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 徐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發癥中較為嚴重的一類,患者若未能得到盡早防范和診治,很容易加劇病情惡化,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還會導致截肢的風險。所以,針對糖尿病足患者采取有效的診療方案對患者預后而言極為重要[1]。本研究特選取本院72 例糖尿病足慢性瘡面患者,分別采取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案,探究VSD 在糖尿病足慢性瘡面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接收的72 例糖尿病足慢性瘡面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化分組法分為甲組與乙組,各36 例。甲組男20 例,女16 例;年齡47~71 歲,平均年齡(59.81±4.29)歲;病程2~7 年,平均病程(4.57±0.86)年。乙組男19 例,女17 例;年齡48~73 歲,平均年齡(58.14±5.72)歲;病程2.5~7.5 年,平均病程(4.87±0.7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存在血液疾病史的患者;凝血功能存在異常的患者。納入標準:滿足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患者;無心功能、肝功能及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存在其他內分泌系統疾病的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2 方法 甲組開展常規治療:對患者的血糖進行控制,立即對患者實施清創,把患部中的死腔完全敞開,清除壞死組織,注意不要有引流死角殘留,取患者創面分泌物實施細菌培養、藥敏試驗,參照最終結果,選取相對應的敏感型抗生素為患者進行治療,在此過程中,為促使患者神經功能得以恢復,需給予藥物對患者微循環進行改善治療[2]。乙組患者在甲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VSD 進行治療:在對患者實施止血、全方位清創后,借助一次性負壓引流護創類材料對患者開展治療,在選取護創型號期間,需要參照患者創面總體的大小,若要修改或拼接護創材料,則可以按照創面的形狀進行適當調整,然后把其覆蓋在患者的潰瘍創面中,如果有必要,可以借助縫合來進行固定。在這一整個過程中,對創面所出現的腔隙,可以借助護創類材料對其實施填充,在進行填充期間,需要十分關注填充的總面積要低于創腔的1/2。接著,放入多側孔硬質硅膠管引流管,對創口周圍皮膚實施全方位清理;之后,借助生物透明膜覆蓋整個創面,注意不能過緊也不能留下間隙。針對引流管的封閉處理,借助“系膜法”來開展,明確封閉狀態,在確定沒有出現漏氣后,借助三通管對中心負壓加以連接,負壓值維持在-125 mm Hg(1 mm Hg=0.133 kPa)狀態下實施吸引治療。患者術后5~7 d,可以拆除VSD 護創材料,并對患者采取常規性換藥,1 周為1 個治療療程。另外,如果在患者的創面中沒有出現各類異常性分泌物,且其內芽組織紅潤,但整個創面仍未填滿的情況下,則多增加1 個療程,直到肉芽組織填滿整個創面為止。之后由護理人員對引流管的暢通情況、出血征象以及負壓效果進行每天監測[3]。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創面潰瘍面積、膿性分泌物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創面潰瘍面積比較 治療前,兩組創面潰瘍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乙組創面潰瘍面積(1.03±0.29)cm2小于甲組的(5.72±0.86)cm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膿性分泌物的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膿性分泌物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乙組患者膿性分泌物發生率為11.11%,低于甲組的47.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創面潰瘍面積比較(±s,cm2)

表1 兩組創面潰瘍面積比較(±s,cm2)
注:與甲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2 兩組膿性分泌物發生情況比較[n(%)]
在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中,較為嚴重的一類是糖尿病足壞疽,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時會造成患者肢體的殘疾,甚至波及生命健康。臨床中針對糖尿病足壞疽癥狀采用Wagner 分級標準[4],若為3 級以上,則表示患部存在感染及較深部軟組織損傷的情況,當這種感染情況波及到骨質時,則需要進行清創處理,嚴重時還需要采取跖/趾骨截趾手術來加以治療[5]。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因伴有糖尿病周圍血管及神經病變的情況,容易導致足部血供降低,還會造成微循環障礙,再加上糖代謝紊亂等情況,往往會改變組織修復細胞、生長因子以及細胞外基質等生物學行為,造成糖尿病足創面缺氧、缺血,使其在愈合階段膠原形成不良,同時導致上皮遷移延遲,進而使創面較難愈合[6]。就創面愈合情況來看,若愈合進展按炎性反應、止血、間質細胞朝著創傷部位增殖或遷移、形成上皮化的新生血管、形成膠原、出現適宜的交聯這一順序進行,此時創傷愈合效果較好。如果在創傷愈合過程中因發生重復創傷、局部存在殘留的毒素、創面感染或缺血、老齡化、缺乏營養等,創面愈合正常順序被干擾,則會導致愈合過程被延長,進而發展成為慢性創面[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乙組創面潰瘍面積(1.03±0.29)cm2小于甲組的(5.72±0.86)cm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乙組患者膿性分泌物發生率為11.11%,低于甲組的47.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法,乙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VSD 技術進行治療,該技術是現階段臨床中應用到對慢性、急性創面患者實施治療十分關鍵的方式,這一技術與其有關的材料在現階段細胞生物學、分子創傷學迅猛發展的前提下,均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對于VSD 技術而言,其是對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實施治療的新方法,因其帶來的效果顯著,逐漸受到廣大臨床醫生的歡迎和認可,通過VSD 技術的治療,不僅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痛苦,縮短病程,促進創面的愈合,同時還能使醫護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得以減輕。據臨床相關研究結果顯示[8],該項技術能夠將患者創面壞死組織、表面的細菌以及創面分泌物等有效清除,使生長細菌減少,從而降低了患者創面細菌感染率,促進創面愈合的速度,臨床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針對糖尿病足患者存在慢性創面的情況,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VSD 技術進行治療,可以減少創面膿性分泌物,縮小創面,促進愈合,縮短慢性創面愈合時間,提升臨床療效,該方法值得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