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琴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泰州 225300
長期以來,生豬養殖保障著市場供給,豬肉價格波動也源自于此。因此,為避免對市場的過度干擾和影響,必須要擴大生豬養殖規模,實現供應與需求之間的平衡。從具體的養殖技術而言,同時要圍繞規模化豬場的全過程,對選址、選種、培育、衛生及防疫等內容,提煉出管理技術要點,用以指導生豬養殖的具體實踐,保障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的散戶養殖不同,規模化豬場必須遵循生態環保、價值提升、便于管理等特點,因此需要在前期充分做好選址規劃,為生豬養殖提供最佳的場所[1]。一方面,豬場建場時需要考慮運輸條件的便捷性,同時應關注地勢、水源及風口等因素,一般選擇在遠離居民生活區的位置,以避免排污對居民的影響。另一方面,豬場建設需要注重科學性,把握生豬養殖的各個環節,建立相對獨立的生活區、隔離區和養殖區,通過對養殖功能區的細化,提升管理的科學性,滿足規模化養殖的現實需要。
生豬品種與規模化豬場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鉤,不同的生豬品種會在生長速度、肉質與養殖條件等方面具有差異,因此在規模化養殖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各項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規模化養殖中要選擇嘴型扁圓且胸部發達的生豬,以此來滿足豬場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同時來實現標準化豬場的發展。在生豬的培育方面,一種是吊架子法,另一種是直線育肥法。吊架子法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豬的增重,即在幼豬時期對其營養量進行控制,選取青粗飼料進行培育,待生豬進入肥育期后再補充足夠的飼料營養,將精細飼料與青精飼料進行搭配使用。直線育肥法則更側重經濟效益,能夠縮短生豬的培育時間,但消耗成本高于吊架子法。生豬出欄應結合生豬的特點,一般品種為120~130 kg內,三元豬和地方種豬則為30~100 kg左右,同時應關注生豬產品市場變化,選擇最合理的價格范圍出售[2]。
規模化生豬養殖模式下,應側重對日常的科學化管理,尤其是突出管理的日常性、科學性和計劃性。通常而言,在規模化養殖背景下,需要依據季節環境特點,采取科學合理的養殖方法,以提升養殖的安全性和經濟性,保證生豬的生長處于良好態勢[3]。比如,夏季的生豬養殖過程中,需要注意對豬場的通風、灑水等,降低生豬的養殖密度和溫度控制;冬季則需要注重通風保暖,避免生豬出現感冒及傳染性疾病。
另外,在飼養中要對不同階段的生豬,采取分開飼養的方式,防止生豬之間的互相影響。為保證生豬在規模化養殖中的健康生長,在日常的飼料和飲水保障中,要適量增加抗生素與維生素,以此來提升生豬的免疫力。制定更加科學的衛生管理標準,做好相關的消毒與防疫工作。
環境衛生條件是規模化生豬養殖面臨的主要挑戰,由于生豬數量眾多,管理難度較大,因此極易產生環境污染和疫病傳播等問題。為此,在規模化養殖中應重點做好衛生消毒工作,針對高發、易發、頻發的疾病做好消毒和防范。一方面,豬舍是生豬養殖的核心場所,應全面做好衛生工作和疾病防疫。首先,豬場應設置消毒池,對入場人員進行消毒,主要以3%燒堿溶液作為消毒劑,并使用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按照1:10:10進行配比,在疫病高發期加強消毒次數,每周實施2~3次消毒夜更換。其次,工作人員應注重防護管理,重點加強豬舍的消毒與清潔,避免糞便的堆積,采用現代化的消毒與飲水設備,避免水污染問題。一般情況下,豬舍消毒周期應每15天消毒一次,周圍環境每30天消毒一次。最后,要注重生豬驅蟲管理,利用阿維菌素等藥品,保證生豬養殖周期內滿足3次驅蟲,以避免對生豬機體造成影響,提升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
生豬防疫是規模化養豬場的核心工作,如果不能達到科學的防疫要求,一旦產生流行性疫情,勢必對豬場造成毀滅性打擊。為此,在生豬規模化飼養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動物防疫工作,尤其是科學規劃免疫制度和流程,包括消毒制度和無害化處理等。同時,積極落實免疫密度、耳標佩戴率、免疫信息采集上傳等,保證生豬均能夠納入防疫體系,相關檢疫部門也應定期開展免疫監測,落實管理責任和義務,對染疫或疑似染疫的豬及時報告和清理,采取必要的隔離或者無害化處理措施[4]。
總而言之,伴隨我國豬肉市場的快速發展,規模化養殖勢必進入全新發展階段。因此,必須要注重對規模化養殖技術的探討,既要保證與市場需求的銜接,也要實現養殖技術的革新,做好選址、選種、管理和衛生防疫等工作,保證規模化養殖的安全性、經濟性,同時也為區域養殖產業發展提供支持,最大程度提升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