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杰 劉明
困難氣道是常規喉鏡多次嘗試仍不能暴露聲門的任何部分,致面罩通氣困難、喉鏡暴露困難、氣管插管困難和失敗等。困難氣道占反常呼吸系統事件的1/6 左右,多數會引發腦損傷和死亡。有研究表明,相當多的麻醉死亡病例是呼吸道問題造成的,如插管誤入食管、困難插管、呼吸道梗阻等[1]。傳統直接喉鏡攜帶方便、操作簡單、便于維護,仍在臨床廣泛使用,但對困難氣道的患者應用直接喉鏡易引發各種并發癥。本世紀初由加拿大研發的可視喉鏡成為了新型氣管插管的輔助工具,可直觀引導氣管導管插入氣管內[2]。本文就直接喉鏡和可視喉鏡應用于困難氣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164 例困難氣道行氣管插管患者,依據奇數偶數分組法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2 例。觀察組男53 例,女29 例;年齡25~58 歲,平均年齡(42.35±6.26)歲。對照組男51 例,女31 例;年齡26~57 歲,平均年齡(42.35±6.00)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Ⅱ級者;②無凝血障礙者;③無氣管插管禁忌證者;④氣管插管Ⅲ~Ⅳ級患者;⑤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⑥此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ASA 分級Ⅲ級以上者;②麻醉過敏者;③惡性高熱病;④高血壓患者;⑤頸部腫物及胸腔腫瘤造成的氣管移位者;⑥呼吸道腫物、術前存在咽喉痛的患者;⑦既往腦梗死、心肌梗死者。
1.2 方法 兩組均做好術前準備,評估患者氣管插管難度,患者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通路,準備好麻醉藥物采用面罩給予患者吸氧。氣管插管由臨床麻醉經驗豐富的可熟練應用直接喉鏡或可視喉鏡的醫生完成。
1.2.1 對照組 采用直接喉鏡進行氣管插管,麻醉前嚴格檢查喉鏡的完好性,評估其亮度是否可以完成此次插管,電量不夠的保持電量充足,麻醉誘導完成3 min 后從患者左側嘴角處慢慢放入喉鏡,抵達會厭根部,挑起會厭,力度適中,以患者門齒為支持點用力,暴露聲門,置入合適的加強氣管導管,氣囊通過聲門時拔出管芯,置入氣管內并調節深度,放置牙片取出普通直接喉鏡片,將氣管導管氣囊充滿,聽診雙肺,固定氣管導管。
1.2.2 觀察組 采用可視喉鏡進行氣管插管,確定可視喉鏡電量充足,硬鏡連接完成,潤滑杖體外壁及氣管導管前段涂抹潤滑劑,將光杖置入氣管導管內,調節導管固定夾,麻醉誘導3 min 后在可視喉鏡硬鏡套上加強氣管導管套,打開光源調至紅色光點,操作者立于患者頭前方,提起患者下頜打開口腔,手握可視喉鏡的鏡柄端慢慢滑入口腔,擺正后,通過可視喉鏡硬鏡顯示屏尋找會厭,沿其下緣看到聲門,看到頸部中央甲狀軟骨處的紅色兩點越過聲門位置,可看到氣管環,一手固定可視喉鏡硬鏡,一手推動氣管導管進入氣管內,同時退出可視喉鏡硬鏡,其余操作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聲門暴露情況、氣管插管及聲門暴露時間、1 次氣管插管成功率、并發癥發生情況。聲門暴露情況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并發癥包括喉嚨疼痛、黏膜水腫及聲音嘶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聲門暴露情況對比 觀察組聲門暴露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氣管插管及聲門暴露時間對比 觀察組氣管插管及聲門暴露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氣管插管成功率對比 觀察組1 次氣管插管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聲門暴露情況對比[n(%)]
表2 兩組氣管插管及聲門暴露時間對比(±s,min)

表2 兩組氣管插管及聲門暴露時間對比(±s,min)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氣管插管成功率對比[n(%)]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氣管插管是進行全身麻醉控制氣道的必要步驟,可使患者在不同體位時的呼吸道通暢,使手術順利進行,由于受到患者解剖結構、病情的復雜程度、麻醉醫師操作熟練程度、麻醉設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不同的效果[3,4]。普通直接喉鏡的優點為操作簡單、維護便利、攜帶方便,而缺點是對口咽損傷大,1 次氣管插管成功率低。隨著醫療器械的改進,臨床上出現了可視插管工具,可視喉鏡即為其中的一種[5,6]。
可視喉鏡可提供及時的可視氣道及喉頭解剖,可直觀的將氣管導管引導在氣管內,與直接喉鏡相比,可視喉鏡對患者牙齒狀況、張口度、口咽喉空間等條件要求不高,避免了牙齒、口唇的受力,在顯示屏及光點的幫助下減少了口咽喉部的接觸力度,應用光學折射原理使眼睛可以實現拐彎,從而降低了對聲門實際暴露以及對會厭挑起的要求[7-10]。目前,臨床將插管成功率、插管時間、并發癥等指標作為評價氣管插管效果的臨床指標。本研究通過這些指標對比可視喉鏡與直接喉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研究隨機分組,具有客觀性,減少病例差異,且氣管插管操作由同一名醫生來完成,避免了人為差別。氣道評估將喉部結構分成4 級,其中Ⅲ級及以上顯示聲門顯露困難,存在插管困難[11-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聲門暴露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可視喉鏡可清晰的顯示患者的聲門。觀察組的插管時間和聲門暴露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插管時間越長,氣管插管難度越大,可視喉鏡可更快的完成插管。觀察組1 次氣管插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可視喉鏡對患者張口度、牙齒、口咽部空間等條件要求不高,避免此處的受力,減少接觸力度。
綜上所述,在困難氣道患者氣管插管中應用可視喉鏡,可縮短氣管插管時間,提高氣管插管成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