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操
遼寧省綏中縣萬家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 綏中 125208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動物蛋白的消費需求也逐年增長,雞蛋已經作為日常消費性食品走進千家萬戶,這也直接促進了我國蛋雞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目前蛋雞存欄量已經達到11~12億只,完全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為了幫助大家更科學地飼養蛋雞,本文就蛋雞的育雛和育成期管理作以下介紹。
育雛期是雞飼養的關鍵時期,入雛前需提前做好雞舍環境的恒溫恒濕工作,入雛后科學對雞進行開口[1]。雛雞出殼后需進行公母鑒別和疫苗免疫,加上運輸時間,一般入雛時都是出殼后的第2~3天,期間由于高溫刺激,有些雛雞會有脫水和能量供應不足現象,開口時可在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葡萄糖等,便于抗運輸應激和補充能量。光照對雛雞的培育也比較重要,因其前期需要尋找飼料和水源,也需要熟悉新環境,故必須保證充足的光照,入雛的前3天內需要24 h不間斷開燈,以便滿足育雛需求,3日齡之后光照強度和時間需要下降,因太強光照容易導致雞興奮,打架現象增多。
為了降低呼吸道病發生率,日常管理過程中要注意雞舍的通風換氣[2]。雛雞大量集中在雞舍,每時每刻都在呼吸,吸入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同時糞便的發酵也會產生有害氣體,如氨氣、硫化氫等,如果通風不良,環境中有害氣體會超標,很容易引發呼吸道病。冬季通風需兼顧舍溫,防止過度通風導致溫度下降而出現受涼感冒。雛雞飼養密度不宜過大,否則很容易造成雞與雞之間接觸頻率增加,氣流通過性變差,導致傳染性疾病。在3周齡之前,飼養密度可控制在25只/m2,3周之后維持在15只/m2左右即可,也沒必要過分降低密度,過低的飼養密度會造成空間未充分利用而影響飼養效益。
雛雞白痢是入雛后最易發生的疾病,其癥狀是糞便不成型,呈灰白色石灰乳樣,肛門周圍羽毛被污染,有時甚至堵住肛門無法排便。雛雞白痢死亡率較高,有效的防控措施就是保持飲水和飼料的干凈衛生,必要時用抗生素進行開口。雞群飲水要用溫水,由于雛雞舍前期環境溫度一般在25~35 ℃之間,為減少每次飲水都加熱的麻煩,可提前2天左右時間將儲水桶置于雞舍內,這樣桶內的水經過環境溫度的熱傳遞作用維持在25~35 ℃之間,雛雞飲用時不會引發大的應激。
育雛之后雞群就進入育成期,育成期的雞必須注重環境衛生,堅持每日消毒,飼養環境盡量保持恒溫恒濕,且盡量保持安靜,雞場周圍不要有放鞭炮、敲鑼打鼓、高聲廣播等噪音。雞群從育雛舍轉入育成舍時應注意育成舍溫度在轉群前要提前升溫,尤其是冬季,否則很容易導致環境應激,建議育雛舍溫度和育成舍溫度差不超過4 ℃。轉群時需要抓雞和運輸雞,相關人員操作時動作一定要輕柔。
轉群日要避開大風降溫、雨雪等天氣,必要時在轉群前在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維生素C可溶性粉、微生態制劑等以抵抗應激。轉群后的48 h之內可將光照調暗,因從育雛舍轉到育成舍,每個雞籠的雞數量有了限制,活動范圍也受到了限制,雞之間也需要有個熟悉過程,強光照很容易引發打斗互啄,光照調暗后,從視覺上降低了雞興奮性,也有利于快速適應新環境。育成期間要定期檢查體重,體重和均勻度是該期的重要考察指標,每次隨機選取100~200只雞逐只稱重,通過數據判斷體重是否達標,均勻度的誤差值一定要小,理想的均勻度值要在90%以上,均勻度差的雞在進入產蛋期后生產性能會較差。
養雞最怕出現疫病,而疫病的防控除了加強管理外,還應按科學程序接種疫苗,必要時進行藥物預防[3]。病毒病方面要以疫苗免疫為主,常見的禽流感、新城疫、雞痘、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等疫苗必須接種。細菌病方面要以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巴氏桿菌和魏氏梭菌四種病原的預防為主。寄生蟲方面要加強球蟲、蛔蟲和體表虱螨蟲的防控。已經出現疾病的雞要及時治療,防止對產蛋期造成影響。
蛋雞養殖在我國畜牧業中占著重要的比重,育雛期和育成期又是為開產打基礎的時期,如果這兩個時期不重視飼養管理,那么雞群進入開產后很可能會出現生產性能不佳的情況。實際生產過程中,不同雞場規模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飼養的雞品種也有差別,使得每個雞場都有自己的育雛和育成管理模式,只要這些模式是科學的,適合自己養殖場生產的,那么就一定能將雞飼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