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仕川,王 婷
(1.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海南·海口 570228;2. 海南省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海南·海口 570228)
工業文明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導致了氣候變化、資源危機、環境惡化等嚴重后果,后者關乎人類的前途命運,是21世紀人類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為了破解“人類中心主義”的工業文明的弊端,人類對新型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國有關生態文明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1-2],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此后生態文明的有關研究開始大幅增長。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十八大后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3]。自200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綠色發展的理念以來,綠色發展在國際社會得到了廣泛的響應,成為應對環境危機、能源危機和推動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戰略[4]。就已有研究來看,生態文明、城市綠色發展單獨研究的居多,將生態文明與城市綠色發展關聯研究的文獻很少。基于這一信息,本文基于影響城市綠色發展的要素視角闡述生態文明與城市綠色發展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探討生態文明視角下城市綠色發展的實施路徑,提出未來城市綠色發展需關注的重點內容,以期為實現城市、空間和產業的綠色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國內關于生態文明的研究成果極其豐富[5-15],經過歸納梳理,大多研究從自然、人與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以及生態文明演進等角度對生態文明的定義進行解讀。如從自然的角度認為狹義的生態文明是指生物間的和諧共生共存關系,廣義的生態文明則指包括人在內的一切自然存在物具有的協調平衡狀態[8]。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出發,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9]。生態文明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屬于總體的、宏觀的人類文明形態[16]。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可從三個方面去理解,即生態文明與自然觀和生態價值觀、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與時代呼喚。
(1)樹立生態自然觀和生態價值觀是生態文明的核心思想
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行為準則[17],這要求人們要樹立生態自然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生態文明反對唯物質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要求樹立“自然界不僅對人有價值,而且它自身也具有價值”的生態價值觀[18],其既肯定自然的內在價值,又突出人的自我價值。生態文明強調從整體與統一的視角看待人與自然的相互聯系,倡導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的統一,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
(2)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模式將從前三次工業革命的“黑色發展模式”轉向全面的“綠色發展模式”[19],這恰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這要求人們一是改變傳統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向發展生態化的綠色產業。二是改變傳統“唯物質主義”的生活價值觀提倡生態文明的綠色消費觀,適度節制消費,量大自然的“入”為人類消費的“出”,使消費水平與生態環境容量相適應,保證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3)時代呼喚是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必然性
生態文明是人類面臨生態危機而提出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新思考[20]。聯合國于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這可視作人類呼喚生態文明的開端。2002年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可持續發展形成全球統一的目標。近年來可持續發展有關理論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已成為人類共同面對的首要問題。2005年,中國政府正式提出“生態文明”這一全新理念,此后歷經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等重大會議進行系統論述和不斷深化,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各個領域和社會發展全過程。
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平臺,城市綠色發展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城市綠色發展的內涵需從思想戰略層面、空間規劃層面和生產力結構層面去理解。
(1)思想戰略層面
城市綠色發展要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生態文明為統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財富觀、包括自然財富、生態財富、社會財富和經濟財富;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平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樹立生態系統生命共同體的整體思維,重視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的協同發展[21-22]。
(2)空間規劃層面
以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切實尊重、遵循自然規律,統籌考慮山水林田湖各自然要素的原生組合和科學合理改造;科學安排生態、生活和生產用地,形成綠色本底優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產綠色高效、生活宜居舒適的空間格局。
(3)生產力結構層面
實現城市綠色發展,需要先進生產力結構的支撐,關鍵是技術結構和產業結構。一是科學技術結構的創新,包括以5G為主導的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體系、以生物工程為主導的生物技術體系,以及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體系等是促進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技術措施。二是新興產業結構體系的興起和發展,包括信息技術產業、生物工程產業、智能制造產業和新能源產業等。三是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結構和城市基礎設施進行綠色化改造升級。
生態文明是迄今人類最高級的文明形態,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發展是其內在的根本要求,生態文明思想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城市綠色發展是為破解傳統“黑色”發展模式的弊端而被提出,是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必然選擇,是高效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生態文明發展與城市綠色發展之間有著鮮明的時代發展耦合特征,大致呈現出三個階段。
初期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階段(2007年之前)。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工業文明的各種危機日益加深,諸如資源衰竭、全球變暖、環境污染、能源短缺、城市環境惡化等不斷加劇,人們對生態文明的探索從未間斷。1999年中國在《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此后在政府工作、社會發展中得到全面貫徹執行,成為國家發展的基本戰略。2000年,聯合國首腦會議上由189個國家簽署《千年宣言》,這是人類發展史上首次在全球范圍內確立了發展的具體指標和落實時間表。聯合國計劃開發署發表的《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綠色發展,必選之路》中指出中國應當選擇綠色發展之路[23]。此后,“綠色發展”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共識,是應對全球環境危機和促進經濟綠色轉型與發展的戰略選擇。
逐漸上升為國家行動和理論體系建設階段(2007~2012年)。該階段生態文明開始由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理論研究逐漸上升為國家行動,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建設不斷向前推進。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目標,將生態文明作為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2012年黨的十八大對生態文明的性質、緊迫性、重要性、建設目的、考核辦法等進行了系統、全面、深入的闡述,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初步建立。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指導下,綠色發展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更加廣泛深入的開展。聯合國環境署2008年啟動“綠色經濟行動倡議”,次年啟動了“全球綠色新政及綠色經濟計劃”。在我國發布的《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明確要求以“綠色發展與創新”來破解我國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在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綠色發展是重要的一條主線和指導思想,用了一個篇幅闡述“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系列重大發展問題。
