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武漢 430061
膏肓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背部純陽之地,為“膏肓”經脈氣血在背部輸注之處,內應上、中、下三焦交界,協調三焦互根互用[1],上有肺之魄戶,下有心之神堂,聯系五臟,功能強大。本文將從膏肓穴的源流、取穴方法入手,述其臨床應用,以期對臨床有所幫助。
“膏”“肓”始記載于《左傳》,“在肓之上,膏之下”,后王叔和將二字合為一詞引入醫學。《靈樞·九針十二原》對“膏”和“肓”的描述為“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鳩尾……肓之原出于脖胦,”鳩尾即為任脈之鳩尾穴,所對位置恰為心下膈膜,該膈膜是上中二焦的樞紐,可參與津液的輸布、氣機升降的調節[2];脖胦為任脈的氣海穴,對應的位置為中下焦的交界,為“生氣之海”的關節點,可參與下焦之精氣輸于上、上中焦之精微潤于下、人體之精的貯藏等重要生理活動。通過現代解剖了解到,《黃帝內經》中“膏”的具體含義是以脂肪為主要成分組成的實體,其中至少包括了心尖脂肪和附著在大網膜上的脂肪,而人體脂肪大多集中在腹內大網膜[3];“肓”指的是臟器的保護膜實體,心包也是其中的一種[4]。由此可見,“膏”“肓”相合為人體一“臟”,其在腰背部應有轉輸之處,即為膏肓穴。歷代醫家對“膏肓”有著獨特的見解,并以此為治病的指導理論,均有良效,在臨床醫學上可大致分為4種含義:①心包腔;②胸膈膜;③胸中;④大網膜。
“膏肓”作為穴名,首見于《華佗針灸經》,“第六椎名心俞又云督脈俞,又名膏肓”。隨著醫家對經絡的認識,其定位及命名有所改變,唐代孫思邈認為,“其穴在五柱之上,四柱之下,橫去六寸許,”“膏肓穴,無所不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稱此穴為“膏肓”,明確其位于脊旁3寸后,與厥陰俞相平,歸足太陽膀胱經。
宋代莊綽編撰的《灸膏肓腧穴法》被稱為單穴灸第一書,書中介紹了13種膏肓穴的取法,均指出盡力分離肩胛骨以暴露出穴位是取得療效的關鍵,故需選取適宜體位,充分分離肩胛骨后揣穴,約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稍靠近第五胸椎棘突上,旁開3寸,大約在肩胛骨內側緣處按壓,若患者覺胸肋間困痛,傳至手指,便是該穴。
3.1 灸法臨床上膏肓穴多用灸法,其側重于補虛。唐代醫家孫思邈首次提出膏肓灸法,即在膏肓穴處艾灸,灸后可令人陽氣充盛。然僅灸膏肓一穴可能會引起胸部氣壅不適,可以加灸氣海或足三里,意在引火下行,灸至不適感消除即可。若無不適,則無需加灸。現代臨床上,膏肓穴的艾灸方式可分為艾炷灸(直接灸、間接灸)、艾條灸(懸起灸)。直接灸效力強,可通過局部水泡、化膿產生的持續無菌性炎癥增強人體免疫力,多用于重癥難治、寒證較重等,間接灸與溫和灸在臨床較為常見。有研究表明,治療普通疾病時,膏肓穴灸10壯為宜[5]。
3.1.1 補益虛損 《千金方》認為,膏肓穴“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失志等癥,”是增益正氣之門。膏肓位于三焦交界,對氣血的轉輸具有重要作用,且膏肓穴上有肺門之魄戶,內應胸膈,灸之可補益肺氣,止咳平喘;下有心之神堂,灸之可安君主、定心神,治療狂惑失志、失眠多夢;膏肓之原遍布三焦,灸之可健脾、溫化臟腑,助脾升精散清,使水谷精微得以輸布四肢,可治四肢倦怠、廢用;其溫中焦助肝條暢氣機,使之升降調達,郁證得以治之;腎與膀胱相表里,內應膏肓,灸之,溫熱之氣下傳,既可暖胞宮助孕,又可充盛髓海,補益先天,固攝腎氣,不孕、健忘、遺精等疾病均可治療。
