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
新疆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昌吉市分校,新疆 昌吉 831100
牛焦蟲病又被稱為牛梨形蟲病,是由雙芽巴貝斯蟲、牛巴貝斯蟲、卵形巴貝斯蟲、環形泰勒蟲等血液原蟲寄生于牛的紅細胞內引發的一種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此寄生蟲通過蜱蟲的叮咬將子孢子送入牛的血液中去。病牛的臨床表現為高稽留熱、精神萎靡、食欲減退、貧血黃染、輕度腹瀉、可視黏膜出血、紅尿等。此病呈世界范圍內流行,我國多個省份都報道過此病,此病的發生與蜱蟲的活動息息相關,一般在春末和夏季為此病的高發期。養殖戶要積極防治此病,加強飼養管理工作,做好滅蜱工作,降低此病的發生,促進養牛業的健康發展。
此病呈世界范圍內流行。牛焦蟲病的流行與蜱的生長規律息息相關,蜱的活動具有較明顯季節性和地區性,所以此病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此病不分品種、年齡和性別均能感染,但是由于犢牛的抗病力弱所以發病率較高。一般來說,犢牛發病率高但是癥狀較輕死亡率低,成年牛發病率低,但是癥狀明顯且死亡率高。本病在一年中可以暴發2~3次,從春季一直到秋季呈散發。
此病的潛伏期在2周左右。急性期的病牛精神萎靡,體溫升高可達到42 ℃左右,表現為稽留熱。食欲不佳,呼吸和心跳加快,出現輕度腹瀉。隨后可見病牛消瘦,可視黏膜黃染或者蒼白,且出現紅色的蛋白尿,尿液的顏色也會逐漸從紅色變為黑紅色。懷孕的母牛會發生流產,妊娠期的母牛出現泌乳減少。當病牛轉為慢性型后將會成為帶蟲者。
病死牛多數貧血消瘦、可視黏膜黃染或蒼白,血液比較稀薄。皮下組織和脂肪中呈黃色的膠凍狀。解剖可見各個內臟均發生黃染,消化系統的胃和腸道紅腫,有針尖大的出血,瓣胃比較干硬。心臟表面有出血斑,顏色呈黃色。肺臟水腫淤血,肝臟和膽囊出現腫大,肝臟表面黃褐色,切面呈豆蔻狀紋路,膽汁顏色發暗綠色。脾臟嚴重的腫大,質地變軟,顏色呈暗紅色,表面有顆粒狀。腎臟發生腫大,顏色呈紅褐色,有時有針尖狀出血點。膀胱紅腫有出血點,充滿紅色的尿液。取腦部血液和組織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毛細血管和紅細胞中有大量的蟲體。
可以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進行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
血涂片檢查:牛耳靜脈采血,制成血涂片,固定后進行吉姆薩染色,在紅細胞內發現蟲體即可確診,此方法簡便適用于基層獸醫。
血清學檢測:可以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間接血凝試驗等。
死后剖檢:打開病死牛的腦部,使用巴斯德吸管在皮層采樣,制成涂片染色后觀察,發現蟲體即可確診,但是此方法在臨床上應用較少。
分子生物學診斷:采用PCR方法對梨形蟲進行準確的鑒定。
此病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可采用驅蟲治療、對癥治療和中藥治療。
驅蟲治療:使用注射用三氮脒,此藥對家畜的梨形蟲、錐蟲和邊蟲效果都比較好,此藥只能用來治療,不能用來預防,按照3~5 mg/kg進行肌肉注射。也可使用鹽酸吖啶黃注射液,此藥為抗原蟲藥,可以用來治療和預防,預防可在發病季節每月注射1次,效果較好,治療按照0.6~0.8 mL/kg靜脈注射。
對癥治療:5%的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0.9%的氯化鈉注射液1 000 mL+維生素C注射液50 mL+安乃近注射液20 mL,混合后靜脈注射。
中藥治療:要以補氣養血、利濕退黃、疏肝利膽為原則進行治療。使用20 g神曲,15 g柴胡,黨參、當歸、熟地、枳殼、麥芽、炙甘草、白術、川穹、云苓、青蒿各10 g加水煎熬后給牛灌服。
滅蜱是防治此病的關鍵。養殖戶需要根據當地蜱蟲的活動規律,制定合理的滅蜱計劃,例如定期對牛舍使用驅蟲藥進行驅蜱,對牛群進行藥浴、手工摘除蜱蟲等。牛在放牧活動時要避免在蜱蟲活動活躍的范圍內。對于牛舍和周圍要定期使用敵敵畏、敵百蟲、氟氯菊酯、溴氫菊酯等進行消毒滅蜱,按時清掃糞尿,保持空氣新鮮流通,牛舍內干燥和充足的光照。養殖戶要注意觀察牛身上是否有蜱在叮咬,發現要及時手工將其摘除掉。對于放牧的牛群要采取草場輪休策略,停止放牧的草場在空閑期蜱的數量會逐漸下降,再次放牧感染率也會降低。
牛焦蟲病是由巴貝斯蟲和泰勒蟲寄生于牛的紅細胞內引發一種寄生蟲病。由于傳播媒介為蜱蟲,所以此病在我國的發生有著顯著的季節性和地區性。牛焦蟲病會造成紅細胞數目減少,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破壞,全身代謝障礙和機體紊亂和毒血癥,病情嚴重者因貧血和中毒死亡,給養殖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養殖戶要加強飼養管理,積極防治此病,做好滅蜱工作,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可以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