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 錢慧珍 李聰 楊美嬌 李佳超
子宮內膜癌與子宮肌瘤是目前臨床較為多見的婦科病癥,其中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多發生于女性生殖器官,對月經有一定影響,偶有痛經癥狀;子宮內膜癌為惡性腫瘤,常以不規律陰道出血為典型癥狀,少數患者亦有下腹痛的軀體表現[1]。伴隨人類生活節奏加快,生活、飲食與作息等習慣均發生變化,使得子宮內膜癌及子宮肌瘤發病率直線上升,對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危害。據報道,該病多與體內雌激素水平有關,子宮內膜癌臨床常并發子宮肌瘤。為深入研究與探索子宮內膜癌并發子宮肌瘤的臨床特征與可能存在的內部聯系,本院對50 例患者實施研究,具體過程回顧性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9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接診的50 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單發子宮內膜癌患者26 例(乙組),子宮內膜癌并發子宮肌瘤患者24 例(甲組)。納入標準:通過全面診斷滿足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確診標準;術前未接受放化療診治;患者及家屬簽訂知情書;存在不規律出血、腹痛等癥狀。排除標準:既往有精神性疾??;手術禁忌證;近期接受藥物治療;非自愿參與研究。甲組患者年齡最小45 歲、最大62 歲,平均年齡(52.3±3.3)歲;絕經期患者8 例。乙組患者年齡最小48 歲、最大65 歲,平均年齡(53.1±4.0)歲;絕經期患者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并比較兩組手術病理分期、腫瘤病理組織分級、肌層浸潤度情況及雌、孕激素陽性檢出率[2]。其中手術病理分期與腫瘤組織分級以2009 版《婦產科聯盟》為參考標準[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病理分期比較 甲組手術病理分期明顯優于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腫瘤病理組織分級比較 甲組腫瘤病理組織分級明顯優于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手術病理分期比較 (n)

表2 兩組腫瘤病理組織分級比較(n)
2.3 兩組肌層浸潤度情況比較 甲組肌層浸潤度<1/2患者20 例(83.33%),≥1/2 患者4 例(16.67%);乙組肌層浸潤度<1/2 患者14 例(53.85%),≥1/2 患者12 例(46.15%);甲組肌層浸潤度顯著優于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雌、孕激素陽性檢出率比較 甲組雌、孕激素陽性檢出例數分別為19 例(79.17%)、22 例(91.67%),乙組雌、孕激素陽性檢出例數分別為9 例(34.62%)、15 例(57.69%);甲組雌、孕激素陽性檢出率均明顯高于乙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伴隨經濟飛速發展,環境污染愈加嚴重,再加上生活、飲食與作息及外源性雌激素的相互作用下,致使子宮內膜癌患病例數逐年增多,并且逐漸朝著年輕人發展[4]。通過臨床對癥治療后患者預后較好,但依舊存在諸多影響預后水平的高危因素,比如手術病理分期、肌層浸潤度、腫瘤病理分級及雌孕激素相互表達、淋巴結遷移等。針對存有上述高危因子患者臨床需加強觀察與隨訪,做到盡早發現、及時治療,以延緩患者生存時間[5]。子宮肌瘤疾病多與雌激素水平有關,該項指標能夠對女性生殖靶器官產生較大影響,繼而引發兩種疾病并存的現象[6]。
大量醫學研究證明,子宮內膜癌與子宮肌瘤的出現均與長時間遭受雌激素水平影響有關,并且生物學檢驗提示[7],子宮肌瘤組織內雌二醇轉為雌酮過程較健康子宮肌組織顯著較弱,而子宮肌瘤組織內雌激素濃度相比于健康肌組織明顯較高,因此認為肌瘤部分組織可對雌激素產生極高的敏感反應,而此反應正是誘發肌瘤發生的關鍵性因素。孕激素可促使肌瘤細胞行有絲分裂活動,同時亦能刺激肌瘤快速生長[8]。曾有學者通過二元模型研究得出可能存在兩種不同功能的分型,一種是雌激素依賴型,一種是非雌激素依賴型。前者子宮內膜癌是因長時間遭受無拮抗功能的雌激素刺激所致,能夠基于子宮內膜增生前提下引發子宮內膜癌,肌層浸潤度較淺,組織分化好,并且預后良好;后者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膜增生及雌激素水平均無密切聯系,其好發于萎縮性子宮內膜前提下,易于有深度肌層浸潤,組織分化差,在臨床上較為罕見[9]。由此可見,相比較單一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并發子宮內膜癌與雌激素之間關系更為緊密。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甲組雌、孕激素陽性檢出率均明顯高于乙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亦有學者認為雌激素應激表達亦與機體生存期限有關,而孕激素應激表達則與手術病理分期和分級有關。并且研究指出,若雌激素表達呈陰性,提示腫瘤早期有復發可能性,這一指標現已成為腫瘤初期復發的單獨性高危因子[10]。孕激素呈弱性表達狀態,可能與腫瘤細胞程度加重有關,上述結論均證實雌孕激素應激表達為疾病加重及預后較差的高危影響因素。隨社會經濟發展,患者就診較為及時,淋巴結遷移與腹水細胞陽性測定率較低,研究樣本較少。本次研究顯示,甲組手術病理分期明顯優于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腫瘤病理組織分級明顯優于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肌層浸潤度顯著優于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腫瘤病理分級為G1 級,多是因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情況所致,與雌激素表達相關;此外,美國研究學會指出,患者年齡、腫瘤病理分級與肌層浸潤程度均是不良預后及疾病復發的影響因素。值得強調的是,因子宮肌瘤與子宮內膜癌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對子宮肌瘤者有陰道出血、陰道排液等癥狀應先排除子宮內膜癌的病發可能,防止漏診[11]。同時針對由于子宮肌瘤而住院患者,如非必要可先實施術前診刮操作;對年齡偏大、極易復發,且對生育無需求者可行子宮全切術,術后常規檢查內膜,便于及時發現病變[12]。
綜上所述,于宮內膜癌并發子宮肌瘤疾病多為雌激素腫瘤,且具有較高的依賴度,與單一子宮內膜癌相比,子宮內膜癌并發子宮肌瘤組織分化更好,肌層浸潤度更淺,高危影響因素更少,總體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