《千金方》中明確指出沉疴痼疾應取膏肓穴,重用灸法,以達到“氣下礱礱然如流水狀”的效果,臨床上以瘢痕灸效果為佳,即在膏肓穴處采用直接灸[6],每次7~15壯,灸后貼上灸瘡膏藥,根據分泌物多少定期清創換藥,至瘢痕形成,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何曉婷等[7]將70例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給予頭針配合膏肓灸(即以膏肓穴為主,配合關元穴、氣海、足三里穴)治療,對照組給予頭針治療,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4.3%,對照組有效率為82.9%,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治療后癥狀評分及疲勞量表-14評分降低幅度較大,兩組間評分下降幅度有統計學意義。許夢娜等[8]運用放療配合雷火灸雙側足三里、膏肓穴治療食管癌20例,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生活質量、食欲、疲乏、睡眠等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鐘歡等[9]治療乳腺癌術后白細胞減少癥1例,每日治療兩次,上午熱敏灸膏肓穴,下午熱敏灸氣海穴,每次“灸飽,灸透”,治療10 d后,患者不適癥狀明顯好轉,白細胞計數從初始的1.2×109·L-1升高至3.8×109·L-1,血紅蛋白也從初始的89 g·L-1升高至102 g·L-1,治療第15天,白細胞計數為4.0×109·L-1,治療20 d后結束,隨訪半年,白細胞計數一直處于正常水平。
3.1.2 斂肺止咳 膏肓穴為心肺之氣轉輸之樞紐,參與氣機運行的調理,也可助腎納氣,顧護根本,灸之可調理氣機,止咳平喘。《針灸資生經》記載:“久嗽,最宜灸膏肓穴”,艾灸膏肓穴可補益肺腎,使之納氣有力,則上氣咳逆之癥可消。現代臨床治療肺結核、肺纖維化、哮喘、支氣管炎、鼻炎等肺系疾病,可用溫和灸,時間為10~20 min。趙秀萍等[10]運用隔蒜灸治療肺結核,以膏肓、肺俞、風門等穴為主,每次灸3~5壯,每日1次,每次治療30 min,每5天間隔2天,治療3個月后,病灶吸收率87.1%,痰菌陰轉率90.5%,均優于常規西藥治療組(病灶吸收率為63.6%,痰菌陰轉率為56.3%)。
3.1.3 補火驅寒 膏肓穴位于膀胱經,旁約督脈,總領一身之陽氣,《針灸大成》記載:灸膏肓穴可治“陽氣虧弱,諸風固冷”,故以艾灸之,溫熱之氣內可傳五臟散寒除濕,扶正祛邪,外可隨膀胱經、督脈通達上下,溫通除痹,對臟腑虛寒、關節痛癥,尤其是素體陽虛,復感風寒濕邪,致使經脈拘急,不通而痛之病證療效更佳,如在風寒濕性關節痛的治療中使用膏肓灸,灸10壯為宜,每日1次,多至第3天可明顯緩解不適。雒成林等[11]采用膏肓灸法治療風寒濕性關節痛147例,每日治療1次,治愈128例,顯效12例,有效7例。
3.1.4 固本防疫 有研究表明,艾煙可用于病毒性流行疾病的環境消毒[12],且能達到衛生學標準[13],而艾灸膏肓穴可補益虛損,增益正氣,起到固本防疫作用,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灸之強身健體,可起到未病先防之效。在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中,王寅[14]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救治患者,死亡人數0例,他認為無論寒熱虛實皆可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多有發熱、咳嗽癥狀,繼而氣喘,當進入重癥期時表現為高熱、暴喘甚至呼吸衰竭,仝小林院士將該病毒的中醫病名定為“寒濕疫”,當治以散寒除濕,避穢化濁。艾灸具有溫通之效,而艾灸膏肓穴不僅能溫肺益氣,降逆止咳,還能固本培元、振奮陽氣,從而助正祛邪,雖然目前還無相關研究證明此法可完全治愈該疫病,但其可延緩疾病發展。中醫學認為,在肺俞、膏肓穴處艾灸可以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功效。閆懷士等[15]研究發現,艾灸肺俞、膏肓二穴可降低流感病毒攻擊后肺部病變程度,且可延長小鼠存活時間,與單獨使用病毒唑治療的療效無明顯差異。有學者通過動物研究發現,艾灸雙側肺俞、膏肓穴能通過升高肺上皮細胞E-cad基因表達、降低β-catenin的表達水平,達到降低肺泡炎程度及延緩肺纖維化進程[16-18]。
