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峰
山東省莘縣妹冢鎮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 聊城 252421
科技是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現代生豬養殖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傳統農業大國,生豬經濟發展以及產品產出對于我國具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常見病防治用藥進行新技術的開發及應用,可以規避較多養殖風險,也能回避很多現實問題,因此對于我國現代生豬養殖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1]。
在生豬養殖實踐中,傳染性腸胃疾病是常見病,仔豬患上傳染性腸胃炎后的死亡率較高,因此養殖人員應該注重仔豬的臨床癥狀表現,一般而言在豬患病后體溫會迅速升高至40 ℃,且食欲下降,出現精神萎靡、腹瀉、嘔吐等癥狀,排泄物夾雜氣泡和乳塊,并伴有惡臭氣味。隨著時間的推移,仔豬的飲水頻率不斷增加,但是卻伴有脫水癥狀,一般在一周左右會陸續死亡,即便存活下來的仔豬,其生長發育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成豬患病后出現食欲不振、不愛活動以及飲水頻率增加等特點,同時成豬也會出現嘔吐、腹瀉問題,排泄物中可見食物的不完全消化體,成豬明顯消瘦,但是由于成豬的抵抗力較強,因此死亡率偏低,而且成豬患病后可在一周內自行痊愈,并產生抗體,日后不會輕易再患腸胃炎,但是成豬患病后會影響自身的體重繼續增長,對養殖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2]。
合理用藥是防治生豬疾病的重要措施,對于生豬疾病可采用口服或鼻內接種的方式。一般而言,按照生豬的體重進行疫苗的接種量選擇,當生豬體重在10~25 kg時可接種1 mL;25~50 kg的生豬接種量為2 mL;體重在50 kg以上的接重量為4 mL。由于妊娠母豬或仔豬抵抗力稍弱,因此建議選擇鼻內接種,其接種量控制在1 mL左右,這樣能夠對常見病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同時也能減少其患病概率。在提供營養平衡的優質飼料同時, 飼料中添加乳酸桿菌等有益微生物,可改善生豬腸道有益菌群,抑制有害病原菌,同時減少豬舍氨味, 改善豬舍環境,降低傳染性胃腸炎發生[3]。
目前很多生豬養殖場的管理制度并不健全,因此存在著管理方式粗獷、不符合規范的現象,這也為疫病傳播埋下了隱患,為了更好對抗常見疾病,需要建立疾病防控體系。首先,生豬養殖場需制定標準的工作流程,并督促相關人員在工作中保持科學嚴謹的態度面對疾病,預防工作要有序地開展。其次,要充分發揮養殖人員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對工作流程的監管以及定期巡查,建議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對于豬舍內的情況進行24 h實時監控,并及時上報信息。由于常見疾病在季節交替中較為多發,因此要注重豬舍內的環境,并做好相關的通風、消毒工作。建議養殖戶每天定期對豬舍內的衛生進行清掃,尤其對于生豬的糞便要及時清理,防止病毒通過糞便傳播,控制好豬舍內的溫度,每天保證通風4 h以上。另外,養殖人員要定期對豬內舍欄進行消毒,尤其在疾病的高發季節,要對進出豬舍的工作人員也要進行殺毒滅菌,為生豬飼養提供健康良好的環境[4]。
當前的社會正處于科技大發展時代,而人才乃興業之本,因此生豬常見疾病的防治必須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這也關系到我國未來的民族振興以及經濟發展。我國當前的生豬疾病防治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大規模的農業結構調整方面需要多元化人才共同努力,傳統的獸醫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通過現代技術探索,可以培養我國的復合型獸醫技術和管理人才,并在生豬養殖的探索中不斷借鑒成熟經驗,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階段,各種類型的技術仍屬于探索過程當中,由于國情以及條件等多方面的差異性,不能完全模仿或照搬其他國家的成熟經驗,而是需要結合本國實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生豬養殖發展之路,可以讓雙方互通有無并針對生豬疾病治療中的難點進行突破,在條件成熟后再將其進行推廣,促進我國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雖是傳統的生豬養殖大國,但是一直以來都不是生豬養殖強國,很多地區還采用較為傳統的養殖模式,大多的養殖戶都是憑借自身經驗或市場反響進行生豬疾病防治,因此獸醫防治工作模式較為單一,而且效果不夠理想。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生豬養殖的快速發展,必須強調多元化的獸醫防治技術開發,針對生豬常見疾病進行有效防控,提升豬病防治的綜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