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家”是每個人身心的寄托。無論年齡幾何,無論行得多遠,“家”都是一個人最終的歸宿。那么,這個人人都離不開的“家”是怎么來的呢?
“家”在甲骨文中主要有兩種字形:一種是,外面像房屋的輪廓;里面像一頭豬,并且腹部帶有雄性特征,這是“豭(jiā)”的早期寫法,意思是公豬,同時也表示整個字的讀音跟“豭”接近。另一種字形是,跟前一種字形的區別主要在于里面表示豬的部分并沒有強調其性別特征,可以視為前一種字形的簡省形式。之后諸字體中的“家”大多是在后一種字形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直至今天楷書簡化字當中上“宀”下“豕”的寫法。
“宀”下有“豕”,說明“家”最初是養豬的地方,也就是“豬圈”“豬欄”之類的場所。那么,這個字是怎么跟人類居所產生聯系的呢?對此,文字學家們提出了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等原因,養豬通常是在人居住的場所進行,所以“家”也就被用來表示人居住的地方了。也有人認為,由于豬生崽數量較多,而人也要生育繁衍,所以就把原本表示豬圈的“家”借來表示人居住的場所了。
無論采用哪種意見,可以肯定的是,“家”在表示人的居所之后,其最初表示豬圈的含義也就隨之停止使用了。當然,持不同意見者也大有人在,比如以許慎為代表的一些文字學家認為,“家”最初即指人的住所,《說文解字》對“家”的注釋是“家,居也”。
《詩經·周南·桃夭》:“宜其室家。”又,《大雅·綿》:“古公亶(dǎn)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室”和“家”都是居住場所,而根據前人的注釋,二者在大小范圍等方面有所差異:“室為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室內有家”。
有“家”就有“人”,反之,有“人”才有“家”,因此,“家”也可以指人。就夫妻雙方而言,彼此都是對方的“家”。《孟子·滕文公下》:“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此處的“家”指丈夫。《左傳·僖公十五年》:“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此處的“家”指妻子。同樣道理,“家”“室”連用,組成“家室”或“室家”,既可以指住所,也可以指夫婦。

“家”字的字形演變
“一門之內”為“家”,那么,居住在一門之內的人也就形成一個“家庭”“人家”或“家族”,這是“家”從古至今常見的意義和用法。《墨子·尚同下》:“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孟子·梁惠王上》:“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學術上的流派,其內部成員就好像家族成員一樣聚集在一起,故而也稱為“家”。《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又:“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漢代賈誼《過秦論》:“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沿著這個脈絡進一步發展,“家”又可以指掌握某種專門知識、從事某種專門活動、從事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份的人。比如白居易《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于具有家庭的含義,“家”還可以用作謙辭,用于對別人稱呼自己家中輩分高或年紀長的成員,如家嚴、家尊、家父、家君等都是對人謙稱自己的父親,而家慈、家母等則是對人謙稱自己的母親,另有家兄、家姐等。這跟用“舍(shè)”謙稱比自己輩分低或年齡小的親屬是有嚴格區別的。
“家”由指家庭,進一步可以指“家庭飼養或培植的(動物或植物)”,通常跟“野”相對。例如唐代齊己《野鴨》:“野鴨殊家鴨,離群忽遠飛。”又如,“家羽”指家養的鳥。
“家”除了它的常見讀音jiā外,還讀jiɑ和jie。當“家”讀jiɑ時,通常用在某些表示人的詞語后面,表示屬于那一類人,比如姑娘家、小孩子家、學生家等。當“家”讀jie時,作用大致相當于“地(de)”,比如“成天家忙”“整天家哭喪著臉”。不過,現在表示這種意義時,寫成“價”的情況比較多。這兩種用法的“家”在意義上都比較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