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女
饒陽縣中醫醫院,河北饒陽 053999
不孕癥指婚后同居1年而未孕,由多種病因造成的生育障礙[1],主要病機為腎氣不足、沖任氣血失調,臨證多從腎虛、肝郁、痰濕、血瘀等方面分型論治。近年來,不孕癥的西醫診療已相對規范化,開展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也越來越多。但是隨著接受輔助生殖技術的不孕癥患者增多,失敗的病例也隨之增多,超促排卵2~3個周期,移植7~8次未成功者,或移植成功后,到孕中期胚胎停育者,也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大多數醫生的關注點在有無排卵、輸卵管是否通暢、精子數量和質量等問題上,診療方案如流水線,包括調整內分泌、促排卵、取卵、實驗室培養、胚胎移植、黃體支持等[2]。僅有少數醫者重視不孕癥夫婦的心理、情緒、體質和全身狀態。如多囊卵巢綜合征所致不孕癥者多有內分泌失調、代謝紊亂、肥胖等,妊娠后易出現高血壓、高血糖等并發癥,如孕前調整至比較好的狀態再受孕,往往有好的妊娠結局,所以心身同治和孕前調理值得推廣。
婦產科典籍中的調經種子方,綜合醫籍的求嗣門、種子門專篇專方也很多,頗具療效,但單純的中醫藥治療不孕癥療程長,見效慢。近年來,很多生殖中心在診療方案中雖然也增加了中醫藥的參與,但方案相對固定,療效難以保障,沒有發揮出中醫藥的辨證論治、因人施治的優勢。
“安通補”療法最早由珠海道醫堂胡逸玄先生首創,用于治療內科雜癥和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筆者有幸與張建民、黎燕玲、張俊清等醫師共同探討,頗受啟發。“安通補”療法的診療思路也非常適用于婦科病及不孕癥患者。近一年來,反復應用于臨床,不斷總結提煉,日趨完善,收到滿意效果。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蠢子醫》言:“醫道亦從一貫得來。”臨證之時要有整體思維,人是一個整體,人與社會關系、生活環境、氣候等也是一個整體,天時、地利、人和都對人有影響,古人注重天人合一思想[3]。
不孕癥的診治,既要關注病,也要關注人。臨床中觀察到不孕不育夫婦除了排卵障礙、輸卵管阻塞、宮腔環境不良、免疫性因素、精子質量差等具體明確的內在病因外,尚存在諸多外界影響因素,如情緒(常見緊張、焦慮、憤怨、憂慮、自卑等不良情緒)、體質(常見肥胖、三高癥、瘦弱、痰濕)等。體質受之于先天父母,受后天影響。現代人因生活節奏發生變化,生物鐘也受到影響。這些都能影響臟腑正常功能及全身一氣周流,致腎-天癸-沖任-胞宮軸功能紊亂[4]。盡管現今輔助生殖技術逐漸成熟,但仍然存在久治難愈患者。
為了提高受孕率,受胡逸玄老師啟發,治病要先安心,通一氣九竅,再補人之精氣,故以“安通補”療法應用于不孕癥治療,收到較好效果。
《靈樞·口問》言:“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女科經綸》云:“婦人百病,皆自心生。”女子有別于男子,更易被七情所傷。不孕癥患者,往往求子心切,來自自身、家庭、社會的壓力很大,迫切期待治療效果,而不孕癥治療周期較長,患者時有焦慮抑郁,既不利于病情好轉,甚至還會加重病情。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長期反復的不良情緒會影響精神-神經-內分泌通路系統,不良的意志活動刺激大腦皮層,進而影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影響促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脈沖式分泌,繼而影響卵泡發育、排卵、黃體功能[5-6]。雖然不孕癥患者的心理因素受到一定的重視,但臨床實踐中仍然廣泛存在著不重視情志致病的問題,導致療效不理想。
