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志 隗林
近年來,由于內分泌及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乳腺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其疾病類型非常復雜,單憑查體、超聲等輔助檢查難以鑒別腫物的良惡性,尤其是惡性病變進展較快愈后較差,因此準確地判斷乳腺腫物的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1,2]。空芯針穿刺活檢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活檢方式,它的優點在于對機體損傷小、取材精確,但存在單條組織量小、碎亂,且需多次穿刺,導致病理診斷的準確性等不足[3]。微創旋切取芯活檢是一種新興的乳腺活檢方式,通過精準的定位活檢病灶,并通過自動旋切切取目標組織,但是目前并不明確其是否較空芯針穿刺活檢更有優勢,因此本研究探究了微創旋切取芯活檢對乳腺微小腫物的診斷價值,具體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乳腺外科2019 年4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62 例女性乳腺微小腫物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1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5~58 歲,平均年齡(52.43±15.64)歲;超聲檢測腫瘤硬塊平均直徑(1.16±0.53)cm;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BI-RADS)分級:2 級6 例,3 級10 例,4A 級12 例,4B 級3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7~58 歲,平均年齡(53.07±15.43)歲;超聲檢測腫瘤硬塊平均直徑(1.23±0.45)cm;BI-RADS分級:2 級5 例,3 級12 例,4A 級11 例,4B 級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8~55 歲的女性患者;超聲確診為乳腺單發實性腫塊,且其最大直徑≤1.5 cm[4];無腋窩淋巴結腫大。排除標準: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在月經期;隆胸患者;經活檢后未行手術治療;脫落病例。
1.2 方法 首先通過 B 超確定乳腺腫塊的位置,并在皮膚表面做好相應的標記。讓患者取仰臥位,皮膚消毒后鋪設洞巾,隨后用鹽酸利多卡因行浸潤麻醉。對照組采用空芯針穿刺活檢,在超聲定位下,醫師右手執穿刺槍從標記點推進穿刺針至乳腺腫物,彈射,隨后拔出,每個腫塊取3~5 根合格的組織標本,結束后加壓包扎48 h;觀察組采用微創旋切取芯活檢,在標記位置切開皮膚2 mm 切口,在超聲引導下自切口推進穿刺針直至病灶,隨后按壓美國 Cassi Ⅱ取樣系統的“SAMPLE”鍵自動凍滯目標,自動旋切取得組織后,將探針逆時針旋轉1/4 圈后抽出,取出活檢針前端的樣本,放入樣本盒中。必要時可重復以上步驟。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術后病理結果,以術后病理結果為金標準,比較兩組診斷效能(準確率、敏感度、特異度)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不良反應包括感染、出血、氣胸、疼痛、皮下淤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病理分析 兩組患者取材成功率均為100%。術后病理結果:觀察組檢出24 例(77.42%)良性病變,包括10 例(32.26%)乳腺腺病、9 例(29.03%)纖維腺瘤、5 例(16.13%)導管內乳頭狀瘤;7 例(22.58%)惡性病變,包括3 例(9.68%)浸潤性導管癌,2 例(6.45%)導管內癌,2 例(6.45%)導管原位癌。對照組檢出27 例(87.10%)良性病變,包括11 例(35.48%)乳腺腺病、10 例(32.26%)乳腺纖維腺瘤、6 例(19.35%)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4 例(12.90%)惡性病變,包括2 例(6.45%)浸潤性導管癌,1 例(3.23%)導管內癌,1 例(3.23%)導管原位癌。
2.2 兩組診斷效能比較 觀察組活檢準確率為96.77%(30/31),敏感度為100.00%(7/7),特異度為95.83%(23/24),均高于對照組的70.97%(22/31)、50.00%(2/4)、74.07%(20/2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觀察組活檢結果與術后病理結果比較(n)

表2 對照組活檢結果與術后病理結果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58%低于對照組的29.03%,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通過準確定位以及實時引導下的多部位活檢,能夠做到對乳腺癌的早發現、早診斷及早治療[5]。空芯針穿刺活檢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活檢方式,但是這種活檢方式取得的單條組織量小且比較碎,且常需要多次穿刺,對于鈣化區域容易偏離靶目標,因而容易引起病理的低估[6]。微創旋切取芯活檢作為一種新型的活檢技術通過引導針精準定位,自動旋切切取組織在臨床上應用不斷增多,目前關于兩種活檢方式的病理準確率比較的臨床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探討微創旋切取芯活檢相較于空芯針穿刺活檢對于乳腺微小腫物的監測是否更具有優勢。
Cassi Ⅱ旋切取芯活檢系統通過導引針可以精準定位到病灶,低溫冷凍技術可以有效的固定組織標本,最后通過自動旋切切取完整的標本。整個活檢過程全程在B 超實時引導下完成,從而保證引導針可以精確地定位到活檢的腫物組織中;其CO2驅動凍滯技術可以在幾秒內快速的凍滯目標組織,從而有效的固定活檢病灶,旋轉切割器可以沿引導針進入固定好的組織中,進而從目標區域獲得連續、完整、較大的組織標本[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準確率、特異度、敏感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與陳紹華等[7]的結果相一致,提示微創旋切取芯活檢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特異度及敏感度;分析可能的原因為引導針可以精確地定位到靶組織中,快速凍滯技術可以更好的固定活檢病灶,從而避免了傳統活檢針時可能發生的偏移,自動旋切技術可以從目標區域獲得連續、較大、完整的組織樣本,進而可以提高病理準確率。此外,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微創旋切取芯活檢是安全有效的,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為微創旋切取芯活檢系統切取前通過凍滯組織標本,可以有效的減少局部組織的出血量,切取組織時沿引導針進行切割,不容易損傷周邊的組織;切取前端沒有盲區,切割方式更加精準和安全。
綜上所述,微創旋切取芯活檢可以精準的定位活檢病灶,并通過自動旋切切取目標組織,可以提高乳腺微小腫物活檢樣本的診斷準確率、敏感度以及特異度,且安全性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