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樸

2021年3月14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龍頭節。說起龍頭節,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如果說“二月二,龍抬頭”,我們便都有所耳聞了。農歷二月初二,就是龍頭節,又稱龍抬頭、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
相傳,龍頭節在上古伏羲氏時代就有了。伏羲氏非常重視農桑,每年二月初二這天,他會親耕,為百姓做表率。后來的黃帝、堯、舜等帝王也紛紛效法先王。周武王時,將其發揚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會舉行盛大的儀式,讓文武百官親耕一畝三分地。后來人們便從這天起開始一年的辛勤勞作——春耕。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了龍:“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農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春分之間,春回北國,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明朝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寫道:“宛人(北京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是“二月二,龍抬頭”呢?這個說法有很多。民間認為,龍系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正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時值驚蟄過后,中國的許多地方都已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卻認為是“龍”的功勞。
也有傳說古時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鉆進河里不再出來。有個小伙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并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伙子較量,最終被擊敗,只好播雨。
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的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也就代表了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蟲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舊時,每到二月二這天,村莊都要舉行廟會,唱大戲,耍龍燈,熱鬧一番。早晨,北方大部分地區的人們都會往家里引龍。引龍的方式多種多樣,山東、河北、北京一些地方,人們一早便打著燈籠到河邊或井里去打水,一路上還將麥糠、谷糠、草木灰等碎狀物呈線狀撒在地上,就算把龍引進家中了。引龍之后,家家戶戶要做面餅,稱為“龍鱗餅”。據說有了鱗,龍就不會受凍了。還有些地方要做面條,叫做“龍須面”。吃龍須面是為了讓龍健壯有力。總之,這一天的食物多以龍的某一部位為名,以取吉利。吃餃子叫“吃龍耳朵”,吃油炸糕叫“吃龍膽”,喝茶要喝“龍井茶”,連烙餅的動作也叫龍翻身。
二月二,龍蘇醒了,一些害蟲也蘇醒了。人們在慶賀龍抬頭的同時,也流傳著一些抑制害蟲的習俗。沈大侔在《春風采風志》中說:“二月二日……又以祭余素燭,遍照壁間,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之語。”說的是在二月二這天,人們點燃春節祭祀剩下的蠟燭,照射墻壁和房梁的習俗。常常是邊照邊唱:“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以驅逐害蟲。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復蘇的害蟲被燭光照后,容易自動落下,進而被消滅。照房梁,熏蟲兒,實際就是早春季節的一次大掃除。這一習俗在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等書中均有記述。
吃炒豆,也稱“咬蟲兒”。炒豆分鹽豆和糖豆兩種。炒鹽豆要先把大豆洗凈,再用鹽水煮泡幾分鐘,曬干后放在鍋里爆炒,這樣炒出的大豆顆顆裂口,吃起來酥脆不硬。炒糖豆也是先把大豆洗凈曬干,放在鍋里爆炒。大豆炒熟后即把紅糖或白糖拌入豆內,待糖融化后即出鍋。這樣炒出的大豆外甜內香,酥脆可口。據說吃炒豆就是咬害蟲,能使人畜莊稼不再受害蟲的危害。這種習俗當然是無科學根據的,但卻寄托了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因此,二月二咬蟲兒的習俗也就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直到今天仍盛行不衰。
古代的勞動人民重視“二月二”,并用各種形式紀念“龍抬頭”,其根本原因是為了農耕生產。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在科學并不發達的古代,農業耕作普遍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而各種祭祀、祈愿等活動,正是寄托了人們對農事豐收的強烈愿望。有一幅年畫上就印著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道出了個中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