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斌
當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迫使中專畢業生不得不勇于面對現實,尋找自身優勢,準確把握機遇,爭取就業機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認識日趨成熟,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的職位要求選擇不同層次的人才。高職院校要把自己所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作為主要工作目標,以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能否解決好學生的就業難題,是中等院校必須探究的問題,因為這是促進學校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我國各類院校畢業生人數眾多,就業形勢長期不容樂觀。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很多熱門行業都成了“緊俏貨”,想找一個理想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對畢業生、應聘單位等信息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后,可以預測到就業供需的競爭將會逐年愈演愈烈。一方面,酒店管理、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的專業人才供不應求,機械類、加工類的專業技術人才更加短缺;另一方面,國家機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大中型企業用人主題將繼續向高學歷、高水平人才傾斜[1]。
雖然就業形勢嚴峻,但中專生的就業率還是在逐年上升,分析其個別原因,主要由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所決定。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逐年發展,其占比也在逐年提高。每一個用人單位都需要高素質人才,但畢竟高端人才在何時何地都是稀缺品,大部分人才都是普通的技術人員,所以中技生也同樣吃香。以市場化為向導的中等職業教育才有出路。明確的市場方向,能夠指導學校從招生、學教、就業實習、就業指導等方面向市場需求靠攏,從而為中專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場上謀得一席之地。
雖然經濟形勢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專生有利,但中專畢業生實現穩定就業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容忽視要面臨的困難依然嚴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企業相互間競爭激烈,要想在殘酷的發展環境中求得生存,提高錄用條件、錄用人才的學歷和能力水平是首要因素;第二,有些企業對經濟效益特別是近期的經濟效益尤為重視,他們注重員工的使用,忽視或者說不愿意為員工投入過多的財力和時間來提高員工的水平和能力;第三,各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同程度地擴大了招生規模,使畢業的中技學生數量無序增加,客觀上增添了中專生的就業壓力。
穩定中專生就業困難的客觀原因主要是就業人數的供大于求,企業和工廠對就業者的能力和學歷提高了要求。同時,經濟形勢、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就業環境、等也是影響就業困難的客觀因素之一[2]。
一般來說,中專生的職業教育覆蓋面只是初級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學習和掌握,他們對知識的攝取和技能的掌握都停留在初級層面,這就導致其難以能夠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和賞識,從而導致就業者和用人者雙方產生矛盾。經調查發現,在各大人才市場和招聘會上,招聘者的最低要求為大專以上學歷,中專生要在這樣的地方求職極為艱難。
1.缺乏吃苦精神。中專畢業生對從事單一、枯燥乏味、長期流水線的機械性操作感到厭煩和抵制,對企業嚴格的規章制度認識不足,無法遵守要求。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工作上需要大量的時間去適應,面對未知的事物不知所措。甚至不愿到車間流水線上去工作,對工種“挑肥揀瘦”。問卷調查58名在讀中專生,其中63.8%的人希望在辦公室工作,而愿意下車間的只有17.24%。有一部分畢業生素質不高,對工作缺乏主動地進取精神;他們缺乏實踐能力,自卑心在作祟,不愿只靠雙手打拼收獲,寧愿失業在家依靠父母度日。
2.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一知半解。大多數就業者,在應聘時都要參加筆試與面試的考核,筆試的考核內容一般都是一些基礎的專業知識和各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例如單位數值的換算和阿拉伯數字的漢寫方式,26個字母大小寫區分,電子線路并串聯區分等方面的一些基礎知識。但就是這么簡單的考試內容,也有一部分中專生不能通過考核,影響自身就業。
3.就業觀念滯后。中專生在工種和就業地的選擇上,應根據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自身的特點、能力等做出合理的決定。在調查中發現,很多中專生在這種選擇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通過對在讀58名中專生的調查顯示:對就業地點,55.18%的學生選擇在出生地及本省;對就業領域,36.2%的學生選擇金融行業,25.86%的學生選擇事業單位,13.8%的學生選擇黨政機關,13.8%的學生選擇跨國公司,10.34%的學生選擇中小企業。以上調查實例表明,在選擇就業地點時,半數以上的學生選擇了就近就業,這說明大多數學生心理依賴性較強,缺乏適應和溝通能力,缺少創業和奮斗精神。在選擇就業領域時,多數學生較傾向金融等熱門行業和一些清閑崗位,對未來的就業認識比較偏狹,忽視了社會需求量大的冷門行業。
