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江·哈力克 | Saierjiang Halike
克比爾江·衣加提 | Kebierjiang Yijiati
和田市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南端,地處喀喇昆侖山與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之間,地理坐標位于東經79°50′20″~79°56′40″、北緯36°59′50″~37°14′23″之間,東西最寬約為60km,南北最長約為200km(圖1)[1]。
和田市團城為和田老城區原址,總面積約83.70hm2,南臨北京東路和文化路,東臨臺北東至路,北臨臺北東路。范圍基本上圍繞公共建筑交點為中心,街巷向四周環形圍繞形成,因此當地將老城區稱為“團城”。

圖1 和田在新疆的區位圖

圖2 團城在和田市的區位圖
和田市屬于干旱荒漠性氣候,其氣候特點鮮明。春夏秋冬明顯、晝夜溫度差距大,光照充足,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春夏多風沙和浮塵等災害天氣(表1)。
和田傳統民居環境表現出綠洲聚落所面臨的氣候特征。當地傳統民居有水平延伸和密集復雜的建筑肌理,高密度的緊湊型形式能夠提供陰影區域,以適應當地干燥炎熱的氣候。
從高空俯瞰,面積相近、形態相似的建筑物緊緊相靠、重復衍生、水平伸展、高度結為一體。建筑之間狹窄的巷道寬度一般為2~4m,遠遠小于2~3層的建筑高度。這種稠密的平面布局方式不僅能減少每一棟建筑的表面積,從而減少了室內溫度受外部氣候的影響,而且密集布局能夠給公共活動和交通空間提供陰影區域,同時減輕風沙侵害(圖2)。
團城傳統民居為了適應當地的地理特征與氣候因素等而建造,因此平面布局靈活多變,多為單層的“阿以旺”式民居。“阿以旺”意為“明亮的處所”。從空間布局特點來看,阿以旺通常布置在民居中心,是一個內向式、封閉核心空間、居室、客房、廚房等房間以它為中心圍繞布置。除了戶門和“阿以旺”以外,建筑外圍很少開其他洞口,因此這類建筑具有躲避風沙、隔絕酷熱、遮蔽陽光、改善通風、冬季保溫作用。它不僅是聯系周圍房間的交通樞紐,還是一個多功能綜合性空間,可用來待客、納涼休息、進餐宴請、夜宿、農務生產等。
綠洲傳統民居會在房前屋側架起涼棚,使得居住生活區覆蓋在陰影之下。高棚架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承擔日常起居、親友社交等活動,使室內空間得到延伸(圖3)。
生土建筑的承重結構和圍護結構的建造材料都是生土坯。有的生土建筑是全原土建造的;有的是用加工過的土坯磚與原生土一起建造的;有的完全用加工生土材料建造[2]。加工生土是指經加工過后僅改變物理性能而不起質的變化的生土。生土建筑的屋頂、墻體和臺階等構件都是用生土材料建造。
生土建筑的墻體主要有兩種:一是夯、壘土筑,這種墻體一般不做基礎,直接以平地開始起筑,形成下寬上窄的厚重的承重墻。墻體內門窗的做法通常是等待墻體晾干堅固后,鑿出門窗洞口,鑲入門窗框,此類做法的洞口一般都較小。比較精細的做法是在夯筑墻時,在門窗位置上部先把木梁預埋上,再進行夯打,待墻體完全干燥以后,其下方洞口可以更加堅固,面積也可以更大些。
二是土坯磚墻,這種墻的制作需用到生土加工技術,在生土拌合時添加適量麥草之類的植物纖維,以增加房屋整體的牢固性與韌性;然后將其放入預先制作的土坯模具中,晾干后,用泥漿逐層砌筑。
生土建筑能應對當地惡劣氣候,具有夏涼冬暖,防風防沙的特點,擁有就地取材,綠色節能等優點,是典型的干旱地區民居形式。由于當地土質疏松等問題,此類建筑耐久性較差,逐漸遭風沙侵蝕,整體抗震能力較差(表2)。
木框架建構體系是以木框架系統配以生土材料建造的。該建構體系的承重結構是由樓蓋、梁、枋、檁、椽、柱基、柱和地圈梁構成的木骨架。再配以土墻和土屋面填充而成。
此類建筑的墻有兩種:一種是用土坯磚墻將地梁、柱等骨架全部包起來,墻雖厚,不承重,只起隔熱、保溫、防風沙作用;另一種是編笆墻,該墻不受力,而是起圍護作用,隔熱性能和保溫效果較差。屋面在小斷面密梁上采用滿鋪半圓椽的處理,以形成均布的受力;先是梁,再是密梁,然后再滿鋪椽等都是層層擱放,從而形成活鉸結;建筑的四面和中部的木柱下端都加有地圈梁,框架柱之間又加斜撐等使各構件形成整體受力,完整的木框架體系適應了地震頻繁地區的建筑需要。
此類建構方法的形成與當地氣候特點、地理特征、物質條件和建筑材料資源等因素息息相關。和田的木結構構造因材制宜,因地制宜,受力科學,施工簡便,維修容易,經濟適用,適合當地建材和氣候特點,這種建構形式在新疆干旱區廣泛流傳(表2)。
土木混合建構體系的承重結構和圍護結構是用生土和木材共同完成的。上部頂梁和底部臥梁是用木立柱支撐而形成木構架,屋頂部分在頂梁上部擱放密梁,在密梁上部鋪滿預制好的半圓小木椽,再鋪葦席和麥草來保溫,最后再鋪草泥。承重墻與隔斷墻有夯壘土墻、編笆墻、插坯墻、土坯磚墻等。由于和田地區處于地震頻繁區域,木構和生土能夠有效抵御地震,使內力自身消解(表2)。

