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奇
據報道,證監會最快將于4月發布科創板調整修訂后的細則,對科創板上市企業將更強調“硬科技”,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更嚴格詳細的審查。筆者認為,科創板應嚴格把牢“硬科技”門檻,適當放慢發行審核節奏、確保審核質量。
近期多家IPO企業(包括科創板)因撤回材料而終止審核,其中原因就可能包括企業科技屬性不強。設立科創板,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推進科技創新,有的企業連年虧損、僅有一項并不亮眼的發明專利,也欲闖關科創板IPO,如此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投資者擔心會浪費市場資源,投資者希望目前科創屬性門檻能有所提高。
2020年3月20日,證監會發布《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提出了3項常規指標和5項例外條款的“3+5”評價體系。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可認定具有科創屬性,3項常規指標包括“最近三年研發投入比例或金額達標、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營業收入達標”,顯然,其中“發明專利”的硬科技成色未必有多厲害,應進一步強調“發明專利”的硬科技成色。

滿足5項例外條款之一也被認為具有科創屬性,前四項包括“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等條件,若滿足這些條款,其硬科技成色可謂極其到位,理應認定為具有科創屬性。第五項例外條款為“形成核心技術和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合計50項以上”,發明專利也不能以多取勝,這條標準也應圍繞“硬科技”提高要求。
另外,對于不具有科創屬性的企業,也可通過其他方式來證明自己符合科創板定位,但這方面缺乏遵循,可能產生一個模糊地帶。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樊蕓認為,證監會發布的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短短680個字,不足以成為確認科創屬性的實操手冊,建議出臺更加詳細的科創屬性認定標準,同時根據行業特性進一步細化標準。筆者認為可在《指引》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完善,盡可能列出符合科創板定位的科創屬性指標,然后以《指引》作為認定科創屬性的唯一手冊,具有科創屬性即被認定符合科創板定位,從而消滅模糊地帶,增強IPO審核、注冊操作的公平性。
1月底20家被抽中現場檢查企業,有80%企業在收到現場檢查書面通知后10個工作日內撤回首發申請和撤銷保薦撤回申請(其中有7家科創板企業),這個比例高得有點嚇人,理應引起高度重視。之所以16家項目掐準上述時間節點及時撤回申請,或是因為按今年《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在上述時點及時撤回申請的,原則上就可免于現場檢查;當然如果發現存在相關明確線索的,仍然應當依法依規予以處理。只是若不進行現場檢查,要發現這16家撤回申請企業的違法違規線索,或許并不容易,這里面或存邏輯死循環。
科創板等實施注冊制試點,發行審核通過率不低,由此一些企業及其保薦人紛紛提出IPO申請,滬深交易所IPO排隊審核企業又形成堰塞湖,企業認為如果運氣不好被抽中現場檢查、撤回申請即可,若沖關成功則獲利巨大,若沖關失敗虧損則可控制在較小程度,值得一搏、存在一定的賭博成分。不妨設想一下,如果規定每家擬IPO企業都必須經過現場檢查環節,發現問題將被依法嚴懲,不知還有多少企業敢于提出IPO申請。
注冊制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提高信息披露質量是注冊制試點成功的關鍵,投資者普遍希望,科創板注冊制信息披露質量能有一個質的提高。近兩年以來已有大量企業通過注冊制邁入證券市場,投資者一方面贊嘆注冊制發審效率的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擔心過快的發審節奏能否確保信披質量,投資者普遍希望發行審核、注冊節奏能適當緩一緩,或加大審核人手,確保IPO審核質量應放在第一位。
現場檢查是監管部門書面審核工作的重要輔助手段,有利于提高審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提高IPO信披質量、震懾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具有重要作用。有些企業沒有被抽中現場檢查,僅需通過書面審核,對企業來說屬于幸運、對投資者來說則可能意味著風險。筆者建議,現場檢查應該作為發審部門對每個擬IPO企業發審的必要環節,有了這個環節,擬IPO企業的信息披露質量才能有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