4.拿捏不準自身的定位。中專生對當前社會和自身的價值認識不足,對工資水平不滿意,對崗位要求過于自以為是,理想化。對自身所能勝任的崗位定位不明,對自身所能從事的工種認識不清,有時候還會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就任部門的管理者,對58名在讀中專生調查顯示,對于自身心理能夠接受的月最低薪酬,認為4000元的占15.4%,認為3000元的占22.9%,而有61.7%的人認為每月薪酬最低應該達到3500元。“待遇問題”確實很重要,它關乎著我們能否吃好、喝好、住好,關乎到我們能否有個好的生活條件,但是待遇往往都是和自身的價值相聯系的,我們不能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不切實際的去謀求工程師的高待遇,這種想法很容易造成自己的心理失衡,從而影響你的就業。
就目前的就業形勢,如何消除中專生在就業上的盲點和誤區,實現穩定就業,是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面都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1.端正就業位置,了解就業趨勢。學校應從積極教育的環節中解決好中專生盲目樂觀和妄自菲薄兩種錯誤的極端就業心態問題。與此同時,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與職業指導,新進就業與創業基礎的學習課程,引導他們樹立“上一所好學校、選一門好專業、學一手好本領、找一份好工作”的良好學習目標,從而養成他們“先就業、再擇業、重創業、成事業”的正確就業觀。
2.培養溝通能力,縮短工作適應期。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給學生創造學習機會,培養學生的溝通與適應能力。多采用參與和互動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由被動聽課變為主動參與,通過提出問題、交流與合作,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溝通意識和溝通技巧,促進學生的多元溝通,提高他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3.改變管理方法,剔除不良習慣。通過中專生的在校教育,盡可能的幫助學生在教育環節中改正就業學前期養成的不良習氣,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給學生一個真正更新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走上工作崗位時有一個全新的面貌,為用人單位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4.教學應適應就業的變化趨勢。要根據學生實習就業的需要,及時調整課程的開設,并適時增加一些新的教學內容,以適應當前就業形勢的發展需要。調查發現,中技生的實踐動手操作的時間長短間接的決定了他們的就業方向和發展能力。大多數中專學校沒有購置常用的實驗設備,沒有開設專門的實踐課程,沒有建構專門的實踐基地,有的學校還建有專業的實習基地,但由于其設備老化破舊、數量稀少,所以實訓課程仍不能正常開展。
很多家長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崗位不了解或了解不深,更多地關注社會上的熱門行業和清閑崗位,對孩子將來就業比較偏狹,過多地干涉孩子的就業方向,影響了孩子的整體就業。學校的就業管理部門可以利用圖片及錄像的方式給家長及時傳遞一些就業崗位的相關信息,并在就業前安排家長來學校協助學生實習與就業安排和管理工作。讓學生家長對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了解,當家長感到放心和滿意之后,他們就可以出面幫助學校去做好學生就業前的各種準備工作,包括如何適應并遵守工作崗位的規定和要求等等。
1.認清形勢、準確定位。中專畢業生應該有長遠的規劃和打算,在面臨就業時應該將時代性的需求和自身價值結合起來,樹立“先鍛煉、后發展;先就業、后擇業”的健康就業觀,不與他人攀比,不隨波逐流,更不要過分追求與自身不相符的專業和待遇。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世上好的工作有千萬種,但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可能不多。
2.為提高身體素質而加強鍛煉。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財富,而健康也是我們能夠順利學習和工作的最基本要素。所以,要想在以后的崗位上精力充沛、高效高率地開展工作,加強自身的身體鍛煉是必不可少的。
3.培養吃苦精神,從嚴要求自己。在就業之前要有吃苦的心理準備。我們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妄自菲薄,想象應該是美好的,但是現實一定是殘酷的。始終保持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
4.專業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動手實踐能力積極提高。企業一般對普通員工在知識掌握方面的要求不會很高,他們只是希望你是一個務實好學的熟練工人。只要你能在崗位上認真學習,虛心求教,提高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掌握本工種的專業知識,就會達到的企業對你的要求。
5.學會做人,善于溝通,樹立團隊意識。“00后”的年輕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里比較嬌慣,所以相對來說比較自私,他們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這種減分項會影響今后的就業和工作。現代化企業提倡人際交流,強調團隊意識的重要性,我們中專生更應該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就業后積極主動地融入企業大家庭。同時,要在生活中嚴于律己,完善性格缺失,克制自己,寬容他人,學會理解、尊重、做人,在屬于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