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琪
【摘 要】如何做好班級管理工作,是廣大教師應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新時期,班級管理工作也要不斷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基于同理心視野下班級管理創新策略,能夠切實凸顯教師的管理水平和人性化特征,并切實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對此,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同理心視野下班級管理活動方案展開簡要論述。
【關鍵詞】同理心;班級管理;創新策略
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在既定已發生的事件上,把自己當成是別人,想象自己因為什么心理以致有這種行為,從而觸發這個事件。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年齡差距、思想意識差距較大,如果教師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設計實施相關管理活動方案,很容易忽略學生們的實際需要,從而導致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大打折扣,這對于優化提升班級管理效率來說,有著不利影響。對此,需要教師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構建出多樣化教育引導方案,從而實現高效管理活動。
一、增強與學生的溝通頻率,了解學生想法
要想使教師能夠將同理心運用于教學管理活動中,首先需要促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基于了解的關系,才更易于知道和了解,該如何照顧他人感受和想法。如果教師對學生不了解,不知道學生的真實想法,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構建相關教育活動,即便是教師有同理心的意識,也難以發揮其真正效果。對此,在與學生們日常接觸期間,教師可以和學生們多交流、多溝通,可以針對具體問題,去深入了解學生的想法,也可以根據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展開互動交流,讓學生能夠對老師產生一種朋友般的感覺,愿意親近和信賴老師。
比如在進行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班級制度的制定、班干部選舉等具體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在對于班級建設、班級制度設計、班干部選舉等問題上,可以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從而體現管理的民主性,在此期間,教師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心理狀態和思想認知,從而更易于迸發同理心,減少班級管理期間“專制獨裁”等行為的產生。
二、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優化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由此可見,師生良好關系的重要性,只有學生信任自己的老師,才愿意積極跟隨教師引導,參與各項活動。因此,在進行班級管理過程中,需要教師注重和學生保持良好關系。要想使師生關系更好,需要教師能夠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每個人都是需要被理解、被認同的,如果教師總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無法從學生角度出發,學生會感受到自己不被理解,在參與學習活動期間,會逐漸減少積極參與的熱情。反之,當教師具備同理心,并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會使教育活動更加順利地開展進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想法、行為、思想認知等受到了教師的認可和理解,會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一種和諧的氛圍。
比如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班級中有部分學生總是喜歡在課上搗亂、接話茬,致使課堂教學活動經常被打斷,在面對這些情況時,如果教師一味地批評指責,很可能會使學生的逆反心理增強,難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在此時,教師可以站在學生角度去想一想,了解學生出現相關問題的原因,并采用正確的方式,用一種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問題,并幫助學生改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使學生在課上無地自容。
三、積極制定多樣實踐互動,提升管理效率
基于同理心的班級創新管理活動下,不僅需要教師有同理心,同樣也需要學生具備同理心,只有雙方相互理解,才能夠更好地推進教育活動開展。對此,教師可以積極制定多樣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中,一方面可以著眼于學生的知識需要和能力需要,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有效體現教師站在學生角度開展實施活動的實際作用。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師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對學生的性格、思想認知等進行全面了解,從而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真正使教師發揮自己的同理心,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創新管理方案。
比如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學會傾聽、學會交流,教師可以積極組織開展“同理心傾聽”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同學們學會如何體驗不同的角色,學習換位思考,以及如何進行高效溝通。以教師角色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講臺上,感受教師的角度,教師的立場,教師可以坐到學生座位上,感受學生周圍的環境氛圍,雙方在角色置換過程中,可以站在各自角度,進行交流對話,在此過程中,教師在今后制定教學方案期間,會更易于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也會更加理解教師的艱辛。
教育沒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方法要得當。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基于同理心的小學班級創新管理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只有真正做到換位思考、換角度想問題,才能夠促使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教育活動更加順利地開展進行。
【參考文獻】
[1]沈琳.讓每個學生享受最適合的教育——小學班主任與學生的溝通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18(04)
[2]安吉慶.如何構建小學班主任與學生的和諧關系[J].教育革新,2019(04)
[3]張雪紅.小學班主任與學生有效溝通策略探索[J].當代家庭教育,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