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慧君
在傳統教育理念影響下,高校多以開設創新創業課程、開展創新創業培訓、校企合作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1]。這種重視技能訓練、創業理論灌輸,且多以紙上談兵方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本課題從眾創空間建設的視角出發研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問題,將眾創空間變成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重要載體,結合高校創新創業發展實際和眾創空間基本內容,就如何借助眾創空間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進行策略分析,旨在能破除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為學生創業提供網絡空間、工作空間和社交空間,提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性,為社會的進步發展培育更多高素質人才,促進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2,3]。
眾創空間即創新型孵化器是創新2.0時代用戶創新、協同創新和大眾創新的產物,它通過市場化、專業化和資本化的方式為公眾提供全新的創業公共服務平臺[4,5]。眾創空間多以國家創新示范區、高新區、創新產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為平臺,將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等密切結合起來,能夠為創業者提供嶄新的創新創業空間。
美國、英國等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探索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建構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相融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銜接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正式提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深入推動,中國也將創新創業教育提上了議事日程,2010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提出各個高校要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主張。
在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大下,學生的創業成為一種發展的必然,深化創新創業教育也成為各個高校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6,7]。但是,從當前發展實際情況來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效果不理想,特別是在依托眾創空間所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存在資源整合不到位、教學和實際脫節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沒有形成有效的閉環模式。高校眾創空間在建設的過程中存在和預期目標脫節的問題,在整合教育教學資源、教學成果、科研孵化管理等方面沒有和學校的教育系統、資產系統打造出閉環模式;第二,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同質化問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面臨一些模式同質化問題,不管是在辦學思想理念、學科設置,還是教師隊伍考核方面都沒有將國家創新創業教育主張和高校的自身發展結合在一起。還有一些地區學校所采取的創新創業教育仍然以傳統課堂為主,對所有學生提供的通識教育比較雷同;第三,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體系單一。高校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中一般包含創業意識培養、創業能力強化、項目孵化、項目市場推廣等。從實際操作上來看,一些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僅僅推進到了通識教育和競賽層面,沒有深入挖掘教育的內涵。在技能培養方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市場大環境脫節。同時,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市場的對接也十分有限,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力缺乏。
眾創空間提供的創新創業內容十分寬泛,具體涵蓋技術、金融、法律、物流、生物、電子科技等領域的內容??梢?,眾創空間所涵蓋的內容遠遠超過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所涉獵到的內容。眾創空間創新創業教育是由需求驅動的,教育內容會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高校設置的創新創業課程都是由能力驅動的,也就是說在課程開設之前會分析教育者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設計關聯課程。為了能夠滿足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發展需要,眾創空間的大而全的教育內容會被分割為多個碎片化內容,由此滿足創新創業者的個體化學習需要,提升教育效率。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眾創空間的數量不斷增多,但是很多社會化的眾創空間是偏向于社會的,很少側重教育功能。在學生就業壓力增大的背景下高校眾創空間開始完善,整個空間的打造開始和學生的學業平衡。高校眾創空間充分整合了學校的學術資源、專業設備資源、社會閑散資源等,在一定設施設備基礎上通過主題活動來營造出和諧的創新創業文化,通過配套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引入的校外創業精英來對學生的未來社會就業提供指導,通過校企合作強化資源整合和服務能力。
全要素資源整合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一種核心動力。高校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機構,在學術資源整合和知識加工生產方面擁有自己獨有的優勢,但是在整合創業要素和綜合服務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高校眾創空間所具備的資源整合能力和法務能力能夠在創新創業的各個鏈條環節和企業深度合作,提升對各個領域資源的整合服務能力,進而為高校創新創業生態教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不僅包含各類教育資源、競賽活動、師資儲備,而且還包含對創業項目實施的指導培訓、項目孵化、融資對接等環節,是一個全面的生態循環體系。為了能夠更好地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高校需要統籌資金整合校內創新平臺、實踐平臺、創新創業平臺,借助眾創空間來打造出創新創業教育閉環體系,從而有效克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權責不明確、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
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導向包含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行為的培養,也包含一系列和創新創業發展相關素材的積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思維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創業者。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要拋棄以往以創新數量、孵化數量、獲得融資數量的衡量指標。
在創新創業發展的過程中高校要注重打破以往校內各個環節聯系的局限,加大力度推進學校和政府、企業、其他高校的協同交流,而不是關起門來進行創新創業。我國的一些高等學府,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積極實現校企聯合、政校聯合,借助聯合作用下的眾創空間來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在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實現各類資源信息的共享應用,從而更好地推進產教研一體化發展,加快創新創業的教育改革發展。
高校創新創業生態發展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但是在具體實施操作上來看創新創業本身就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是高校學生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校企合作開展的一個重點工作是面對市場的實踐演練,在參與市場演練的過程中最終打造出一種校企合作成長的長效機制。
校企合作協同培養人才會通過完善組織體系、尋找共同基礎、拓展渠道支持、制定獎懲機制等措施來實施。在組織上,在眾創空間等創新平臺上設置出由企業承擔資源配置的任務,打造企業和學校共贏發展的局面。高校也需要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技術人才,拓展企業和學校合作交流的渠道,通過項目、技術和人才等模式來加大校企合作交流力度,并在校企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制定出適合的激勵機制。
技術發展和應用革新是一個螺旋結構模式,在彼此互相參與和配合交流的過程中,技術進步作為重要推動力也會反作用于創新的發展。技術進步和創新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網絡時代下出現的眾創空間是強化科技創新和進步的關鍵。高校眾創空間依托高校技術力量和平臺力量來合理把控和利用這些資源,并借助先進的技術形式來將創新成果進行轉化。眾創空間是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的融合,怎樣更好地推進兩者融合是高校長遠發展需要思考的問題。
創新創業教育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將眾創空間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拓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的問題域,推動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同時,還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此,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相關人員在有效把握眾創空間內涵、內容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如何更好地加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旨在能夠為社會的進步發展培育更多高素質人才,促進社會的長遠進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