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張景平
主持人話語:沒有邊疆地區的長治久安,就沒有中國整體的長治久安,這是國人基于自身歷史得出的一個普遍認識。從古代的“管控”到近代的“建設”,再到當今進入新發展階段,邊疆治理面對的形勢日新月異,其內容也日益豐富,但其核心問題有不少在歷史與現實中一以貫之,此點已為學術界所注重。在中國悠久的邊疆治理傳統中,誕生過諸多內涵豐富的觀念,而支撐或反映觀念的種種實踐更顯示出極為復雜的歷史圖景,對此類觀念與實踐的揭示與梳理對于構建現代化的邊疆治理體系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袁劍近年來力倡“邊疆思想史”研究,邊疆在其中既是對象,亦是方法;作為豐富對中國“時空構成”理解的一種路徑,有關“邊疆思想史”的討論在他為本欄目貢獻的文章中繼續延伸。區域間關系在諸多學科視域中皆處于核心位置,在針對邊疆地區的諸多歷史與現實研究中也有著豐富的探討,而這種探討主要圍繞邊疆與內地的互動關系展開。袁劍指出,“邊疆”當然相對于“腹地”而形成,但并非意味著中國內地與邊疆的關系就是簡單、固化的“中心—邊緣”模式,其中極為重要的“東南—西北”關系就是在歷史中動態變化的過程,而每次變化中“邊疆”作為國家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并未改變,改變的僅是對邊疆在國家整體治理體系中功能性地位的認識。中國內地與邊疆的關系,絕對不是類似近代歐洲列強與殖民地的特殊連帶,而是塑造統一共同體的重要觀念與現實紐帶;中國邊疆本身也并非一個同質化區域,“區域間關系”在邊疆治理中有著豐富的現實面向,需要不斷更新相關認識,這在“雙循環”經濟體系呼之欲出的今日顯得尤為重要。
河西走廊曾長期處于中原王朝的邊疆地帶,雖然18 世紀中期以來其核心區域在地理上已非邊境,但區域社會仍長期具有“邊疆性”。張景平以河西走廊東南部的東祁連山北麓地區為中心,通過對檔案史料的梳理,揭示出具有現代環保色彩的“保護水源地”觀念,其真實意圖并不在于制止對環境的破壞,而是希望由這種破壞帶來的利益可以均衡化、最大化,同時促使這種破壞活動形成某種秩序、不致引發社會沖突,反映出近代治理缺位時某些具有濃厚邊疆色彩的區域特有的社會運作模式。李如東的論文系統梳理了民國時期一度興起的“西北開發”熱潮中有關河西走廊的一系列言論與觀點,指出一種“現代邊疆觀”在重新塑造著國人對于河西走廊的認識與期待,各種歷史資源被反復調動,以此填充現代地理知識與國家意識支撐下的觀念框架,使河西走廊這一漢唐時代的古老邊疆在民國時代被賦予了新的意涵,其開發與治理行動承擔著與現代中國整體命運相關的諸多使命。觀念現象背后是復雜而鮮活的社會現象,尤其是社會治理現象,邊疆地區概莫能外。
行政建制的調整歷來是邊疆治理的重要抓手之一,歷史時期漢唐都護府制度的創設以及明清“改土歸流”的實施等已為人所熟。當前,邊疆省區進行中的“撤地設市”現象無疑是新一輪邊疆行政建制的重要調整,朱金春的論文即聚焦這一現象,首先簡明梳理“地區”建制曾在邊疆行政建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其次從邊疆社會經濟的發展特點、邊疆治理的最新要求等方面論證了“撤地設市”的必然性,其后又對“撤地設市”后可能出現的隱患與風險提出預警。當代邊疆行政建制的調整同樣有著比內地更為復雜的治理考量以及某些獨特的治理邏輯,這值得給予更深入的關注。
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已是當今中國所面臨的重要課題,邊疆治理的現代化在其中自然不應缺席。這種現代化離不開觀念層面的總結與創新,更需要體現于實踐層面的諸多制度、政策與具體措施。需要注意的是,相對于某些經過學術界梳理發揮的成熟觀念體系,邊疆治理中真正有生命力的觀念現象尚需挖掘,無論在歷史還是現實中皆是如此。對各時期邊疆治理實踐中復雜性的充分揭示和分析,是值得學術界持續關注的重要領域;隨著新文獻、新視角的引入,從邊疆治理實踐中提煉出的觀念現象必然層出不窮。希望本專欄推出的四篇作品能夠對這一討論產生有益的啟發。
主持人簡介:張景平,歷史學博士、工學博士后,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員,兼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國邊疆史、中國水利史與中國環境史研究,尤其關注亞歐大陸干旱區環境與社會歷史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各1 項,省部級重點項目3 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