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花 蔡萍
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加,導致老齡患者骨密度減少,更容易發生骨折,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由于骨折等因素而進行下肢骨科手術治療的高齡患者越來越多。同時,在臨床研究中,多數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礎疾病,給患者的骨科手術治療造成程度不同的困難[1]。臨床認為,患者采取手術治療時選擇外周神經阻滯麻醉可提高治療效果,且術后恢復更好[2]。對此,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高齡下肢骨科手術患者在靜脈快通道麻醉基礎上采用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旨在分析其臨床價值,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 月本院接收的100 例高齡下肢骨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齡67~89 歲,平均年齡(75.3±4.6)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6 例,女24 例;年齡65~85 歲,平均年齡(75.4±3.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在手術開始前均已知情研究內容并自愿加入研究;兩組患者均無肝腎功能異常、心理異常以及精神異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靜脈快通道麻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外周神經阻滯麻醉,麻醉方式為:患者采取側臥位方便麻醉,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屈髖屈膝后使用外周神經刺激器輔助進行麻醉,刺激頻率設置在2 Hz,電流為1 mA,于患者腰叢坐骨神經處進行阻滯麻醉,將患者髂嵴和脊柱棘突的連線處的正中點旁4 cm 處作為神經阻滯的穿刺點進行麻醉,等到患者肌肉出現抽搐現象時需將電流調整至0.5 mA,注入麻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心率及血壓(舒張壓以及收縮壓)水平,術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認知功能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譫妄、惡心、躁動。認知功能評分:針對患者術后4、8、12 h 的認知功能評分進行對比,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認知功能恢復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率及血壓水平對比 觀察組患者心率以及舒張壓、收縮壓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對比觀察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7.6±1.2)min 以及拔管時間(8.3±1.2)min 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5.6±2.3)、(16.1±1.3)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4、8、12 h 的認知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心率及血壓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心率及血壓水平對比(±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1;1 mm Hg=0.133 kPa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對比(±s,mi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對比(±s,min)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1
表3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1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相關文獻研究表明,高齡患者由于年齡增長,患者身體各項器官功能均處于衰退狀態,因此在患者手術治療時相較于年輕患者困難更大,而在患者手術治療后其并發癥發生率也更高[3,4]。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在治療時其心血管相關指標波動較大,同時由于手術刺激,對患者的手術安全造成影響[5,6]。靜脈快通道麻醉技術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清醒質量,同時對患者身體組織的刺激更小,其麻醉誘導更加迅速且操作簡單,但該種麻醉方式可影響患者心血管指標變化,增加相關并發癥發生率[7]。外周神經阻滯具有操作簡便、麻醉安全性高等優勢,而該種麻醉方式能夠對患者的神經元起到抑制興奮作用,從而減少患者機體內的兒茶酚胺濃度,以此改善患者心血管相關指標變化,從而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保證患者治療安全[8,9]。將兩種麻醉方式聯合應用在老年下肢骨科手術治療中,可利用優勢互補,幫助提高患者的麻醉效果,從而改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使患者在手術后能夠快速恢復,相較于單獨使用靜脈快通道麻醉方式更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其安全性更高,臨床優勢更加明顯[10,11]。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高齡下肢骨科手術患者在靜脈快通道麻醉基礎上采用外周神經阻滯麻醉,研究數據表明,觀察組患者心率以及舒張壓、收縮壓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可見,相較于單獨使用靜脈快通道麻醉技術,聯合神經阻滯麻醉更有利于改善患者治療后的心率變化以及血壓變化,減少心血管相關不良事件出現。觀察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以及拔管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由此可見,聯合神經阻滯麻醉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更短,而相較于靜脈快通道麻醉其需要的拔管時間更短。觀察組患者術后4、8、12 h 的認知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患者手術治療前,在常規麻醉基礎上聯合神經阻滯麻醉技術可明顯改善患者術后認知功能,并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在馬國才[12]的研究中,將其收治的高齡下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采取外周神經阻滯聯合靜脈快通道進行麻醉,該學者研究數據表明,聯合麻醉患者的術中麻醉情況、麻醉用藥量、術后清醒情況、神經阻滯狀況及麻醉各時間段警覺-鎮靜評分(OAAS)均明顯優于采用單純靜脈全身麻醉患者,由此可見,在高齡患者的下肢骨科手術中,利用外周神經阻滯麻醉聯合靜脈快通道麻醉更有利于改善患者OAAS 評分,并通過麻醉方式減少麻醉藥物用量,縮短患者術后清醒時間,更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臨床優勢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高齡下肢骨科手術患者治療中在靜脈快通道麻醉基礎上聯合使用外周神經阻滯麻醉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血管指標,并可減少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