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超
古人的生活與勞作受自然影響很大,四季更替、昏曉晝夜,這些自然時間“規訓”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休閑娛樂生活隨之呈現出不同的內容和內涵。通過對自然細致的觀察和感受,古人形成了對一年的四時分期,并在此基礎上慢慢形成了八節和二十四節氣,從而建立了一個完備的季節分期時間系統。季節首先與農業生產有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同時,季節也對人的生活娛樂方式產生影響。“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隙以講事也。”(《左傳·隱公五年》)四時有序,各有適宜之事,人類活動應以遵循自然規律為要則,不可與之違逆,就連軍事訓練及戰爭,也多在農閑時節進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強調天人感應,以人事配天道:“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這種天人相應的觀念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春天萬物生發,故古人向來重視春天作為一年之始的意義,有關迎春的儀式和祭禮很多。許多節日都源于宗教祭祀,但后來這些節日所包含的神圣性因素慢慢淡化,娛樂性的因素逐漸凸顯,人們多在這些節日中進行娛樂休閑活動。寒食節及相近的清明節就是典型的例子。
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批評說:“越俗掃墓,男女袨服靚妝,畫船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為常。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幘船,男女分兩截坐,不坐船,不鼓吹。……后漸華靡,雖監門小戶,男女必用兩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歡呼鬯飲。”清明節恰值初春時節,利用掃墓祭祀的機會,人們出行游玩、歌吹戲耍、游廟逛街,張岱之所以批評這種華靡的風氣,是因為人們“厚人薄鬼”,借祭祀的名義行歡愉之事。這種清明游玩的方式十分普遍,“杭城人家,清明皆插柳。南北兩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祭者尤多。提攜男女,酒壺肴榼,村店山家,分馂游息。至暮,則花鼓土宜,捆載而歸”(康熙《仁和縣志》卷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為傳統的掃墓祭祀之日,本來具有悲切凄涼的氛圍,但因為處于萬物萌生的季節,人們常在掃墓的同時,到郊野踏青游玩,所以一直有著輕松歡快的氣氛。元代戴表元《壬午清明》詩有句曰:“節序愁中都忘卻,見人插柳是清明。登陴戍出吹彈樂,上冢船歸語笑聲。”忘卻愁緒,歡笑而歸,完全不是悲切的清明節該有的氛圍。寒食節和清明節也有很多體育、游戲活動,增加了歡愉的氣氛。唐代韋應物《寒食》詩有句曰:“晴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一派輕松歡快的氣氛。
又如端午節,宋人高承所著《事物紀原》引述他說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原本也是表達哀傷、紀念忠烈的日子,但后來逐漸成為龍舟競渡、歡快游玩的節日。明代王紱的詩歌《端午賜觀騎射擊球侍宴》中有這樣的句子:“葵榴花開蒲艾香,都城佳節逢端陽。龍舟競渡不足尚,詔令禁御開球場。”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宋趙友直《立夏》)春生夏長,夏天是生長的季節,芳菲歇去,大地一派清和秀茂的景象。夏日炎熱,加上避暑條件有限,人們在高溫時節往往是比較難受的,所以古人常以疰夏、病暑、苦夏來稱呼夏日。
夏季又是農忙季節,“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宋翁卷《鄉村四月》)。農業社會中,農忙是最重要的事情,就連爭訟官司之類的事都要先放一放,等農閑時再處理。江南地區在立夏這一天后,“群出采桑,垂蘆簾于戶,各忌喧嘩,并詞訟、征糧一應停止,謂之‘蠶忙”(中華民國二年《於潛縣志》)。
春有花朝節迎接花神,夏天常在芒種日餞別花神。《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就記載了送花神的場景:“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這個送別花神的場景是《紅樓夢》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段落。
