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圓桌ESG信息披露課題組 陳欣 季明 等
從上市公司在ESG報告暴露的六大問題不難看出,我國上市企業的ESG發展情況仍十分薄弱。這一現狀背后有著深刻的原因。而近一個時期以來經濟社會發生的諸多重大事件提醒我們,采取有效舉措、切實推進ESG發展已不容延宕。
從上市公司在ESG報告暴露的六大問題不難看出,我國上市企業的ESG發展情況仍十分薄弱,究其本質,是企業對于ESG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或在認識上有所偏差。
對國內許多上市公司而言,ESG報告的發布更類似于企業一年一度的文案編寫工作,而不是被重視的數據報告。不論是企業年報中涉及的社會責任相關情況,還是單獨發布社會責任報告,都會出現連續幾年報告的文字內容雷同或是僅略作修改的情況。這樣的ESG內容披露只是面子工程,是對披露要求的一種應付,暴露了企業對ESG認識的薄弱。
一些公司的董事會還僅僅停留在只重視提升經濟指標的發展理念上,用短期的投入與收益的目光去看待提高ESG績效管理,認為費力不討好;這些公司離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公司治理觀、發展觀還有很大距離。還有一些企業盡管對ESG的發展和披露有一定認識,但仍較為表面,少有企業認識到ESG的投資是自身的風險管控,是企業的特種保險;更少企業認識到ESG投資能增強自身發展的穩定性,也有助于長期效益的提升。
當前上市公司ESG現狀還暴露了公司內部管理上的短板,即缺乏健全的ESG績效管理系統。這導致了日常性的數據收集無法實現,從而無法進行系統性的統計與整合,在這樣缺乏詳細數據的基礎上,遑論通過數據可視化的方式,將企業的ESG績效簡潔明了地呈現給讀者。
詳細可信的ESG披露是企業透明度的體現,而披露內容中的ESG實踐表現則代表著企業的社會聲譽和治理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企業運營的穩定性、低風險性和少波動性的體現。有分析指出,ESG表現較佳的企業,其現金回報率與穩定度都相對較高。在ESG投資逐步興起的背景下,企業ESG表現的改善、ESG評級結果的提升給其市值增長也會帶來幫助。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社會風險,也說明了ESG表現對于企業穩定發展的重要意義。
同時,ESG表現也并不單純只是維護市值增長的工具,其本身對于企業有著更深的影響與意義。比如通過對員工權益的保障,提升內部員工的滿意度,可以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增強員工黏性,提高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本;通過提升供應商等合作方的滿意度,對于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當企業優秀的ESG形象得以樹立,顧客對于該企業或品牌的忠誠度和滿意度也會提升,從而刺激顧客對該企業產品進行消費;另外,ESG表現也可能成為其它企業和機構選擇合作或資助對象時的評判標準,優異的ESG表現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ESG在內地的發展依處較為初級的階段,但近一個時期以來經濟社會發生的諸多大事件都提醒著我們,推進ESG發展已刻不容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ESG的理念與之不謀而合。除此之外,習近平主席還為中國的碳排放設定了硬指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并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ESG中的環境維度也與之相對應。
此外,2020年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提出想要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就要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規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披露質量。可見黨和政府對于ESG的重視程度在近年達到了新的高度。
在氣候變化和疫情帶來的雙重風險之下,良好的ESG表現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抵御外部風險,有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國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居前的國家,企業污染整治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在如今的疫后時期,除了低碳治理上的挑戰,面對被疫情加劇的社會不平等,企業也需要積極采取行動。
鑒于對于我國的ESG發展現狀、背后存在的原因以及當前的迫切性分析,建議可從四個方面著手,加快實現對企業ESG發展的推動和支持。
最重要的是依靠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也就是通過強制性的ESG信披政策,督促企業必須披露ESG報告。
根據近年來出臺的政策,其實可以看出上市公司ESG報告的強制披露已是一種顯見的趨勢。七部委2016年就出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計劃到2020年所有上市公司強制披露環境信息。
資本市場方面,2018年,證監會發布修訂版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強調了“確立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2020年9月,深交所新修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辦法》,補充了對“履行社會責任的披露情況”的考核;9月25日,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自律監管規則適用指引第2號——自愿信息披露》,將“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納入自愿信息披露的范圍。
雖然現在仍未有ESG報告強制披露政策的發布,但是在這種明確的趨勢之下,相關的披露指引政策終會到來,上市公司應提前為ESG披露做好積極準備。
除了強制性的ESG信息披露政策硬性推動措施外,可以同時考慮通過政策激勵等軟性方式,實現企業對ESG治理的推動。
對一些企業來說,進行ESG治理意味著管理成本的增加,但卻不能確保ESG投入一定能夠給企業帶來回報。這可能會成為企業不愿意發展ESG,或者猶豫是否對ESG進行更多投入的理由之一。針對這一可能的問題,政策制定上可以考慮通過稅收減免、融資便利、貸款利率補貼或是政府支持等方式,鼓勵企業踐行ESG理念。
通過這些財務或機會資源上的激勵機制,ESG表現優秀的企業可以通過其它途徑彌補在ESG上投入的成本,甚至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從這方面來看,政策上的激勵可以使企業不再吝惜對ESG的投入,也更有動力進行ESG治理。
國內的ESG評價考核應當根據國情進行指標上的調整,以適應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資本市場特色。雖然現行的國際ESG指標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但對于中國市場仍存在一定的不適應性,無法用于準確衡量中國企業的ESG表現。
一方面,國際ESG指標體系基本遵循歐美國家的資本市場原則和標準,但必須考慮到我國尚處于ESG發展初級階段的實情,很多指標對國內企業來說并不適用。另一方面,國際指標難以體現國內企業ESG發展上的特色,比如扶貧等中國特色的績效,這也會導致在進行國際ESG比較時,中國企業的ESG表現會由于指標的不適用性而獲得更低的評級結果,喪失橫向比較的意義。
因此,國內的ESG考核體系應在借鑒國際理念的基礎之上,充分納入本土化的考量,反映中國市場的特色,以及社會輿論與國內投資者關心的問題,建立對國內企業有更高適用性的本土ESG評價考核體系。
除了第三方ESG評級體系的完善,中國大型企業、上市公司也需要在ESG管理上主動尋求第三方支持,借力第三方數據及績效管理系統。
我國企業的ESG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不少企業迫切需要ESG數據基礎設施的支持,以協助其建立ESG工作體系,完成系統性的ESG數據及信息的收集和測算;同時,對ESG數據的實時追蹤管理不僅有利于風險防控,也有利于進行精益管理,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并且,相對于企業內部對于ESG數據及績效的單獨管理,第三方提供的ESG管理系統更加公正客觀,可以協助企業改善ESG短板、推進ESG治理效率,從而提高ESG評級表現,有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在此基礎上,也應當鼓勵企業進行ESG報告的第三方獨立鑒證,通過這一方式增加企業報告的可信度,提升外界對企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