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實 張瑩瑩 周軍
外傷性晶狀體脫位是由眼外傷引起的晶狀體懸韌帶斷裂所造成的晶狀體不全脫位或全脫位,是晶狀體脫位最常見的類型[1]。晶狀體半脫位是指晶狀體懸韌帶部分斷裂或薄弱,晶狀體位置偏離,但仍然部分位于瞳孔區內[2]。臨床上需根據晶狀體半脫位的范圍、位置和程度,以及伴有的并發癥決定手術方法,詳細的術前檢查非常重要[3]。晶狀體脫位需行臨床眼科檢查,但在急性多發傷的情況下,進行全面的眼科臨床評估受到限制[4]。有些患者因眼部出血或難以直接觀察而行超聲檢查,但超聲檢查不方便且容易成為感染源[5]。CT 掃描作為一種快速、無創的檢查方法,是急診眼外傷的首選檢查方法,尤其對于有眼球破損的患者,無需接觸眼球即可診斷[6,7]。有關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CT表現的文獻報道較少[8]。本研究分析15 例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的CT 表現,以期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2 年12 月~2019 年6 月經臨床證實的15 例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未合并其他眼內組織損傷)患者的CT 資料,其中男11 例,女4 例;年齡19~65 歲,平均年齡(51.87±11.43)歲。所有患者均為單眼受傷。外傷至CT 檢查的時間為5 h~2.5 個月。眼球鈍挫傷12 例,穿通傷3 例。排除偽影影響晶狀體觀察及傷前眼部疾病的患者。
1.2 檢查方法 采用美國GE Light Speed 64 CT 機或日本TOSHIBA Aquilion 64 CT 機進行掃描。GE Light Speed 64 CT 機掃描條件:120 kV,335 mA,視野(FOV)20 cm,掃描層厚0.625 mm。TOSHIBA Aquilion 64 CT機掃描條件:120 kV,400 mA,FOV 22 cm,掃描層厚0.5 mm。掃描范圍從眶上壁至眶下壁,掃描基線平行于聽眥線。檢查時患者仰臥,雙眼平視前方,掃描時盡量閉眼,眼球不動。
本組15 例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右眼7 例,左眼8 例。CT 主要表現為晶狀體偏離正常位置,向一側傾斜,前房深度改變。晶狀體向后方半脫位13 例(向內后方半脫位6 例,向外后方半脫位5 例,向正后方半脫位2 例)(圖1~3);晶狀體向正前方半脫位2 例(圖4)。15 例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中,13 例可見一側懸韌帶斷裂,2 例懸韌帶斷裂顯示不確切(1 例為向后方半脫位,CT 表現為前房深度較對側加深,晶狀體位置向后方偏離,與對側正常的懸韌帶對比,病側懸韌帶顯示模糊;1 例為向前方半脫位,CT 表現為前房深度較對側變淺,晶狀體位置向前方偏離,與對側正常的懸韌帶對比,病側懸韌帶顯示模糊)。

圖1 右眼晶狀體向內后方半脫位

圖2 右眼晶狀體向外后方半脫位

圖3 右眼晶狀體向正后方半脫位

圖4 左眼晶狀體向前方半脫位
晶狀體位于虹膜與玻璃體之間為富有彈性的透明體,形似雙凸透鏡,后面較前面隆凸,不含血管與神經,借懸韌帶懸掛于睫狀體上而維持一定的位置[8,9]。眼外傷是眼球及周圍附屬器受到外界傷害引起的病理性改變[10]。若外傷引起晶狀體懸韌帶部分或全部斷裂,則可能導致晶狀體脫位或半脫位[2,9]。晶狀體脫位程度和位置直接關系到治療方案的制訂,詳細的術前檢查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之一[3,7]。
眼部影像學檢查是診斷晶狀體脫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8]。X 線平片對晶狀體脫位常無陽性發現,如果為外傷所致可發現伴發的其他異常,如眶骨骨折、不透X 線異物等[9]。在眼部外傷急診影像學檢查中,超聲也是一種常用的檢查方法[7]。超聲檢查晶狀體不全脫位時,晶狀體位置仍可見強回聲蝶形光斑,該光斑隨眼球轉動而前后擺動[9]。超聲檢查缺點是視野有限、人為操作依賴性大,且與傷眼直接接觸,可能成為感染源[5,7]。CT 顯示眼、眼眶及其周圍組織自然對比度好、密度對比度高、圖像清晰,可全面、客觀的觀察和評價眼外傷及其鄰近組織伴隨損傷,為眼外傷的臨床診斷和鑒別提供重要依據和指導建議[6,9,10]。近年來,CT已經逐步取代超聲及 X 線攝片成為臨床眼外傷檢查的首選[6]。晶狀體在CT 圖像上具有良好的天然對比度,CT 能直接顯示晶狀體脫位的位置及程度,故對晶狀體脫位有非常大的診斷價值[8,11]。CT 橫斷面掃描晶狀體呈雙凸透鏡狀高密度影,前緣稍直,后緣呈弧形,邊緣光整,密度均勻,與低密度的前房、玻璃體形成良好的天然對比[9,11]。晶狀體不全脫位時,CT 表現為晶狀體偏離正常位置[9]。
本組15 例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晶狀體向后方半脫位13 例,向正前方半脫位2 例。CT 主要表現為晶狀體偏離正常位置,向一側傾斜,前房深度加深或變淺。15 例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中,13 例可見一側懸韌帶斷裂,2 例懸韌帶斷裂顯示不確切(1 例為向后方半脫位,1 例為向前方半脫位)。由于晶狀體懸韌帶非常纖細[9],CT 掃描時可能顯示不到懸韌帶最完整的層面;另外晶狀體前方空間較小,當晶狀體向前半脫位時,斷裂的懸韌帶因無法伸展而堆積在一起;這些可能是晶狀體半脫位懸韌帶斷裂顯示不確切的原因。雖然不能確切顯示晶狀體懸韌帶斷裂,但CT 圖像可顯示晶狀體向一側移位,偏離了正常位置,前房深度加深/變淺,與對側正常的懸韌帶對比,病側懸韌帶顯示模糊,這些征象都可為晶狀體半脫位提供間接的判定依據。晶狀體脫位臨床檢查有時很難觀察到晶狀體震顫這一典型體征,因而可漏診[12]。因此在眼外傷患者CT 診斷時應注意觀察晶狀體情況,及時提示晶狀體半脫位的可能。由于晶狀體是對射線敏感的器官,對于反復多次接受眼眶CT 檢查的患者應盡量采用低劑量掃描[13,14]。
綜上所述,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的CT 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 檢查對其診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