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縮小區域經濟差距,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重要戰略決策。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可以更好地規范地區經濟,為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營造好的環境。
關鍵詞:政府;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作用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問題越來越突出,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針對這一問題,迫切需要推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然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強調的是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地區之間要想協調發展,需要進行合作,而這種合作必然會涉及到利益訴求和矛盾,如果區域合作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解決利益訴求和矛盾,就會阻礙經濟合作,進而不利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府是進行社會管理的機關,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推動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我們要重視起政府的作用,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協調好區域之間的合作,從而真正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政府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區域經濟規劃的制定者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產業結構開始不斷優化與升級,這也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和挑戰,迫切要求對區域經濟發展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政府具有一定的經濟職能,能夠按照國家指令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面對新經濟發展形勢,各區域政府可以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地區發展的道路,從而促進本地區經濟的增長,縮小區域經濟差距[1]。
(二)政府是地區經濟協調發展良好環境的營造者
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利益訴求和利益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一旦出現利益訴求和利益矛盾問題,就會阻礙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府具有社會管理的職能,,這一職能一般具有社會公共性,無法完全由市場解決。通過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政府可以從全社會的角度加以引導、調節和管理,很好地解決利益訴求和利益矛盾,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創造好的環境。另外,現行經濟形勢下,自然資源、勞動力等實物性因素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重要性逐漸被制度、文化等非實物性因素取代,在這種環境下,就需要政府的調節與管理,科學引導區域經濟發展,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營造好的發展環境。
(三)政府是各行業協會及中介組織的培育者
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從某種程度來講,行業協會、中介組織是連接企業、政府、市場以及個體的紐帶,而要想發揮這個紐帶作用,有賴于政府的管理和培育。結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政府可以成立一些專業的行業協會及中介組織,并對其進行專業的培訓,以便其能夠很好地發揮引導、服務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行業協會、中介組織要隸屬政府管轄,同時行業協會及中介組織各自的權責,從而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協調發展[2]。
二、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發揮政府作用的必要性
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指各區域在合作的基礎上,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現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政府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涉及到區域分工、資源配置等問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遵循市場規律,但是市場并不是萬能的,也有失靈的時候,此時就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將“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有效結合起來,進而推動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其次,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區域間的合作會滋生許多新的崗位,對公共服務需求也必然會增加,只有發揮政府的公共服務功能,才能更好地滿足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另外,區域經濟結構相對比較單一,特別是那些經濟落后的地區,在區域分工是哪個會處于不利的位置,進而容易出現畸形發展,這顯然違背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而通過政府的協調與管理,可以很好地保護落實群體,保護落后地區的經濟利益,真正地縮小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3]。
三、政府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的具體作用
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涉及到不同經濟區域,這一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利益訴求和矛盾,針對這些利益訴求和矛盾,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落實政府作用,可以更好地規范地區經濟發展環境,避免惡性競爭的發生,從而推動我國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促進我國經濟快速增長。
(一)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地區的歷史、地理、經濟等因素,還需要考慮到政府方針、政策等因素。根據我國國情,要想形成一個科學的經濟區域,政府的職責重大。政府不僅要打破行政區劃,根據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合理規劃經濟區域,在保留區域優勢的同時,制定各種優惠策略,促進各經濟區域形成主導產業,從而不斷活躍區域經濟,使區域經濟獲得更好發展[4]。
(二)完善基礎設施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才能讓外面的優勢資源走進來,讓里面的優勢資源走出去。無論是落后地區,還是發達地區,基礎設施都是其經濟穩定發展的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地區經濟才能更好發展,區域之間才能更好地進行合作。結合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政府可以加強鐵路、公路、港口、機場、水利工程、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此帶動區域經濟的興起,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5]。如,在我國西部,制約我國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交通問題,在西部大開發中,政府應當注重公路、鐵路建設,將通往西部的道路打通,從而讓中部、東部等優勢資源可以走進西部,讓西部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
(三)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
現階段,國家越來越看重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也對各地政府的職責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各地政府必須積極相應黨中央的號召,積極搞好地區經濟合作與協調工作。首先,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中央政府要結合當前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加大對落后地區的經濟扶持,同時為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合作牽線搭橋,促進區域的經濟合作;其次,建立科學的稅制體系,對新興產業和落后地區給予稅收優惠,以此鼓勵有資質的企業進入落后企業,從而帶動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再者,各地區政府要積極給予外來企業應有的優惠,吸引廣大企業來本地區辦廠開工,從而活躍本地區經濟[6]。
(四)保護好生態環境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這也使得雖然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在這樣的環境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還需要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做到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7]。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不僅可以兼顧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還可以很好地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在區域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政府可以利用其行政管理職能,約束和管理市場各大主體的 行為,使他們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從而絲線經濟與環境的綠色發展。
(五)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
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法律具有權威性,以健全的法律為依據,可以很好地約束和規范市場,從而推動地區經濟協調發展[8]。一方面,中央政府可以根據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立法工作,對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做出明確規定,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法律依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政府的部署,不斷完善相關管理機制,制定相關的政策規定,合理、科學地指導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四、結語
綜上,政府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具有社會管理、經濟管理、社會公共服務等職能,發揮政府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可以完善地區基礎設施更好地解決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的利益訴求和矛盾,為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從而促進我國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在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政府要積極參與進來,發揮其應有的協調和管理職能,科學規范區域經濟,精誠合作, 避免地區之間的惡性競爭。
參考文獻:
[1]張亞凡. 西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驅動因素與政策效應研究[D].蘭州財經大學,2020.
[2]秦智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探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06):26-27.
[3]唐堅.宏觀經濟管理視域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路徑研究[J].當代經濟,2020(02):36-39.
[4]羅富政,羅能生.政府競爭、市場集聚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中國軟科學,2019(09):93-107.
[5]劉新博. 基于韌性經濟視角的普洱市縣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云南大學,2019.
[6]胡榮濤.新時代背景下構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機制論析[J].改革與戰略,2019,35(02):23-36.
[7]杜峰.我國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農經,2018(21):20.
[8]梁偉杰.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測度及政府策略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8.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沈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