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達盈
近年來,我國紡織行業迅速發展,市場規模穩定增長,綜合競爭力正呈現出全面提高的趨勢,紡織品的競爭優勢不僅僅體現在低廉的價格上,也體現在企業文化中,科學科技的運用和生產經營都取得了巨大進步[1]。同時,紡織企業也面臨著挑戰,隨著設備技術的創新與提高,對人才類型和技能的需求也發生變化。因此,紡織服裝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應發生相應的改變,以適應社會就業需求。新時期就業理論,是以市場為導向,勞動者依據個人發展和就業期望,結合社會就業需求,選擇和應聘相應的崗位進行工作。現階段紡織企業人才的聘用,更多注重的是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既要有職業道德,又要具備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同時還要有創新精神和發展潛力。如何提高服裝專業人才能力,培養適合市場發展和紡織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關鍵問題。文章基于就業理論需求,研究紡織企業服裝專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模式,為紡織企業發展提供人力保證。
傳統紡織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農業密切相關且能耗較低,在提供就業、出口創匯等方面帶動了經濟增長。服裝是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服裝的要求也逐漸增多,紡織企業要不斷提高、改善工藝去滿足大眾要求。我國早期的紡織業需要外派人員到國外,學習先進技術并將其引入國內,而如今的紡織業可以進行自主研發、獨立生產服裝,且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目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已形成產業集聚地,對外投資幾乎涵蓋整個產業鏈,涉及原材料、中間產品加工和最后成品服裝等多個方面,呈現加速推進的狀態。領頭企業已具備國際布局意識,已有諸多企業在海外布局,提高綜合競爭力,整合全球資源。隨著我國紡織企業在其他國家的建設成本和政治風險的進一步降低,國際環境將更為有利,有利于挖掘出更多的貿易潛力,進而帶動整個紡織行業的發展。
隨著紡織企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企業內部管理、用人機制和技術崗位要求增多,對專業人才能力的要求也發生變化。從紡織企業就業情況來看,大多數人力資源主管在招聘時主要注重應聘者以下幾方面能力:一是思想素質方面,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吃苦耐勞,不怕挑戰,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團結協作的精神;二是知識儲備方面,具備基礎文化知識,掌握服裝專業理論與設計原理、工藝技術知識等內容;三是專業技能方面,如繪畫、造型和服裝設計能力,熟練掌握服裝制作技術、工藝流程,能繪制設計服裝款式圖樣,選擇合適面料制作樣品等;四是要與企業文化理念相契合,同時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外語能力。因此在紡織企業就業的勞動者需要提高文化和專業知識,熟練運用專業技能,適應新設備、新技術的學習,具有一定的語言組織、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達到綜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目前國家鼓勵紡織企業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設備、智能化工藝流程,制作和創新產品,提高質量,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因此,紡織企業中逐漸出現新型職位,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2]。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自主創新,逐步向信息智能化方向轉變,企業不僅需要能生產設計服裝的員工,還需要能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開拓創新的人才,需要懂得規則管理,適應現代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紡織服裝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后,更需要集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和創新為一體的全方面人才。
服裝專業旨在為紡織行業發展提供直接生產力,但從企業反饋的信息來看,現有服裝專業人員并不能滿足紡織企業的就業需求。盡管每年服裝專業向紡織企業輸送大批量人員,但其基本技能操作、專業能力以及創新等方面都存在欠缺,縱使紡織企業人才需求一直出現不飽和的狀態,大批服裝專業人員也依然存在就業困難的問題。這些問題暴露出服裝專業傳統的培養模式存在跟不上時代發展,與紡織企業人才需求不匹配等問題。首先,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基礎理論學習與技能操作實訓比例失衡,學習內容與實際崗位需求相脫節。服裝專業旨在培養具有理論知識的技能型人才[3],但現在以基礎理論為主,實訓非常少,難以培養技術過硬的高素質人才。現有的學習內容包括服裝工藝、制版、設計和材料等,沒有具體劃分,實訓不能滿足未來工作需要;其次,缺少現代化教學設備,使用率低,實訓設備落后。現代化教學設備主要是計算機、多媒體等,目前培養教學中很少使用多媒體設備,存在信息化教育不足的問題。實訓中采用的專業服裝設備多數為傳統設備或服裝生產前線淘汰的設備,缺少先進智能化裝備,這樣培養出來的服裝專業人才的實際操作技能必然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需求;最后,服裝專業培養缺乏設計創新意識。現階段服裝專業人員的工作通常只能照本宣科,普遍表現為缺乏創新意識、設計能力不強,無法勝任紡織企業中的創新設計型崗位,服裝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重視創新能力。
紡織企業在新形勢背景下,對服裝專業人才提出了專業、能力和素質等多方面的新要求。針對當前紡織企業的就業需求問題,科學培養全面的服裝專業人才迫在眉睫,需要立足服裝專業人才培養實際情況,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優化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4]。因此,可從以下三個方向來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現階段服裝專業教學知識陳舊,依舊停留在傳統理論教學階段,未能跟隨時代前沿發展構建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為此,基礎理論學習應以應用為目的,增強服裝專業教學的實用性。培養內容安排要緊跟服裝市場需求,及時補充、更新現代市場所需知識。按照理解程度、操作水平難易度,合理分配內容與教學時長,突出重難點內容,加強專業課程的學習深度。注重現代化教學理念,多采用計算機或多媒體教學。教學安排中,專業技能的實踐環節應占重要比例,服裝生產制作技能是紡織企業的工作重心,結合當前紡織企業具體崗位的細化培養要求,根據技術水平進一步開展實踐,增加產品設計研發等實訓內容,提高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在實踐中的比例,如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探討新工藝流程等,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提升工作熟練度,將理論與具體生產實例相結合,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5]。
隨著信息化時代地到來,紡織企業將越來越智能化與機械化,以智能化機器取代人工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紡織產業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生產環境將越來越好,勞動強度逐漸降低,智能化水平逐漸提高。高科技含量機械設備、智能化生產加工環節,將逐步取代傳統以人力為主的生產加工活動,紡織工人數量會隨機械設備自動化程度大幅度減少,但對設備操作人員技術水平的要求將隨之提高。此外,紡織企業已經重視到結合現代紡織科技的必要性,并根據信息技術在紡織中的應用,加大紡織信息系統、數據庫方面的建設,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為此,在培養服裝專業人才的過程中,應該要不斷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實踐中參觀一線生產車間,感受智能化工藝流程,模擬實際工作環境進行實訓,合理增加實訓中先進專業設備的使用率,感受智能機械設備的操作優勢。現代企業信息化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互聯網的使用,因此更要注意培養專業人才的計算機運用能力,這樣才能做到與時俱進。
培養設計創新能力是現代企業改革的必然要求,創造力越來越成為企業人才需求的重要因素。紡織企業服裝專業人才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問題,不能被現有生產條件所禁錮,多進行創新研究和實踐操作,實現自身價值,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產業發展。專業技能的培養要緊跟時代潮流,學校要鼓勵創新,授課時多提出發散思維的設計,營造濃厚的設計氛圍,可采取小組合作、項目工作等形式,增設創造性活動環節,互相啟發、共同進取,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