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坤 王亞瑟 葉明 王俊 熊麗琴
(武漢市武昌醫院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武昌醫院 1放射科,湖北 武漢 430063;2泌尿外科)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60歲以上老年男性是前列腺癌的高發人群,并且在全球范圍內前列腺癌是男性發病率第二高的惡性腫瘤,而在歐美國家前列腺癌已成為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而我國隨著近年來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及生活飲食習慣的轉變,前列腺癌檢出率、患病率也在不斷上升,已成為威脅中老年男性人群生活質量、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主要惡性腫瘤疾病〔2〕。而針對前列腺癌相關影響因素分析發現,肥胖不僅與代謝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可作為前列腺癌等各種癌癥發病、死亡的高危因素,肥胖可對癌細胞代謝及免疫清除產生影響,可增加癌癥相關炎性風險,這些均有助于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傳播〔3〕。目前臨床對肥胖與前列腺癌發生發展的具體關系存在爭議且尚不明確,但內臟脂肪由于更具代謝活性,在前列腺癌惡性程度評估方面,較傳統體重指數(BMI)評價方法更為準確,可作為更理想的獨立預測指標〔4〕。本研究探討基于螺旋CT量化評價前列腺周圍脂肪組織參數在老年前列腺癌危險分級中的應用價值。
1.1臨床資料 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武昌醫院接受前列腺癌根治術治療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68例。年齡65~84歲,平均(70.12±2.52)歲,前列腺癌確診時間1~3個月,平均(1.8±0.5)個月。納入標準: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已通過醫院倫理道德委員會審核;術前超聲、影像學檢查、全身骨掃描、直腸指診明確術前前列腺評估與臨床分期、分級;均經術前穿刺活檢術明確診斷前列腺癌;術后對前列腺病灶標本進行病理分期、分級;滿足開放性前列腺癌根治術。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痪窦膊?;術前接受內分泌藥物及放射等非手術療法治療。
1.2研究方法 采用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武昌醫院美國GE BrightSpeed 64排螺旋CT進行檢查,掃描參數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10 mA,掃描層厚為5.0 mm,重建層厚為0.625 mm。對患者腹盆腔進行常規平掃,獲取原始影像資料傳輸至后處理工作站對盆腔脂肪組織進行勾畫,并測量皮下脂肪厚度情況,選取股骨頭及股骨大轉子界面進行勾畫,區域包括恥骨后緣、閉孔內肌內側緣、臀大肌內側緣、尾骨前緣,于該層面腹正中測量皮下脂肪厚度(SFT)情況。后根據CT值將勾畫的感興趣區內阻滯分為-190~-30 Hu的脂肪組織、低于-500 Hu的空氣及其他軟組織,測量該區域內脂肪組織像素總和作為前列腺周圍脂肪面積(PFA)。
應用常規臨床病理分期及Gleason對患者術前術后進行分期評估,并對比老年前列腺癌患者術前術后臨床分期、Gleason評分的差異,并研究造成臨床分期、Gleason評分術前術后差異的主要原因及相關影響因素。
1.3觀察指標 對比前列腺癌患者術前臨床評估分期、Gleason評分與術后根據病理結果獲取的臨床分期、Gleason評分的差異,并對術前術后臨床分期、Gleason評分存在差異患者的相關影響因素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1老年前列腺癌患者術前、術后分期情況比較 老年前列腺癌患者術前、術后Gleason評分及臨床分期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老年前列腺癌患者術前及術后Gleason評分、臨床分期比較(n,n=68)
2.2術前術后Gleason評分差異患者的因素分析 68例患者存在術前術后Gleason評分差異的共有25例,而在因素分析中發現術前術后Gleason評分差異組與無差異組患者在PFA、前列腺體積、前列腺移行區體積方面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影響前列腺癌術前Gleason評分的危險因素分析 排除干擾因素并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PFA及前列腺移行區體積可作為預測前列腺癌患者根治術前、術后Gleason評分差異的重要因素。見表3。

表3 影響前列腺癌術后Gleason評分的危險因素分析
2.4術前術后分期差異患者的因素分析 68例患者存在術前術后臨床分期存在差異的共有22例,而在因素分析中發現術前術后臨床分期差異組與無差異組PFA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4。

2.5影響前列腺癌術前臨床分期的危險因素分析 排除干擾因素并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PFA可作為預測前列腺癌患者根治術前、術后臨床分期差異的重要因素。見表5。

表5 影響前列腺癌術前臨床分期的危險因素分析
肥胖人群其前列腺癌發病風險明顯高于正常體重人群,大部分機構已將肥胖作為前列腺癌發生發展的獨立高危因素。而在既往前列腺癌發生、侵襲、生化復發與肥胖關系等方面的研究,均將BMI作為評價前列腺癌風險程度的直接指標,而BMI是評價人整體肥胖情況的臨床指標,但BMI在評價肥胖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6〕,單純應用BMI評價正常體重及肥胖是不能完全客觀、真實反映機體的代謝情況,這是由于BMI不能夠直接測量人體脂肪含量、無法提供體脂分布信息、無法分辨肌肉與脂肪組織、不能分辨脂肪組織是位于內臟還是皮下,因此單純通過BMI作為評價前列腺癌危險因素存在極大的誤差與不客觀性〔7〕。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在細胞分子學角度存在較大的差異,相對于皮下脂肪,內臟脂肪能夠表達更多的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C反應蛋白、脂聯素、雄激素受體等,而皮下脂肪則對雌激素受體更具親和力,雖然內臟脂肪在全身脂肪所占比例較小,但其代謝活性是全身脂肪中最高的〔8,9〕,這也是對前列腺癌發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主要機制。前列腺周圍脂肪組織含量的增加意味著前列腺癌的發生與周圍侵襲風險明顯增高,通過TRUS測量前列腺至尺骨聯合垂直距離作為脂肪厚度,隨著脂肪厚度每毫米的增加,高風險前列腺癌發生可能性提升20%左右〔10〕,還有研究基于CT評價接受放療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腫瘤侵襲性與周圍脂肪的關系發現,PFA、密度與前列腺癌的發生、發展具有明顯相關性〔11〕。
本研究結果表明前列腺周圍脂肪參數能夠客觀反映前列腺癌患者的臨床分期與分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前列腺癌的高危風險程度,為臨床治療提供精確的指導〔12〕。而進一步回顧分析可知,基于CT測量前列腺周圍脂肪參數能夠實現快速掃描與精準計算掃描范圍體積及所含脂肪體積,雖然近年來有研究采用磁共振成像(MRI)進行測量且MRI在軟組織評價中更具優勢〔13〕,但CT掃描的便捷性及對金屬植入物等無限制使其在前列腺周圍脂肪參數評價中仍具優勢,并且通過對特定感興趣區所有像素CT值的評估能夠準確反映內臟脂肪的X線吸收系數〔14,15〕,能夠更為精確反映PFA的面積,同時檢查重復性較高,以圖像方式清晰顯示不同層面脂肪的分布情況,可以精確地對脂肪組織定量分析〔16〕。
綜上,前列腺周圍脂肪對前列腺癌患者術前臨床分期、分級評估存在一定的影響,而基于螺旋CT量化評價前列腺周圍脂肪參數可進一步提升前列腺癌患者術前術后臨床分期、分級評估的準確性,并在前列腺癌危險分級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