國家行動的全面深化和理論體系的建立階段(2012年之后)。十八大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全面、深入發展的一個新階段。2014年,在中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中明確要求在城鎮發展過程中全面貫徹生態文明理念,全方位推進城市綠色發展,在生產、生活、消費等各領域實現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明確的綱領性文件和具體實施方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并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至此,生態文明建設轉為國家行為基本完成,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基本建立,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指導方針。
生態文明和城市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兩個層次,兩者都為應對人類面臨的資源衰竭、能源短缺、全球變暖、生態環境惡化、城市生態環境污染等現實困境而被提出,生態文明解決的是思想戰略層面的問題,城市綠色發展解決的是戰略措施層面的問題,最終都通過與人口、土地和產業的結合得以落實和發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終極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以實現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目標。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對城市綠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全面引領城市發展向綠色發展轉變,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同時城市綠色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道路選擇,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措施。城市綠色發展優先是科學合理的空間規劃先行,其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再次是綠色技術創新,第四是綠色能源開發。在綠色城市建設重點工程方面,主要圍繞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建材、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綠色新生活行動等方面展開,推動城市綠色工程建設,以落實生態文明建設。

圖1 生態文明與城市綠色發展的互促關系Fig.1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urban green development
生態文明與城市綠色發展要解決的問題本質上來說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自然是處于中心的位置,人是自然的一員,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人通過以土地要素為主的生態空間和以產業為主的社會經濟活動對自然產生影響,在此過程中要樹立“生態理性”意識,自覺以生態文明為戰略指導思想,城市綠色發展應將空間要素、新能源、新業態、新技術、新主體等要素有機融合,實現從“以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破壞為代價”的黑色發展模式到“人、地、業”多元要素協調耦合的綠色發展模式轉變,使城市在經濟系統上實現綠色增長,在自然生態系統上提高綠色財富,在社會系統上提升綠色福利。
生態文明視角下城市綠色發展的基本思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要始終堅持生態文明的理念,全面推進城市綠色發展;堅持城市空間規劃先行方針;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綠色升級和發展綠色新業態;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實施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改造和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制定完善城市綠色發展政策措施。
在城市發展進程中要始終堅持生態文明的理念,全面推進城市綠色發展,這是城市綠色發展總的指導思想。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把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擺在核心的位置,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大力宣傳倡導生態文明理念,讓生態文明理念根植于中華大地、根植于每一個人的心中。在城市生產、市民生活、生態保護等領域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節約集約利用各種生產資源,以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
城鎮空間是城市綠色發展的基礎,是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依托,是自然環境要素和人工環境要素高度融合的空間。科學合理的城市空間規劃是實現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在區域自然生態環境承載力基礎上,科學規劃城鎮空間的產業和人口布局,以實現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生產空間集約高效,引導人口適度集聚、生活空間生態宜居;堅持土地混合型的土地開發模式,多樣化住宅形態和層次化密度綜合規劃。
在城市規劃中,要堅持資源利用低碳化、綠色化、再生化和循環化,對傳統產業實施綠色化改造,發展綠色產業,打造完善的綠色產業體系。在社會經濟各生產領域實施現代循環經濟新5R原則[24],即減量化(Reduce)、循環再生利用(Recycle)、資源再配置(Relocate)、資源替代(Replace)和無害化儲藏(Restore),以實現資源集約循環利用,變廢為寶,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促進綠色產業協同發展,發展綠色新業態。在能源的使用方面:普及可再生能源,有效使用未利用能源;形成能源循環體系;靈活使用生物質能和熱能源;有效利用生物能源;綠色能源的導入推進;節能環保型建筑;普及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能源等)。
生態環境系統是城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城市系統得以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應以“萬物是互聯的”的系統思維為指導,構建一個由點、線、面綠色模塊組成的,健康、多層次、互聯互通、功能完整的生態環境系統,實現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聯通和整體化。對三廢的排放要分類指導,分類處理,構建回收再利用系統,逐漸實現零排放。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利用自然條件和自然規律,盡量保持原生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當地地形地貌、自然綠色景觀、城市現有綠化狀況,合理設計城市綠色空間系統。在城市尺度層面,可采取城市濱水區與河道岸帶、城市綠色廊道和城市綠色斑塊進行建設;在場地尺度層面,可采取生物滯留系統、人工濕地、雨洪管理、透水性鋪裝、綠色街道、建筑綠化和公園綠地等進行建設[25]。
綠色城市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可從約束性和非約束性兩個方面加以制定。約束性政策由政府主導,主要是針對生態空間的強制性規劃、污染物排放標準等,要加快諸如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用能權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水權交易制度、綠色金融體系等法律、法規體系的制定。
生態文明的核心思想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是時代發展的呼喚,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要遵循的戰略思想。城市綠色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經濟活動過程中,保護和提高環境質量,保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同時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城市綠色發展是轉變人類社會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道路選擇。
生態文明發展與城市綠色發展之間有著鮮明的時代發展耦合特征,根據發展時序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初期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階段、逐漸上升為國家行動和理論體系建設階段和國家行動的全面深化和理論體系的建立階段。生態文明與城市綠色發展要解決的問題本質上來說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通過以土地要素為主的生態空間和以產業為主的社會經濟活動對自然產生影響,在此過程中要樹立“生態理性”意識,統籌發展,使城市發展在經濟系統上實現綠色增長,在自然生態系統上提高綠色財富,在社會系統上提升綠色福利。
生態文明視角下城市綠色發展的基本思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要始終堅持生態文明的理念,全面推進城市綠色發展,堅持城市空間規劃先行方針,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綠色升級和發展綠色新業態,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實施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改造和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制定完善城市綠色發展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