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安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云南保山 678000
牛網尾線蟲病為一類寄生蟲病,該病病程周期長,發病溫和較緩慢,對犢牛危害較大,嚴重時會導致犢牛出現死亡。但成年牛發病不明顯,沒有顯著的臨床癥狀,生產上常被忽視,所以網尾線蟲病對牛不同生長階段皆有不同影響。
網尾線蟲呈乳白色,細線狀,口囊較小。雄蟲長25~80 mm,交合傘發達,后側肋與中側肋相連,在末端微分開,為多孔性結構。雌蟲長43~112 mm,陰門位于蟲體中部附近。蟲卵為橢圓形,內含幼蟲,蟲卵長80~130 μm。主要寄生于犢牛、成年牛、山羊和其它反芻動物的支氣管部位,偶爾在氣管和細支氣管內也可發現。蟲卵通常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幼蟲在21 d左右便會發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蟲,幼蟲被牛吞食后會隨著血液循環經過心臟到達肺部,通過肺部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在移到支氣管內發育為成蟲[1]。
感染臨床最常見的癥狀為咳嗽,在感染初期,隨著幼蟲不斷移動,會引起腸黏膜和肺組織的損傷,在病原侵入到機體內,會引起廣泛性肺炎,成蟲在寄生時會引起更大的反應,如細支氣管和支氣管的炎癥。隨著蟲體不斷的繁殖以及分泌粘性和混有血絲的分泌物,會造成細支氣管的堵塞,引起周圍肺組織膨脹和代謝性肺氣腫。病牛在染病初期會出現干咳,逐漸轉為濕咳,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治療,濕咳頻率逐漸升高。患病牛咳嗽強烈,出現呼吸變淺,嚴重時出現呼吸困難,貼近病牛可聽見拉風箱似的的呼吸聲。
病牛一般可正常采食,隨著病情加重采食量也會減少,病牛在咳嗽時會咳出黏液團狀,鼻孔也會伴隨著黏液流出,通過顯微鏡檢查時會發現大量的蟲卵和幼蟲分泌物等,病牛體溫不升高,但會出現呼吸困難、呼吸加快。成年牛患病死亡率不高,可通過及時治療減少病情危害,但犢牛發生癥狀較為嚴重,會引起犢牛生長發育速度,嚴重時會出現窒息死亡現象。該病對產奶牛的影響也較大,會影響正常奶牛生產,嚴重降低產奶牛的產奶量。
根據生產牛咳嗽發生的頻率和發生的季節來合理判斷是否為網尾線蟲,由于大部分患病牛在生產上都呈隱性感染,難以判斷,因此在生產上會選擇患病嚴重的牛,收集糞便樣品通過分離法檢查糞便,發現幼蟲蟲卵即可確診該病。
嚴重時病牛會出現死亡,對死亡病牛進行解剖,解剖時發現在支氣管和細支氣管部位出現大量蟲體和病蟲分泌物,經過鏡檢時即可確診,確診后即可群體進行治療,減少該病對牛群造成的危害。
對于該病主要的預防措施是切斷傳播途徑和切斷傳染源。
網尾線蟲蟲卵主要通過在糞便內進行發育,在21 d左右的時間發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蟲,感染健康牛群。因此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幼蟲傳播特性,每星期對牛舍進行衛生打掃和通風消毒,每天定時對糞便進行處理和打掃,及時打開通風窗口,確保舍內的溫度、濕度都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為牛群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的生產環境。
根據馬成山[2]的研究發現:配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牛舍進行巡查,對于咳嗽異常的牛只進行檢查,通過病原鏡檢的方式來檢查,如果確診之后需要及時將病牛進行單獨隔離飼喂。防止病牛的分泌物和糞污處理不及時造成循環感染,造成牛群更大規模的損失。一旦發現病牛需要及時更換飼料和水源,要杜絕該病傳染的可能性,于此同時對牛舍牛群進行給藥治療,增強牛群對于該病的抵抗能力。
在生產上如遇到此類疾病可以通過在飼料中添加藥物、口服或者皮下注射等方式來減少疾病對牛群的危害,可以使用左旋咪唑8~10 mg/kg或者丙硫咪唑10~15 mg/kg,口服;使用阿維菌素或者伊維菌素0.2 mg/kg通過皮下注射給藥治療。根據王惠來[1]的研究發現:海群生(乙胺嗪),牛按50 mg/kg,一次口服;左旋咪唑7~8 mg/kg,肌肉或皮下注射;丙硫咪唑10~20 mg/kg,通過口服的方式有效治療。根據劉賀[3]的研究表明:對病重牛、危重牛要進行強心補液,用25%葡萄糖緩解低血糖,碳酸氫鈉注射液治療酸中毒, 輔以氫化可的松、維生素C、頭孢等藥物進行消炎治療可以減少病牛的癥狀,精心飼養管理即可減少該病對病牛造成的損失。
網尾線蟲對牛群造成嚴重的危害,如果不仔細觀察發現很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引起牛舍內大面積感染。本文主要從網尾線蟲的病原形態、臨床癥狀、治療診斷、防治措施等幾個方面進行綜述,希望給養牛從業人員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