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娜仁通拉嘎
高職院校的圖書館管理人員雖然不是高校教學一線的調研人員,但其工作任務依然十分重要。在高校圖書館管理中,不僅要對高校內的現有圖書資源進行歸類整理,而且要根據校內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在圖書館內導入與其匹配的相關資源,為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以便在圖書館檢索知識。所以,圖書館管理者不僅僅是圖書類的專家,也可以是某一學科、某一專業的教授,只有這樣,才能在高職院校圖書館中發揮他們的最大作用[1]。為此有關部門對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圖書館管理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當下高校圖書館管理隊伍中普遍存在人員老齡化、管理水平低、綜合服務能力不足、服務熱情不高、工作動力不足等問題。盡管也存在年齡較低的管理人員,但大部分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較差,不愿為他人提供服務,工作時面對大量的圖書資源耐心較差。還有一部分人員通過“其他”關系走向工作崗位,他們的專業與工作崗位不對口,甚至部分工作人員的文化程度較低,無法熟練的使用計算機等專業設備[2]。從當前高職院圖書館管理現狀層面來分析,能擔任其管理工作職務的人員寥寥無幾。因此,下文將在新形勢發展的背景下,提出面向高職院校的圖書館人才培養的模式,盡快組建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以發揮圖書館在高校管理中的真正優勢。
隨著社會新形勢的發展,高職院校圖書館在管理工作實施中出現了“按資論輩”的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新進人員被安排到不合適的工作崗位上,而一些重要崗位卻一直被“資歷較老”的人員占據。高職院校要改善這種現象,必須健全圖書館管理人才的競爭機制,并要求重要工作崗位采用用競爭的方式獲取[3]。同時,以培養每個工作人員的上進心與毅力為圖書館人才培養的主導方向,營造校內圖書館良好的競爭氛圍,使每位工作人員在崗位上均可創造最大的價值。
健全競爭機制過程中,應遵循“優勝劣汰”的生存原則,根據圖書館管理現狀,定期對人員進行綜合考評,同時淘汰傳統的領導體制,采用民主公平的方式,進行人才的擇優錄取[4]。同時,對于工作態度不積極,工作中對于發布的任務執行能力差的人員,可對其進行“留置察看”處理,以三個月為一個周期,觀察人員是否有改善現象,若管理人員的綜合水平無顯著提升,則應更換工作人員。確立管理人員“服務至上,優質為先”的工作理念,要求其在工作中將個人利益滯后,以服務圖書館用戶為工作的第一要義,打消人員對其認定的“鐵飯碗”的工作理念,使圖書館內所有工作人員提高警惕與危機意識。
在此基礎上,引進市場內不同行業的人才,使面向高校圖書館管理者之間的競爭不斷縱向發展。綜上所述,本章提出的人才競爭機制不僅使高校圖書館人才呈現出規范的梯度結構,同時也實現了多領域人才的有機引進,使圖書館內多個學科的發展向著更深遠的層次邁進,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人才的作用,為構建全能型人才跨進了一大步。
高校圖書館管理人員在樹立競爭意識的基礎上,應整合圖書館管理現狀,制定與新形勢市場適配的人才培養管理制度。解放思想,全面推行合同制制度,并按照“賢者上、庸者下”的聘用理念,實行管理人員在行政上及職務上的“雙規”政策[5]。例如,在培養圖書館管理人員過程中,與崗位工作人員簽訂勞務合同,明確的劃分不同工作崗位人員的義務與責任,按照工作執行量合理的分配勞務工資,使每名管理人員的績效工資與工作量呈現正比關系。
同時,提出“權利下方”管理人才培養制度,建立網絡圖書館與實體圖書館部門間的聯系,做到權利均衡分配,克服傳統高校圖書館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如設立人才培養責任制,借鑒校內外各部門的管理經驗,科學布設不同工作人員的權限,將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落實到圖書館的各項管理崗位中,確保對人才管理行為的規范性。
在此基礎上,制定管理人才的年度考核制度,是指按照每年高校對圖書館提出的指導性文件,對管理人員進行思想政治素質、管理工作行為、實際工作業績、繼續教育成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6]。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才的管理能力,在早期管理工作的基礎上,高職院校可適當縮短人員考核的周期,以一個月為一個考核周期,從“品德、能力、績效”等方面,對管理人員的行為進行考評。并將得到的最終評估結果作為薪資發放、續簽合同的依據。同時,應注意考核的標準的規范性,且考核的細則具有覆蓋性全、設計范圍廣的特點,考核的方式與手段相對簡單,考核結果要公平公正等等。具體評估方法包括:使用大數據對管理人才的行為進行定量評估;整合部門自評與他評結果等。
另外,還應增設獎罰制度。按照多勞多得的酬勞劃分方式,對圖書館的人才行為進行約束,對在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或做出突出貢獻的管理人員,由高校給予這部分人員資金獎勵。總之,上述提出的所有制度均為圖書館管理人才培養的重點制度,他們具有相輔相成且相互促進的關系,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均會導致人才培養上的誤區。所以,完善的制度建設是高職院校圖書館人才培養的關鍵和基礎。
為了全面提高圖書館人才的管理水平,在完成上述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應定期開展以管理學科為主題的圖書館服務活動。
在每年的“4·23圖書館讀書日”,學校可以舉辦“以書會友”的活動,鼓勵管理人才在這段時間到校園開展圖書等資源的推廣。此過程以培養人才的交流能力與隨機應變能力為主,并利用此次活動的推廣,召開高校文藝類讀書活動,并根據校內圖書館的管理現狀,完善活動中服務學生的相關環節[7]。比如,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要求管理人才解放思想,在圖書館內增設更多的服務窗口,包括科普知識區域、多媒體電子閱覽室等,按照書籍的功能,規范圖書的分類,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在此基礎上,面向圖書館管理人員,定期組織學術演講活動,吸引市場贊助商為高校圖書館管理人才培養提供資金。并與合作單位簽訂協議,定期調派管理人員到企業參與其檔案項目等資源管理[8]。這樣既可以提高人才的管理水平,同時也可以借鑒企業的檔案規范化管理模式,對高校圖書館內的信息資源進行管理。因此,要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應從主觀與客觀兩個層面考慮問題,不僅應將研究的側重點置于完善圖書館外部機制建設層面上,而且也應提高管理人才的主觀意識,培養其正確的服務學生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管理水平[9]。
綜合幾點,圖書館無疑是高等職業院校儲備知識與教育資源的主要場所,圖書館不僅在高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而且在推進社會文化發展與政治經濟一體化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尤其是在當今知識化時代的背景下,信息資源量呈現爆炸式增長趨勢,知識更新速度急劇增長,越來越多的資源被導入校內圖書館,為適應市場的變革趨勢,避免相關人員在工作中出現“手忙腳亂”的管理現象,上文基于新形勢,對高職院校圖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以樹立員工正確的服務意識為主,提高圖書館管理的綜合水平。因此,在后期的圖書館建設與發展中,應精準定位高校圖書館管理現狀,規范管理人員的招聘與面試流程,在真正意義上為高校圖書館管理提供一支有組織、有紀律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解決當下圖書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完成新形勢下社會賦予高校圖書館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