3.1.5 散寒通經 膀胱經與肺經相通,膏肓位于背部,原氣起于三焦交界,寒邪入侵時,可予以隔姜灸膏肓穴,不僅暖膀胱經助衛氣行于表散表寒,亦可暖三焦臟腑除內寒。膀胱經脈過頭項、循肩胛骨內側緣下行,“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再加上艾灸具有溫通、宣痹、補益特點,故對于頭頸部、肩背部因經脈不通則痛,或者寒邪入侵之冷痛等皆可治。劉立安等[19]采用針刺膏肓穴、阿是穴及夾脊穴聯合膏肓、阿是穴灸貼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該灸療貼可持續發熱4 h,對照組采用單純針刺加電針治療,選穴與治療組相同,結果發現,該治療方法不僅可緩解患者疼痛癥狀,而且在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手的生理功能以及肌力的增強、患處的敏感度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
膏肓灸得其法,病愈有望,但仍不能松懈,灸后還應注意調護,如《針灸資生經》所言:“既灸,忌豬、魚、熱面、生酒、凍風冷物,雞肉最毒,而房勞尤當忌也”;若是化膿灸則應嚴格消毒,防止感染。需要注意的是膏肓腧穴灸雖用途廣泛,但仍有禁忌證,《備急千金要方》強調“凡消渴病,經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以及陰液損耗嚴重時忌灸。
3.2 刺法膏肓穴位于心膈之間,起于三焦交接點,與五臟相聯系,若內有邪,則可用三棱針或者其他針具點刺放血除之,可疏散風熱、瀉火解暑、熄風止痙、涼血醒神、祛邪外出。針刺該穴可補虛瀉實,調和陰陽。
3.2.1 各種急癥 膏肓穴位于純陽之地,聯系五臟,若內有熱,或有邪,則可在此處查之、治之。若出現熱陷心包之神昏譫語癥狀,則挑刺放血,可快速解除神昏現象,使神志轉為清醒。胃腸道疾病急性發作時亦可在膏肓穴周圍刮擦,可出現米粒大小的淡紅色反應點,以三棱針挑刺放血即可緩解。
3.2.2 泄熱消腫 膀胱經起于目內側,循行于背部,麥粒腫多為胃熱上攻或兼夾外邪,風熱相搏,客于胞瞼,故點刺放血膏肓穴可治療麥粒腫,2~3 d內癥狀可消失[20];膏肓穴平厥陰俞,前應于乳房,具有寬胸理氣,益氣補虛之效,呂士琦[21]在膏肓穴處刺血拔罐治療外吹乳癰,王民集等[22]使用膏肓穴點刺加放血法治療乳腺增生,均獲良效。
3.2.3 振奮陽氣 針刺膏肓穴亦可調動身體陽氣,如肖俊芳[23]運用針刺膏肓等穴治療胸膜增厚(胸痹證之寒痹)、張維等[24]運用針刺膏肓等背俞穴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均取得了良效。錢桂鳳等[25]通過動物實驗發現,挑刺大鼠雙側膏肓穴有抗氧化、抑制炎癥反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這可能是挑刺膏肓穴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機制之一。
3.3 推拿通過按揉或是叩拍膏肓穴,引導經氣運行,外可放松肩頸背部肌肉僵硬,內可調整臟腑,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額竇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遺癥等疾病,療效頗佳。在應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時,中醫專家們提出可在肺俞、膏肓穴處予以貼敷、熱熨法,或是以虛掌叩擊之,可補肺化痰。
