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媛媛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全面到來,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到我國諸多行業與領域之中,推動了各個行業與領域的全面發展,這也使得勞動者的勞動形式發生了根本改變,推動了全新就業形態的產生。在新就業形態之下,從業人員會通過平臺組織的形式選擇就業,這對傳統的就業群體、勞動法律機制以及社會保障體系造成強烈沖擊。
新就業形態為各個領域的勞動人員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然而這也是導致權利不平衡問題產生的原因。相比于傳統正規的行業來說,目前新就業形態還未構建出更加有效的平臺風險分擔機制,而在當前就業形態下,從業人員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風險,包含了經營風險、人身風險以及財產風險等諸多風險類型,而平臺運營過程中更多的是起到信息中介的作用,一般不會為勞動人員提供對應的資產或者工具,因此很多平臺的從業人員需要承擔相應的資產風險。比如說,從業人員在工作開展過程之中發生了一些意外,導致自身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等,在目前風險分擔機制不明確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多種糾紛問題的產生[1]。
雖然說平臺為勞動人員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但是從工會的角度來看,平臺如果只為勞動人員提供就業機會是不夠的,還需要為獲取就業機會的勞動人員提供必要的權益保障,而平臺的從業人員往往會為收入不夠穩定而擔憂。在工會調研中可以看到,有些平臺存在著拖欠勞動者薪資的情況,導致許諾的薪資難以得到及時兌現。有一些平臺還存在僅僅根據用戶評價,沒有對其評價內容加以實地調研就對勞動者加以處罰的問題。此外,很多平臺從業人員對工作量問題存有疑慮。在新就業形態之下,勞動人員的工作量是由市場所決定的,在傳統的就業形態上來看,企業在訂單減少的情況下仍然需要支付從業人員的薪酬,而在新就業形態之下,平臺不得不面對需要承擔在訂單減少情況下的勞動者薪資。在新就業形態之下,平臺從業人員的個人收入也會受到消費者需求變化的影響,比如說平臺外賣騎手、搬家人員、網約車司機都會面臨這樣的困擾。除此之外,飽和工作量不足以及休息時間難以得到保障,也是新就業形態之下勞動者權益保障需要面對的問題。平臺作為新就業形態之下最為關鍵的組織機構,其勞動人員存在著較為分散的特點,而在消費者出現需求時,平臺會對勞動者發出邀請,使其為消費者提供必要的服務。正是在這種模式之下,勞動者會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路途上,勞動者想要賺取符合自身預期的薪資,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而相比于傳統工作機制來看,新就業形態之下的從業人員缺乏明確的休息時間和休息長度,這也是平臺從業人員勞動者權益缺乏保障的原因。
在新就業形態之下,勞動人員可以自由決定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平臺對勞動者每天、每周的工作時間長度沒有特殊的要求。然而,幾乎所有平臺都需要從業人員的在線時長達到相應的標準和要求。勞動者的任務往往是以接單或者平臺進行派單為主,勞動者在前一種形式之下有著一定的主動性,然而匹配效率相對較低,因此大多數勞動者都會選擇平臺派單的模式,在此模式之下,平臺會更多考慮到派單的均衡性,而勞動者的選擇權也被忽視,盡管勞動者可以選擇不接單,然而平臺會針對這種情況選擇不同的懲罰措施,這也就導致平臺對整個派單過程有著直接的控制權,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平臺工作的穩定性。平臺對勞動者的服務過程和服務標準也有著不同程度的規定,勞動者必須根據平臺的要求提供相應的服務,而難以根據自身的意愿決定服務方式,消費者在接受服務的過程中也對勞動者形成了監督管理作用,在這種情況之下,勞動者的服務過程將被全面監控,勞動者能否拿到足額的薪酬也將由消費者和平臺所決定,這也使平臺工作的穩定性難以達到預期要求。
工會應該深入分析平臺從業人員的需求,結合當前平臺勞動者存在的工作分散、組織結構松散、心理需求無處訴說的特點,不斷集合平臺從業人員的力量,并不斷推進勞動法的覆蓋范圍,吸納更多的自由職業者,提升平臺工作安排的靈活性和穩定性。除此之外,工會也應該將平臺從業人員集合到一起進行集體協商,以行業為根基,構建出平臺管理組織機構,并通過與總工會和大型平臺企業合作的形式,明確派單制度、績效考核制度、提成比例、從業人員福利待遇、服務單價、社會保障體系和培訓制度,從而使平臺從業人員的實際需求得到滿足[2]。