治療以安心、暢情志為主,目標是使之心態平和。七情可致病,也可治病,怒傷肝,悲勝怒;思傷脾,怒勝思;喜傷心,恐勝喜;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具體方法靈活多樣,以心理治療、語言治療為主,以開解心結、疏暢氣機、緩解焦慮、疏導抑郁,以釋心懷[7-8]。同時可結合一些現代心理干預療法,如認知干預,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孕育健康知識,面對面或微信解答患者疑問,除此之外,還包括行為治療、潛意識療法等[9-11],同時還可口服中藥,如有心氣虛、心血虛的癥狀,而無其他瘀滯者,可予中藥補氣血安心神,如歸脾湯或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等。
3.1 無形之郁指氣機郁滯,《濟陰綱目》言:“女性多氣多郁,氣多則為火,郁多則血滯,故經脈不行,諸病交作,生育之道遂阻矣。”不孕癥患者多有焦慮、抑郁、緊張、壓力大等,凡此種種皆可影響機體一氣之周流,導致氣機郁滯不通。
治療應首選通其氣。針對無形之郁,可選擇或針、或藥、或閃罐、或按摩,疏達一身之氣機。使中土斡旋,左路升發,右路斂降,一氣得以周流。針刺:以調理脾胃(斡旋中焦)、肝膽(左升右降)、心腎(上下相資)等為原則,效果頗佳。具體穴位選擇,根據辨證分型靈活多變,如五腧穴、特定穴(原絡俞募、交會穴等)、任督二脈等。常用穴位:調理脾胃選用章門、中脘、豐隆、公孫等穴位;升肝降膽選用期門、日月、陰陵泉、曲泉、太沖等穴位;交通心腎選用神門、郄門、俠白、心俞、太溪等穴位。同時可選擇疏肝解郁之方劑,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小柴胡湯等。
3.2 有形之瘀常見的有形之瘀為濕、痰、瘀血。現代人食多且豐,很多年輕女性喜食生冷、飲料、快餐外賣食品,有以水果為餐者,少活動少鍛煉,欲望多,難遂心愿,情志不舒,致五臟失調,濕聚成痰,則成痰濕。濕為陰邪,其性趨下,易襲陰位,易傷胞宮,引起婦科諸疾,如肥胖不孕、多囊卵巢綜合征等。
《萬氏婦人科》對痰致婦人病有詳細論述,認為婦人月經不調有三大原因,其一就是痰脂凝塞所致,萬氏說:“惟彼肥碩者,脂膏充滿,玄室之戶不開,挾痰者,痰涎凝滯,血海之波不流。故有過期而經始行,或數月而經一行,及為滯為帶,為經閉,為無子之病。”說明了痰阻導致不孕癥的機理。
瘀血乃邪氣與血相搏結,寒凝、熱灼、濕阻均可致瘀;氣機郁滯亦可成瘀;臟腑之氣虛弱,血脈滯澀,也可致瘀。女子以血為用,瘀血阻滯胞脈、胞絡,沖任不能相資,兩精不能相合,或胎無所居,則可致不孕癥、異位妊娠等。
一氣周流是黃元御理論的核心[12-13],可以概括為“土樞四象,一氣周流”,土為中焦脾胃,四象是肝心肺腎。一氣周流受阻,五臟功能皆受影響。雖分無形之郁、有形之瘀,但表現不同,初期可能僅是無形之郁,久病則演變為有形之瘀,兩者相互影響,有時可兼見。常見疾病有盆腔粘連包塊、附件囊腫、子宮肌瘤、輸卵管阻塞、排卵障礙等。
治療時則以通其形為主要目的,針對有形之瘀,即化瘀滯。痰濕證多見于肥胖型不孕者、多囊卵巢綜合征;也有患者雖不胖,但素喜冷食冷飲、多食少動,或先天脾胃弱者,運化不健,常見苔白或厚膩者。方藥可選:平胃散、二陳湯、蒼附導痰丸、啟宮丸等加減應用,藥物常選:杏仁、白芥子、蒼術、半夏、川貝母、厚樸等。導出痰涎,再調經種子。針灸可選脾胃經穴位,常用穴位:中脘、豐隆、陰陵泉、公孫等。
血瘀證多合并有氣虛、氣滯、寒凝等,多見舌有瘀點或瘀斑,下腹隱痛、脹痛、刺痛或冷痛等癥狀,治療采用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湯等加減化裁,同時配合針灸療法[14-16]。宮寒者艾灸命門、關元、中極等穴位,或八髎隔姜灸;血瘀者艾灸膈俞、血海、天樞等;局部瘀絡明顯者可刺絡放血治療。
中醫藥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亦有優勢,常見治療方法有中藥口服、灌腸、離子導入、針灸等,此方面研究頗多,不再贅述。
辟谷是中醫學中的一種傳統養生方式,能激發人體一些“沉睡”功能的覺醒,令其重新啟動,可疏導氣血運行,促進血液循環,從而促進各臟腑功能,提高免疫能力。辟谷也是減肥的好方法,尤其適合肥胖型不孕者,既能減肥,又能調節月經。孕前調理很重要,通過整體調整,月經周期恢復節律,自身陰陽恢復平衡[17]。經調孕自成,母壯子安,還可減少孕期并發癥、合并癥的發病概率,究其原因與減肥、鍛煉、心態的改變、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慣的改變等有關。
