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張賢明
主持人話語:政治學基礎理論研究是“繼往開來”的事業,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傳遞薪火,在面向實踐中推陳出新。中國政治學亟須發現、闡釋、升華新的理論體系,適應政治學話語的創新趨勢以及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要。
責任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價值,也是人類和諧交往應遵循的基本準則之一。責任政治作為政治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核心范疇,旨在闡釋政治生活與日常生活的責任邏輯,力圖分析責任如何在觀念塑造、結構設計與行動調整中實現理想的政治形態。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背景中,樹立責任意識、優化權責體系、強化問責制度無疑是其中的重要議題與有效路徑,是決定制度科學性、有效性與執行力的基本前提,其背后貫穿著深刻的責任政治邏輯。作為“老問題”的“新研究”,責任政治研究應勾連歷史與現實,融合中國傳統文化與人類文明成果,回應新時代的理論需要與現實需求。本期的4篇文章以責任政治為主線,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探索責任政治的理論邏輯與建構路徑。《制度與責任融合發展的三重境界》立足于人類社會發展史,系統地、歷史地剖析了責任和制度的關系,深入地闡釋了制度如何生發于責任,責任又如何成為制度的支撐。文章提出責任與制度的三重關系,本質上反映了社會演進中責任多樣化與制度復雜化的過程。《責任型政黨:新時代責任政治建設的核心支撐》一文在“使命型政黨”與“回應型政黨”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責任型政黨”的概念,并從觀念與結構兩個維度論證了責任型政黨如何實現責任政治。《倫理、契約與身份:西方責任政治分析的三重視角》一文以西方政治思想史為資源,分析了責任政治理論的流變。倫理、契約與身份不僅代表了責任政治理論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形式,而且應成為當代責任政治建設關注的三個重要方面。《過程視角下政府問責效能提升的路徑選擇》聚焦于問責制度,以過程為視角將問責區分為三個不同環節,并從這三個環節出發,探討了提升政府問責效能的具體方法。
政治學基礎理論關鍵議題的創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對于責任政治的探討也是持續不斷的進程。責任政治理論要在歷史中厚植其積淀,在現實中夯實其解釋力。作為中國政治學話語創新的一個重要切口,責任政治研究應力求繼承傳統、回應現實、面向未來,以跨學科的系統思維、打通古今中外的宏大視野,多領域、分層次地分析責任觀念、責任結構與責任行動,并將其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結構與過程當中,為實現人類的美好生活提供助益。
主持人簡介:張賢明,男,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吉林大學行政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