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婧菲 袁襯容 錢楚茵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主要與生物因素、遺傳及個體化心理行為有關,尤其是個體心理行為[1]。此種疾病病情較嚴重且易反復發作,根治可能性較小,患者往往需要長期服藥控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了影響,使得絕大部分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都患有心理障礙。一旦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不僅會加重原發性疾病,還會降低服藥依從性,致使病情遷延而誘發各種心腦血管不良事件,增加死亡風險。因此,臨床在給予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有效治療的同時,還應考慮與抗焦慮、抗抑郁藥物聯合進行,以確保獲得滿意療效。有研究表明[2],黛力新屬于一種新型的神經阻滯劑,可以有效提升多巴胺水平,調節機體中樞神經系統,從而達到改善焦慮、抑郁及提高患者服藥依從率的目的。基于此,本文選取了2018 年2 月~2019 年11 月在本院就診的62 例伴抑郁焦慮癥狀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著重針對黛力新的臨床治療效果展開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2 月~2019 年11 月在本院就診的62 例伴抑郁焦慮癥狀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31 例。常規組患者中男17 例,女14 例;年齡最大82 歲,最小50 歲,平均年齡(68.33±10.32)歲;病程1~15 年,平均病程(6.34±3.19)年;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19~31 分,平均HAMD 評分(25.24±2.18)分;疾病類型:冠心病13 例,原發性高血壓10 例,慢性心力衰竭8 例。研究組患者中男19 例,女12 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51歲,平均年齡(67.59±10.21)歲;病程1~16 年,平均病程(6.44±3.37)年;HAMD 評分20~33 分,平均HAMD 評分(25.82±2.26)分;疾病類型:冠心病12 例,原發性高血壓11 例,慢性心力衰竭8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的開展,在申請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納入標準:均為高血壓、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符合心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焦慮抑郁癥狀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中關于人格障礙臨床定式檢查(CCMD-2-R)[3]的標準;HAMD 評分均≥17 分;均知情了解研究內容且同意參與。排除標準:殘疾或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過敏體質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近期服用過抗精神藥物者。
1.2 方法 常規組給予抗心腦血管常規治療,包括硝酸酯類藥物、抗血小板類、抗凝、β 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同時給予疾病健康教育、心理支持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黛力新(丹麥靈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 171104;規格:氟哌噻噸0.5 mg 和美利曲辛10 mg/片)口服治療,1 片/次,每日早上服用1 次,持續給藥6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焦慮狀態、服藥依從率。①采用HAMD 評價兩組治療前后抑郁焦慮狀態,HAMD 評分標準[4]:主要評估睡眠障礙、焦慮絕望、遲滯三種人格影響因子,每個因子采用0~4 分5 級評分法,分數越低表示癥狀越輕。②根據患者依從行為由高到低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3 個等級。完全依從:患者能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開展工作;部分依從:患者需要在督促下被動服藥治療,缺乏主動意識;不依從:患者在督促情況下仍未能遵醫囑服藥,甚至擅自停藥、更改劑量。總依從率=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HAMD 三種因子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睡眠障礙、遲滯、焦慮絕望因子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睡眠障礙、遲滯、焦慮絕望因子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服藥依從率比較 研究組服藥依從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 三種因子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 三種因子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常規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服藥依從率比較(n,%)
據相關調研顯示,因患心腦血管疾病而出現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的患者約占8%~44%,而能被臨床確診的患者僅占21%,導致大部分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療效欠佳[5]。出現如此現象主要與心腦血管疾病誘因有直接關系,在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相關情緒中,最為典型的三種情緒是焦慮、抑郁和憤怒敵對,這些情緒會阻礙正常醫療行為開展,從而加速疾病發展,增加患者死亡率。所以,臨床在給予患者抗心腦血管藥物治療時,有必要結合抗焦慮、抗抑郁藥物協同治療,只有如此才能確保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在本次研究中,本院在對伴抑郁焦慮狀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實施治療的同時,結合了黛力新抗焦慮抑郁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睡眠障礙、遲滯、焦慮絕望因子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睡眠障礙、遲滯、焦慮絕望因子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王路方[6]的研究結果相似,其研究報道雖然為黛力新與多慮平聯合用藥,但兩者均為抗焦慮、抑郁的常用藥物,藥用機制不相上下,因此綜合兩項研究結果均可表明黛力新在伴焦慮抑郁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具有顯著療效。其原因為:黛力新是由低劑量神經阻滯劑鹽酸氟哌噻噸與低劑量三環類抗抑郁鹽酸美利曲辛組合而成,這兩種成分可明顯增加突觸間隙中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等多個神經遞質的含量,有效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平衡,恢復患者神經意識,進而達到抗焦慮、抗抑郁的目的[7]。與此同時,黛力新還能輔助抗心血管類藥物,有效改善患者心臟不適癥狀,對促進患者心功能恢復具有積極作用。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服藥依從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黛力新能改善伴抑郁焦慮狀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從而提升患者服藥依從性。這是因為黛力新中包含的氟哌噻噸和美利曲辛兩種成分可同時作用于和焦慮抑郁相關的三種神經遞質,調整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功能,進而有效穩定患者情緒,使患者恢復自主意識,適應環境發展,服從醫護人員相關服藥安排,同時明確如何自保,最終有效提高服藥依從率[8]。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所收集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有限,關于患者遠期療效及復發情況未能展開隨訪調查,因此希望后續有更多學者能補充這方面指標研究,以確保臨床數據更為精準。
綜上所述,采用黛力新治療伴抑郁焦慮狀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癥狀,提高患者服藥依從率,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