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王富 曾研章 馮梅華 張春玲 曾昭珊
國內每年出生缺陷兒約100 萬,占總出生人口的4%~6%[1]。染色體異常是造成孕早期胎兒畸形、死胎、流產(chǎn)主要原因,也是導致新生兒智力障礙、出生缺陷關鍵因素[2]。因此,早期產(chǎn)前染色體異常篩查工作的開展十分必要,直接影響到國內新生人口出生健康質量與國家優(yōu)生優(yōu)育政策落實。絨毛細胞檢測為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產(chǎn)前診斷技術,其主要是利用一根細長金屬管或塑料管,經(jīng)孕婦子宮口,沿著子宮宮壁進入,抽取少量絨毛實施細胞學檢測[3]。經(jīng)實驗證實[4],該種檢測方式能有效反映胎兒染色體是否存在異常,具有較高準確性,目前已在我國逐漸推廣。羊水穿刺是臨床常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產(chǎn)前檢測技術,其距今已有40 年發(fā)展史,目前已成為國內常用產(chǎn)前檢測方式[5]。而通過以上兩種檢測方式,可有效提升產(chǎn)前胎兒染色體異常疾病檢出率。鑒于此,為明確產(chǎn)前診斷中染色體異常核型細胞遺傳學與臨床特點,現(xiàn)對此展開研討,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在本院實施孕早期絨毛、孕中期羊水染色體檢測407 例孕婦的絨毛組織或羊水樣本。所有孕婦均具有產(chǎn)前診斷指征,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署姓名。
1.2 方法
1.2.1 絨毛取樣 排空孕婦膀胱,協(xié)助孕婦取膀胱截合位,觀察盆腔、子宮狀況;消毒外陰、陰道與宮頸,實施鋪巾,利用窺陰器充分暴露宮頸,利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宮頸。在超聲引導下,把一帶芯塑料管通過宮頸管沿著宮腔方向緩慢置入宮腔,當存在囊樣彈性感覺時,考慮為碰到絨毛囊,不宜再深入,抵達絨毛組織外后,將導管內芯抽出,連接注射器,緩慢抽吸,注意不宜用力過猛,負壓不宜過大,絨毛組織抽吸量控制在10~20 mg。
1.2.2 羊水穿刺 穿刺前,指導孕婦在臥床條件下連續(xù)翻轉5 次體位,促使子宮內羊水內胎兒細胞懸浮起來,便于穿刺獲取較多胎兒細胞。利用B 超明確穿刺點,通常穿刺點應選擇在羊水多且無胎兒肢體部位,或在B 超引導下直接進行穿刺。穿刺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從孕婦肚中緩慢抽吸10~20 ml 羊水,放于專用試管內。
以常規(guī)方式實施細胞培養(yǎng)、獲取、制片與N 或G顯帶染色體核型分析,應用全自動核型掃描儀對每例樣本實施100 個分裂相掃描,選擇分散良好、長短適中核型進行計數(shù)20 個,從中選擇5 個實施分析。
1.3 觀察指標 觀察407 份樣本中染色體異常核型樣本產(chǎn)前指征分布狀況及染色體異常核型樣本分布情況、臨床特點。
2.1 染色體異常核型樣本產(chǎn)前指征分布狀況 407 份樣本中,染色體異常核型24 份(5.90%),其中1 份來自于孕早期絨毛檢測,23 份來自于孕中期羊水檢測。高齡、唐氏篩查高風險產(chǎn)前指征孕婦染色體異常核型樣本占比最高,均為37.50%,其次為超聲軟指標異常、NT 增厚及其他產(chǎn)前指征孕婦,均為8.33%。見表1。
2.2 24 份染色體異常核型樣本分布情況與臨床特點24 份樣本中檢出數(shù)目異常23 份(95.83%),其中,21 三體15 份(62.50%),18 三 體4 份(16.67%),13 三 體1 份(4.17%),Turener 綜合征(45,X)1 份(4.17%),其他2 份(8.33%);結構異常1 份(4.17%)。見表2。

表1 染色體異常核型樣本產(chǎn)前指征分布狀況(份,%)

表2 24 份染色體異常核型標本檢出情況與臨床特點
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細胞遺傳學手段對孕早期孕婦絨毛、孕中期羊水實施核型分析、染色體顯帶,以獲取胎兒遺傳物質,評估其是否存在染色體異常疾病[6]。姚娟等[7]文獻中報道,產(chǎn)前細胞遺傳學診斷工作的開展可有效明確胎兒發(fā)育狀況,降低畸形胎兒出生率。因此,明確產(chǎn)前染色體異常核型分布與臨床特點,對后期染色體異常疾病防治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鑒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24 份染色體異常樣本核型分布與臨床特點展開探討。
本研究中,高齡、唐氏篩查高風險產(chǎn)前指征孕婦染色體異常核型樣本占比最高,這提示具有該類指征產(chǎn)婦產(chǎn)前細胞遺傳學檢測工作的開展十分必要,可有效提升染色體異常核型胎兒檢出率。近年來,由于超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超聲檢測在產(chǎn)前診斷中的作用日漸突出,超聲顯示孕早期胎兒頸部透明層增加、心室異常回聲等均表示可能為胎兒異常核型表現(xiàn)。研究中,23 份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核型樣本,均來自新發(fā)突變病例。裴雪等[8]研究中表示,21 三體是臨床上最常見染色體異常疾病之一,60%患兒于胎內死亡,存活者會出現(xiàn)特殊面容、智力低下等,嚴重影響患兒正常生長發(fā)育,加重其家屬負擔。18 三體為臨床上第二常見染色體異常異常,約95%患兒會在胎兒期死亡,因該類患兒多伴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缺陷、腎臟與心臟疾病,其死亡風險較高,平均存活時間通常在14 d 左右[9]。13 三體發(fā)病率為1/2.5 萬,通常女性顯著高于男性,45%患兒于出生后1 個月內死亡,90%在6 個月內死亡,平均壽命為130 d。與21 三體相比,13 三體致畸形程度明顯較高。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13 三體發(fā)病原因,但可能和孕婦高齡因素有關。45,X 發(fā)病率10.7/10 萬,約6.5%患兒會在胚胎期死亡,2%發(fā)育到足月出生,剩余均在孕10~15 周死亡。通常,由于母齡增加,卵子也隨之發(fā)生衰老改變,影響到成熟分裂內同源染色體之間相互作用關系與分裂后期行為,致使染色間不分離,從而形成嵌合體。由于以上染色體異常核型具有嚴重致畸形作用,本研究中檢出胎兒染色體異常的23 例孕婦均選擇終止妊娠。平衡易位是人類常見染色體機結構異常類型之一,其發(fā)病率為0.16~0.20%,其因未涉及遺傳物質減少或增加,故不會形成表型效應。本次研究中,檢出1 例平衡易位,即46,XX,t(1;6)(q42;q21),因未涉及到染色體大片段遺傳物質增減,故而,孕婦選擇繼續(xù)妊娠。
綜上所述,于產(chǎn)前診斷中,染色體異常核型主要多見于具有高齡、唐氏篩查高風險等指征孕婦,異常核型以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類型居多,其中21 三體綜合征占比較高。準確掌握染色體異常核型分布、臨床特點與其妊娠結局對后期產(chǎn)前診斷工作的開展具有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