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善 程永遠
近年來,隨著手機的普及,頸椎病癥狀就診的越來越多,但頸椎退變程度多較輕,可塑性較強,頸椎病相關影像學表現多較為隱匿,常規頸椎磁共振成像對潛在的頸椎病相關表現檢出較為困難,對臨床治療造成了困難。既往研究[1]中顯示,腰椎動態多體位磁共振檢查可以發現常規體位檢查不能顯示的潛在腰椎退行性病變。故本文聯合臨床和影像醫師嘗試采用頸椎多體位磁共振成像觀察頸椎病患者頸椎椎管潛在的改變,從而探索更好的頸椎影像學檢查方法,指導臨床合理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2 月~2019 年7 月到本院就診的頸椎病患者共30 例,其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3~50 歲,中位年齡46 歲;主要癥狀:頸肩背部酸脹疼痛、頭痛、頭暈。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頸椎前屈、后伸及中間自然位分次多體位磁共振成像檢查。應用荷蘭PHILIPS Achieva 1.5T 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采用線圈為脊柱專用表面線圈。掃描方位:冠狀定位像定位,以矢狀位T1WI 和T2WI 為主,配合軸位T2WI。序列參數如下:矢狀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 T2WI,反轉時間(TR)3000 ms,重復時間(TE) 120 ms,視野(FOV) 250,6 個信號平均次數(NSA)采集;TSE T1WI,TR 400 ms,TE 8ms,FOV 250,4 個NSA 采集。層厚3.0 mm,間隔0.3 mm。采用自制固定厚度的泡沫塑料模型墊塊調整患者的掃描位置,前屈后伸及中間自然位分次進行T2WI 矢狀位掃描,模型形狀與后頸部形狀相吻合。首先行常規自然位置即中性位掃描,然后依次做后伸位及前屈位掃描。患者平躺在檢查床上,精確擺位嚴格保證頸部左右對稱,受試者脊柱中心線與掃描中心線一致,激光線中心定于受試者下頜角。前屈后伸角度盡量保持一致,患者能達到而又不引起明顯不適感覺。所有患者的掃描體位均由同一人完成,以嚴格保證體位的同一性,盡量減少體位對椎間孔的影響。因掃描時間較長,掃描前詳細向患者交待情況,取得其充分配合,以獲得優良圖像。由兩位高年資影像科醫師評價圖像質量,選擇受檢者矢狀位T2WI 為分析比較序列,評價其頸椎椎管的變化。
1.3 觀察指標 統計患者后伸位、前屈位頸椎C4~5椎間隙水平DSD 減少情況,測量頸椎中立位、前屈位及后伸位狀態下C4~5椎間隙水平DSD。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 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0 例患者中后伸位頸椎C4~5椎間隙水平DSD 減少21 例,前屈位頸椎C4~5椎間隙水平DSD 減少9 例。患者頸椎中立位、前屈位及后伸位狀態下C4~5椎間隙水平DSD 分別為(8.3±1.2)、(8.6±1.6)、(7.8±1.3)mm,頸椎中立位狀態下C4~5椎間隙水平DSD 與前屈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前屈位狀態下C4~5椎間隙水平DSD 大于后伸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圖2,圖3。

圖1 自然位頸椎椎管及硬膜囊前后間隙

圖2 前屈位頸椎椎管硬膜囊前間隙變窄

圖3 后伸位頸椎椎管硬膜囊后間隙變窄
近年來,隨著手機使用習慣和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姿勢不良、伏案工作學習時間過長,同時低頭玩手機時間過長,這些都是造成頸椎病發病的原因。頸椎可塑性強的特點決定了頸椎病相關形態學改變較為輕微而隱匿,多以曲度和椎管變化為主,常規磁共振成像檢查常常不能發現潛在的頸椎曲度和椎管改變。
作者既往研究[2]顯示,腰椎多體位磁共振成像檢查可以發現常規體位檢查不能顯示的潛在腰椎退行性病變,本研究同樣也驗證了頸椎多體位磁共振成像可以顯示中立位不能顯示的潛在椎管狹窄。
頸椎椎管是一個由頸椎骨構成的立體、復雜、神經血管眾多的結構,可向不同方向彎曲,有效保護頸髓的骨性管腔,單一方向的角度成像檢查常無法滿足臨床需要[3]。頸椎各種退變因素可以改變椎管的空間結構,進而可造成脊髓、神經根或血管的受壓或肌群的勞損[4]。臨床試驗表明[5],頸椎管狹窄是引發頸椎病的重要原因和基礎之一,因而準確評價椎管有效矢狀徑的改變可以更好的指導臨床治療頸椎病癥狀。既往有研究[6]顯示,頸椎管矢徑在伸屈運動時前屈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本研究結果顯示,30 例患者中后伸位頸椎C4~5椎間隙水平DSD 減少21 例,前屈位頸椎C4~5椎間隙水平DSD 減少9 例。患者頸椎中立位、前屈位及后伸位狀態下C4~5椎間隙水平DSD 分別為(8.3±1.2)、(8.6±1.6)、(7.8±1.3)mm,頸椎中立位狀態下C4~5椎間隙水平DSD 與前屈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前屈位狀態下C4~5椎間隙水平DSD 大于后伸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后伸位時硬膜囊后間隙狹窄度較中立位加重,分析可能因素為椎管的后壁結構如黃韌帶增厚、椎小關節增生和滑移等也可在后伸運動時產生前壓作用[7,8]。頸椎多體位運動如前屈、后伸及旋轉等都可能造成或加劇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9]。X 線透視攝影雖然可以采取前屈后伸位攝片,但只能觀察骨性結構[10]。傳統的磁共振單一體位成像則僅能靜態顯示退變結構的形態而忽略了的動力學壓迫,而多體位磁共振檢查則突破了以上二種檢查方式的局限性[11,12]。
綜上所述,通過對頸椎病患者行多體位磁共振成像,有助于發現隱匿潛在的頸椎椎管變化情況,從而為臨床醫生的診治提供更有價值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