圖3 傳統民居平剖面圖

圖4 梁柱

圖5 屋面示意圖
和田地區的土壤大多為黏性和大孔性的,在潮濕環境中土壤強度較低,反之在環境干燥時就非常堅硬。用生土加水攪拌均勻加工做成土塊,待其完全干燥后其堅硬強度會更強。土質材料具有做工簡潔、方便、就地取材等優點。
木材料在團城傳統民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們常用體塊較大的木樁作為承重的柱子和梁;屋頂用樹干搭架,枝干和泥土覆蓋;墻體則用枝條、籬笆、蘆葦及泥土的混合物填充。木框架結構和土木結構建筑比生土建筑抗震性能好,耐久性好,除此之外,木材料具有就地取材,經濟適用,不受尺寸限制等優點適應于當地建筑的營建(表3)。
石膏作為南疆地區特產材料,具有重量輕,耐火性好,隔音效果好的特點,因而表面光滑,可以有效統一表面處理,而且有很好的裝飾效果。因為和田市屬于干旱氣候,石膏具有很強的吸濕性,在干燥環境中表現俱佳,價格便宜,在當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由于石膏的資源,價格便宜和材料特征及裝飾效果,在當地建筑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把石膏抹墻的做法是:踩熟石膏粉、加水,以1∶2(石膏水)的比例拌制而成。先準備好水,順一個方向(不得混拌)將水攪動,然后慢慢加石膏于水中,攪至糊狀即成,隨拌隨用,3分鐘后即凝結成不能流動的石膏。抹石膏要快,工具要好,抹墻厚度2~3mm。

圖6 傳統民居通風與采光分析示意圖

表1 和田地區1981年—2010年典型氣象年平均氣象數據條狀圖
當地梁柱構造方式形成了具有獨特的構造方式和力學性能的“柱頂梁”方法。把柱的下端插在地梁上,上端有托梁,以這種辦法來提高梁的荷載能力和減少梁的彎矩與跨度。為了使用小木材解決跨度問題,屋頂和樓蓋采用了小斷面密梁設置的辦法,受力均勻分布,用材節省。屋面在小斷面密梁上采用滿鋪半圓椽的處理,形成均布受力;滿鋪椽、小密梁、梁等都是層層擱放,從而形成活鉸結;房屋的四周乃至中部的木柱下端都加有地圈梁,框架柱之間又加斜撐等使各構件形成整體受力,形成完善的木框架體系,適應了地震頻繁地區的建筑需要。
當地的柱式是由柱頭(或無柱頭)、柱身、柱裙、柱腳、柱石(柱礎)、檐頭、檐托、托梁等組成。檐頭由封檐和檐托組成,而封檐是由長方木或磚砌而成,其裝飾線條有繁簡之分,線腳曲線有各式各樣的幾何線。檐托與柱子之間的梁為檐梁,與檐托之間的封檐板形成整體的外觀。托梁是設置在檐梁與柱端之間。
柱頂端即托梁位,托梁約占柱跨長度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多數托梁的一端在柱跨里占三分之一長。做柱跨時,將兩托梁彼此拼接形成一體。托梁優美的曲線不僅豐富了柱間的矩形輪廓,而且增大了梁端放于頂上的面積,方便了梁和柱的連接,縮短了梁跨,減小了梁彎矩,同時也加大了梁端部受剪力的切面,這種做法巧妙地使部位變得美觀(圖4)。
夯、壘土筑的做法是使用濕潤的黃土,混合一定比例的沙粒或小石子,將混合物鏟入事先打造的木質模板中,分層進行夯實,每一層的厚度一般為20~30cm左右;之后,再填入黃土夯實,反復進行。
土坯磚墻厚度一般有45cm(一順一丁交叉砌筑)和60cm左右(兩順一丁或兩順一丁與兩丁分層交叉砌筑)兩種,甚至兩丁一順墻厚增至84cm以上的。通常內隔的圍護墻可以采用單坯砌筑,厚度為15cm或30cm。按照房間的大小、高低來砌筑。
編笆墻的做法與木骨泥墻的做法類似,都是在木框架上加以支柱和水平支撐,用樹枝條、紅柳等材質在架構上編成笆子,然后在編笆墻的兩邊進行抹泥而成。插坯墻是在組成木框架的立柱之間,加以立桿或斜桿和水平支撐后,用土坯磚斜著填充立桿之間的空隙,墻面的兩側抹泥、壓光而成。墻厚一般控制在12~15cm之間。
門是一個建筑入口的標志,是聯系空間的構件。當地傳統民居,無論是院門還是室門,通常是由木質材料制成的。
院門通常為雙扇門,門上鑲有對稱的護板壓條,護板壓條為銅或鐵材質制作,門楣由精細的雕刻裝飾。入院門內若是庭院,則會掛上門簾,以阻擋視線。而室門的結構一般單、雙扇門都可以,有些為了采光上部帶窗。復雜的亮子上會刻有精細的紋飾,簡單的亮子用豎向的木條隔開,還有一些沒有亮子的門更為簡易。