3.4 其他在冬病夏治理論指導下,三伏天在膏肓穴處施以穴位貼敷,治療久治難愈的鼻炎、咳喘等肺部疾患。劉衛紅等[26]收集427例反復呼吸感染患兒,基于冬病夏治理論,在三伏天時給予溫肺化痰敷貼治療,取穴為膏肓(雙)、肺俞(雙)、大椎、膻中,連續治療3年,結果發現貼敷第3年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穴位模擬貼,取穴與干預組相同),并建議穴位貼敷的干預時間為3年。孫世超等[27]運用三伏天穴位貼敷雙側膏肓、肺俞聯合口服補肺活血膠囊治療痰瘀阻肺型矽肺Ⅰ期37例,6個月后,治療組與對照組(使用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有效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張錦博等[28]采用膏肓穴參與超聲電導入經皮透藥配合西藥方案治療肺結核,結果痰菌陰轉率為94.4%(51/54),優于單純西藥方案治療組78.0%(32/41)。李素荷常使用穴位埋線膏肓、肺俞、定喘等穴治療支氣管哮喘取得良效[29]。周雪等[30]在膏肓、肺俞、膻中穴處使用蒼龜探穴針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患者30例,通過臨床數據分析,發現該針法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膏肓穴拔罐可疏通經脈氣血,緩解機體酸痛,膏肓穴屬膀胱經,過頭頸,故當項背部酸痛不適時可在此處拔罐。
《灸膏肓腧穴法》記載:“若不失其穴,灸至數壯,覺胛骨中通熱而不甚痛,意自快暢”,強調正確取穴以及灸感的重要性,其灸感并非只為局部溫熱感,而是具有傳導式灸感,參照近年來被提出的穴位敏化學說,此灸感可被稱為熱敏灸感。該學說認為,穴位之間的功能狀態有所不同,具體可分為靜息狀態和敏化狀態,疾病可使靜息狀態的穴位轉為敏化狀態,而穴位敏化后對外界給予的刺激反應增強,并且可能會在穴位處有結節、紅點、色素沉著等,這與臨床上通常所說的反應點類似,在治療時取上述穴位可直達病所,每每獲效。膏肓穴因其獨特的含義與功能,可用于治療諸多疾病,由此可見,若內有疾,膏肓穴處或將會有反應點,并且該穴最易敏化,臨床上若是碰到膏肓穴的主治證,可在穴周進行探查。徐海燕等[31]認為,可通過艾灸使這些敏化穴位產生熱敏灸感,達到“小刺激大反應的效果”,根據此理論,其通過艾灸膏肓、手三里、肩井、阿是穴(取穴均為患側)各篩選出30例具有熱敏灸感和只有局部溫熱感的肩關節周圍炎患者,予以艾灸治療,試驗組每次灸至熱敏灸感消失,對照組予以溫和灸治療,結果發現,試驗組近期療效、遠期療效均優于對照組。這也是古人為何強調一定要達到“氣下礱礱然如流水狀”的程度,然后強調要重灸。目前,臨床上膏肓穴灸量的多少仍有爭議。宋代,醫者強調重癥、寒證應重灸,以此保證灸量,如《灸膏肓腧穴法》所載:“灸兩胛中各一處,至六百壯,多至千壯。”《醫宗金鑒》云:“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愈。”其目的在于強調灸量積累的重要性,首次施灸刺激量要達到標準。劉蘭英等[32]分析發現,灸量與療效并不能成正相關。若穴位達到敏化狀態,則灸至灸感消失即可,若無反應,則視情況而定壯數,隨癥加減。
針刺膏肓穴時應注意,因其深部具有重要臟器,若是未能掌握好針刺深度,易致損傷性氣胸。膏肓穴的最深層解剖結構為胸內筋膜及壁胸膜,李曉陵等[33]通過核磁共振成像測量直刺膏肓穴的安全深度,將受試人群通過羅氏指數分為瘦人組、適中人組、胖人組,最終得出安全深度分別為瘦人組(22.8±2.3)mm、適中人組(24.2±3.4)mm、胖人組(29.2±4.5)mm,臨床操作時需謹慎。
膏肓為人體四大強壯要穴之一[34],在治未病和治已病方面,都有良好療效,在亞健康的治療中也有重要意義。但與膏肓穴相關的研究和報道較少,希望能有更多學者進行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