夏日重避暑,也重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黃帝內經·素問》),中國人講求“冬病夏治”。夏季有很多禁忌和養生原則,如雖然夏日炎熱,但反而不宜多食冰冷食物,不宜著涼等,體現了中國的養生哲學。夏天南方濕熱,疫病多發,所以人們很重視夏日的飲食與保健,由此形成了豐富的民俗傳統,讓夏日變得多姿多味,如立夏日“啜新茗,啖新梅,食青筍、蠶豆,云可解疰夏之疾”(中華民國二年《於潛縣志》)。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有清朗喜悅的氛圍。同時秋天繁華漸退,也有蕭瑟悲涼的情緒,所以唐代劉禹錫的《秋詞》說:“自古逢秋悲寂寥。”酷暑漸消,體感舒適,秋日總有著安閑、寂靜的感覺:“亂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宋劉翰《立秋日》)
秋季雖也是農忙季節,但也有許多休閑活動,如民間流行的斗蟋蟀,就是在秋天進行的。斗蟋蟀俗稱“秋興”,吳地在“白露前后,馴養蟋蟀,以為賭斗之樂,謂之‘秋興,俗名‘斗賺績。提籠相望,結隊成群”(清顧祿《清嘉錄》卷八)。秋天最為歡樂的日子應該是中秋節,古有拜月、祭月習俗,后流行在中秋賞月,是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中秋成為中國重要且熱鬧的節日之一。中秋之夜,皓月當空,陳瓜果于庭,團圓暢飲,閑聊賞月,是中國文化中最富溫情的場景。
“霜始降,則百工休。”(《禮記·月令》)冬天降臨,草木枯黃殘落,農事基本完畢。冬日閑暇較多,娛樂活動也十分豐富。“霜降百工休,把酒約寬縱。”(宋黃庭堅《次韻晉之五丈賞壓沙寺梨花》)秋天斗蟋蟀稱為“秋興”,冬天里斗鵪鶉則被稱為“冬興”。霜降之后,閑者以斗鵪鶉為樂:“滬人霜降后喜斗鵪鶉,畜養者以繡囊懸胸前,美其名曰‘冬興將軍。斗時貼標頭,分籌碼,每斗一次,謂之一圈。”(清葛元煦《滬游雜記》卷二)
冬天天氣嚴寒,故抵御寒冷,保養身體,是冬天里最重要的事情。冬天一到,馬上“命仆安排新暖閣,呼童熨貼舊寒衣”(宋劉克莊《初冬》)。古人避寒的方法很多,比如“暖閣”就是很常用的一種。暖閣大概是一個小的暖室,冬天坐進暖閣休閑娛樂,是很美好的享受。“斗室藏春穩護持,夢回宵漏自遲遲。嵇康煅灶眠雖暖,如此奇溫恐未知。”(清何耳、易山《燕臺竹枝詞·暖炕》)因為空間小,所以有“奇溫”,看來保暖效果不錯。古代也有很多避寒擋風的用具,清代竹枝詞《燕臺口號一百首》有詩曰:“家家高掛卻寒簾,織草編蘆也未嫌。巧絕風門隨啟閉,活車宛轉引繩添。”原書注釋說:“貧家以蘆草為門簾,又糊紙作風門,旁用鐵圈作樞,引以繩,號‘活車。”已經有半自動的效果了。
十六國時后趙第三任國君石虎,在冬天設置溫室浴池,尋歡作樂,十分奢侈:“嚴冰之時,作銅屈龍數十枚,燒如火色,投于水中,則池水恒溫,名曰‘焦龍溫池。引鳳文錦步障縈蔽浴所,共宮人寵嬖者解媟服宴戲,彌于日夜,名曰‘清娛浴室。”(《香乘》引《拾遺記》)就避寒技術來說,已經十分發達,但這只是荒淫的帝王才能有的享受。
冬至大如年,冬至是冬季最重要的節日,地位與春節相當,“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唐杜甫《小至》)。在冬至日,很流行畫“九九消寒圖”。明代劉侗、于奕正所撰的《帝京景物略》說:“冬至日,人家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就是說,在冬至日,畫線描的素梅一枝,其上有八十一瓣花,冬至開始,每天染色一瓣,等到所有花瓣都染色后,春天就到了。“消寒圖”也有其他的形式,比如說在窗子上貼一枝梅花,女性在早晨化妝時,每日用胭脂畫上一圈,等八十一圈畫完,窗外樹上的杏花就開放了,表明此時大地回春。“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元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還有人把八十一個圈排成九行,每天涂一個,根據天氣的不同畫不同標記:“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還有一種“九九消寒圖”利用文字的形式,選九個字,每字九劃,先把這九個字雙鉤寫成,然后每日添一筆,等九個字寫完,就冬去春來。常見的如“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庭院春幽挾蒼草春茵”“香保送茶來廳前待客”“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等。有一句非常有名,“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據說是道光皇帝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