表2 傳統民居建構體系

表3 木材料
由于當地干旱少雨,頻繁刮風,為了采光,外窗通常設置為數量少,面積較小的高窗。高窗在構造上是在窗洞處把窗框跟預埋好的構件連接固定,在窗框上把準備好當作欞格的玻璃或木柵欄固定。
天平窗一般是在屋頂開窗,能有效地改善通風采光條件,一般設置在封閉性較強的房屋。不需要天窗架,只要能夠簡單地在屋頂上拉洞即可,施工較為簡單、方便。高側窗指的是在阿以旺四周開窗。這種窗在防塵防沙的條件下能給屋內提供光線,因高側窗頂部封閉,還能遮光。
民居想要采光通風,只能在墻上開窗。由于當時還沒有玻璃作為封隔,所以大多采用木欞格窗作為窗扇,在木欞格窗上粘貼透光性好的紙張。
和田地區降雨稀少,直接反映在屋頂及其使用方式上。由于坡度大小不受降水的制約,團城傳統民居都采用平屋頂。屋面在小斷面密梁上采用滿鋪半圓椽的處理,形成均布受力。屋面一般采用木基層掛木檁條,上掛椽子,上面覆蓋蘆葦或草泥作為墊層,再鋪黃土。屋面木構之間留有間隙,在炎熱的地區可以起到通風和降溫的效果(圖5)。
傳統民居體現出對氣候的適應。在民居建造的過程中,往往越是復雜的環境,越催生出獨特的建造方式。勞動人民在建造居所的過程中,首要考慮的就是對當地氣候條件的適應。和田地區的氣候條件相對新疆乃至全國其他地區都較為特殊。處于極度干旱氣候區,并且緊鄰沙漠地帶。夏季的時候炎熱干旱,冬季又寒冷干燥,而大風、沙塵暴等極端天氣又時常出現,對這些氣候條件的適應均反映在了團城傳統的住所之中。
傳統民居獨特的阿以旺以及厚重墻體,均是為防風、防曬、防沙所設計,體現出了極強的氣候適應性。因為地處沙漠的邊緣,氣候和生態環境都較為脆弱, 所以在生產實踐之中,當地居民非常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注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對環境的保護,是人們長期與當地自然環境相處共存后總結出的策略(圖6)。
通過對和田市老城區(團城)民居建筑建構體系的調研、梳理、分析、研究,不難發現,傳統民居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成熟的空間建構體系以應對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F存的和田市老城區(團城)傳統民居中,統民居從結構體系、空間結構、建構特征、建筑材料、構造等方面與當地的生態環境融合與適應。獨特的地域氣候環境使得建筑建構方式別具一格。綠洲傳統建筑本土化是當地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果實,發揚傳統民居的優點、提升當代民居環境適應性特征,優化建構體系,將傳統建構技術與當代技術相結合,打造具有獨特性的建筑。
資料來源:
文中所有圖表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