4.1 女性生理特點婦人以陰血為本,生理上有經、帶、胎、產、哺乳之用,最易耗氣損血,使正氣不足,此為虛也。再加之,現代人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增加,不規律飲食等,故臨床不孕癥中以氣血虧虛為常見證型。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指的是正氣、真氣。中醫認為,臟腑功能失調或機體受邪氣入侵,皆因正氣不足。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故女子不月”,脾胃與氣血生化有關,氣血又與月經有關。脾胃功能正常,氣血化生充足,血滿而溢,月經可按時而下。《婦人規》指出:“調經之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血以安血之室”,故臨床遣方用藥,需時時顧護脾胃、調理中焦,使其正常運轉。腎為先天之本,主生殖、生長發育,腎氣充盛,天癸泌至,任通沖盛,腎-天癸-沖任-胞宮軸功能正常,才能有正常的月經和生育,其中腎對生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傅青主女科》指出:“經本于腎”,腎精充足,血海滿盈,月經才能如時而下,補腎調腎為調經種子的第一要法。
然先天與后天又緊密聯系,脾非先天之氣不能化,腎非后天之氣不能生。此外,心與脾、脾與腎、肝與腎、心與腎等也都有聯系,但總以先天、后天之本為主,用藥時可靈活加減。
4.2 治療方面中醫調節周期療法與現代醫藥結合,從調理脾腎入手,改善整體狀況,以提高治療效果。
補虛之法,應順應自然規律,自然界中萬事萬物都有其生長規律,此乃天道,天地間有四季輪回,周而復始。月經周期也是如此,順應天道自然之法,按月經周期之規律用藥[18]。
行經期以通調為要,祛陳生新。根據月經量多少,經色正常與否,有無痛經及其他癥狀,針對病因病機,辨證論治,應用中藥或艾灸治療。若行經正常,可僅注意慎食生冷,防寒保暖[19]。
經后期(卵泡期):月經過后,血海空虛,故滋陰養血、補虛固本以滋養卵子發育,血海充盈,則可促進子宮內膜增長[20]。治療方法宜滋陰助陽、陰陽并重;臨證時采用調經促孕湯[21]加減,具體藥物組成:當歸15 g,熟地黃20 g,白芍15 g,黃芪20 g,肉蓯蓉10 g,菟絲子15 g,枸杞子15 g,山萸肉15 g,鹿角霜10 g,仙茅10 g,女貞子15 g。排卵障礙者,配合枸櫞酸鹽氯米芬、來曲唑、尿促性素針,效果優于單純西藥或中藥治療,并采用經陰道超聲監測卵泡生長及子宮內膜厚度。
經間期(排卵期):重陰轉陽階段,出現氤氳狀態,“的候”樂孕之機,指導同房或行人工授精,最易受孕。中藥多采用補腎活血,促卵子排出,同時可配合針刺治療促進排卵,常用穴位:氣海、血海、關元、子宮、歸來、足三里、三陰交、合谷、太沖等。子宮、足三里加用電針,促進輸卵管蠕動。當卵泡直徑≥18 mm時,則給予藥物促使卵子排出,常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肌肉注射,可有效促其排卵。
經前期(黃體期):陰血、陰精使卵子發育成熟,排出后需要陽長,逐漸達到重陽,一般在排卵后的6~8 d,陰充陽旺,以利于孕卵著床。此期應予健黃體、助著床為主,多采用黃體湯[21]加減,具體藥物組成:桑寄生20 g,菟絲子15 g,川續斷20 g,杜仲15 g,山藥15 g,石蓮子20 g,熟地黃20 g,芡實20 g,升麻10 g,紫蘇梗3 g,肉蓯蓉12 g,仙茅10 g,炒白術15 g,隨癥加減。西醫認為,卵泡期子宮內膜為增生期,排卵后受黃體分泌的孕激素影響轉化為分泌期,排卵后加用孕激素改善孕卵著床環境。
早孕期:中醫藥保胎優勢明顯,受孕之初,補養氣血,固其胎元。常用方劑有壽胎丸、胎元飲、安奠二天湯等,西醫多給予地屈孕酮、黃體酮類藥物。
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在不孕癥診療方面,能提高受孕率,流產率和早產率明顯下降,且能減少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的發生。現今輔助生殖技術日漸成熟,但成功率低的問題依舊長期存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中醫藥及中醫特色療法運用于輔助生殖技術中,妊娠成功率明顯提高。“安通補”療法用于治療不孕癥,意在安其心、通其郁、補其虛,同時重視心神同治整體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