生主體,還要實施個別化教學,使用教學工具的提問、搶答等功能,對沉默和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同學進行感情和智力支持,還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選擇使用合適的教學工具,注重學生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的個別化輔導。
4)信息化教學評價能力。信息化教學評價能力是指運用信息化技術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業進行評價,體現教師檢驗自我的教學水平的一種方式。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和教學平臺的教學評價功能,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并成教學反思的習慣,依據學生的表現,分析自己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教學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師利用教學工具幫助學生形成自我反思的習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信息化教學資源的使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還能為學生創造跨時空、跨領域的學習條件。在信息化教學時代,各類學校都在積極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教學依賴于網絡條件,學校應保證校園網全覆蓋,保障校園網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加強信息化教學網站建設,保障教學課件、教學視頻、精品課程、網絡課程等教學資源存儲與利用,實現優質網絡資源共享,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之間教學資源的交流提供優質服務,為信息化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庫建設提供基礎保障。從基礎上保障信息化教學的開展。
2)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在信息化時代,學校都在鼓勵倡導老師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網絡自主學習,信息化教學平臺為師生提供了高校便捷、先進實用的教學工具。目前各類信息化教學平臺層出不窮,由于老師們選擇教學平臺沒有統一,學生需要選擇不同教學平臺,因此會下載多種教學APP,這種結果必然導致學生產生學習的逆反心理,所以選擇或者建設適合本校師生的教學平臺尤為重要。學校應該積極構建內容豐富、科學合理、特色鮮明的教學平臺。平臺以課程教學為核心,包括課程基本信息、課程教學內容、課程互動、小組活動、教學評價、輔助教學工具等功能模塊,并把教學平臺推廣為全校師生統一使用教學平臺,即保證課程的長期建設,突出課程資源的積累和共享,也為師生們提供穩定的熟悉的并能長期使用的教學平臺。
3)教學資源庫建設。教學資源庫是學校開展信息化教學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學校可以圍繞專業或者專業群,構建專業群核心課程教學資源庫,包括精品課程庫、網絡課程庫、多媒體課件庫、視頻動畫庫、仿真模擬實訓庫、案例庫和試題庫等。按照專業群課程建設資源名錄進行分類匯總,實現服務專業、課程建設以及輔助教學和自主學習的功能。同時可以為行業企業職工培訓、其他院校提供優質教學資源服務。為學生、教師和企業推動優質的教學資源。
在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教育的發展提供契機的同時,學校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成長和發展的推動者,應當積極探索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的策略和方法。教師要不斷學習信息技術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有目的有計劃的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生參與度。學校要做好信息化教學的基礎保障工作,滿足師生的教和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