與此同時,工會應該為平臺與從業人員構建有效交流和溝通的機制,保障從業人員的知情權和民主權,公布與勞動者息息相關的就業信息、社會保障信息和制度政策信息,不斷完善平臺的運行機制、評價機制、反饋機制和獎懲機制,確保平臺和從業人員能夠明確自身當前應該優化和完善的地方,為后續多種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另外,工會也要為平臺從業人員提供必需的法律援助服務。在勞動者與平臺發生難以調和的爭議時,工會必須為勞動者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服務,除此之外,也要為戶外的勞動人員提供更加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確保從業人員的實際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從工會的角度來看,很多平臺勞動者不知道該如何投訴平臺存在的隨意克扣薪資、派單不均衡、提成比例不夠透明、制度規定不夠完善等問題。為此,工會應對平臺的從業人員加以正確的引導,不斷完善平臺內部的交流溝通機制,從提升平臺從業人員就業質量的角度出發,構建工會的管理機制和服務體系。平臺要充分發揮自身監督管理作用,明確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并對新就業形態的用工模式特點加以深入的分析,構建出強化平臺從業人員收入保障、優化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從業人員勞動安全等多種管理制度,讓平臺從業者最擔心的收入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并幫助從業者與平臺針對支付水平和支付周期進行磋商,積極推動從業人員與平臺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勞務合同,進而使從業人員的就業質量得到全面保障。工會也要能夠對傳統的用工形式和勞務關系加以優化,開辟出符合新就業形態特征的社會保障機制。在全新就業形態之下,一部分非本地戶籍的勞動人員數量將有所提升,這也就要求工會能夠不斷推進解除戶籍限制的進程,提升勞動人員參保的靈活性,促進平臺從業人員就業保障體系的全面完善。
在平臺上獲取就業機會的工作人員往往面臨一定的安全風險,工會則應該要求平臺承擔從業者的一部分安全風險。我國法律體系之中對于多重勞務關系并沒有明確規定,兼職人員職業傷害往往需要結合勞務關系,要求平臺給予必要的賠償。工會可以要求平臺為勞動人員購買意外傷害險等多種符合新就業形態要求的商務保險,從而為平臺從業者的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進而使平臺從業人員的就業質量得到全面提升。
勞動法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勞動者的實際需求做出改變,在就業新形態下,勞動法體系也應該得到不斷創新,工會應該積極推進勞動法體系覆蓋率不斷提升,使其不僅能夠對勞動者進行保護,而且能夠使平臺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從當前的勞務關系上重新定義雇傭關系,明確雇傭、雇主以及雇員之間的法律權益。除此之外,應該明確政府、平臺、消費者、從業人員在當前經濟發展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擁有的義務,從而使多方面的關系更加明確,提升勞動法的規范性和全面性,除此之外,也要對勞動法保護的范圍加以拓展,確保外地工作人員能夠獲取異地的法律保護機制。
從工會視角來看,在平臺勞動爭議發生后,很多勞動者會選擇通過勞動仲裁和政府部門來獲取法律保護,也有一部分勞動者希望地方工會能夠出面為其調解。為此,工會可以結合勞動法的內容來建立勞動爭議調節組織,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強化對勞動法的宣傳活動,對勞動爭議進行直接調解,并為勞動人員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進而構建出更加完善的勞動爭議處理體系,使勞動法的機制得到充分發揮,確保勞動法體系得到全面拓展,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從工會視角來看,新就業形態之下,我國勞動關系仍存在著平臺與從業人員之間權利關系難以明確界定、平臺從業人員勞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平臺勞動者工作穩定性不足等多種問題,這也就要求工會發揮其實際作用,認真調研平臺從業人員的實際需求、不斷提升平臺就業者的就業質量并推動勞動法體系的全面拓展,進而使多種問題從根源上得到有效解決,為我國經濟發展穩定性的不斷提升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