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曦
摘要:在建筑工程項目造價預結算審核過程當中,必須要能夠根據工程項目的擬建實際情況,深入現場進行相關數據的調查和資料的分析,并積極開展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工作,同時還要對各個施工環節、各階段工程項目的部分責任進行明確劃分,構建科學健全的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制度與責任機制,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還要持續進行改進與完善,加大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力度,提高審核人員的專業水平,確保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智能建筑;綠色建筑;策略分析
引言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提高全民綠色低碳意識,推廣碳足跡、碳標簽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細化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快構建全民參與、全社會減排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促進社會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
1概述智能建筑的涵義
簡單來說,智能建筑就是把建筑結構、系統裝備、服務和經營四個要素進行優化整合,以此獲得更加高效、舒適、安全的建筑空間。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通過各種智能化系統來實現的,結構的上層是智能建筑綜合管理系統,結構的下層是三個智能化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通信網絡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這些智能化系統使得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加安全高效,有利于提高建筑整體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通過不斷地更新智能化技術來保證智能設備的正常運行,達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
2概述綠色建筑的涵義
簡單來說,綠色建筑是一種低能耗的建筑,在施工的過程中盡量選擇可再生的新能源材料,就是在建筑的壽命周期內,能夠有效節約資源,體現保護環境的理念,減少建筑施工為周圍環境帶來的污染,努力為居民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間,建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在傳統建筑建造中,施工以及運行整個產業將會消耗地球上接近一半的水資源、能源和原材料資源,而建筑產業在溫室效應方面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同時它還會污染水,產生不可降解也不好二次利用的建筑垃圾,同時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氣體。新型的綠色化建筑將會改變這種局面,新型綠色建筑在能源消耗、材料使用方面始終貫穿綠色理念。建筑智能化以信息技術為輔助,建筑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現代社會發展中,不斷涌現新技術、新的設備、新的系統,如公共安全管理系統,使人們的居住與辦公環境更加舒適便捷和安全。同時環保、節能的理念也融入其中。以綠色為理念,智能化為手段,在建筑中貫穿綠色智能化建筑這一個理念。
3探討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之間的聯系
智能建筑和綠色建筑都強調低能耗、節約資源,體現了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綠色智能建筑一定要協調好建筑、自然、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不但要為居民創造一個安全舒適、健康高效的居住環境,而且還能保護好建筑周圍的自然環境。
綠色建筑的發展離不開智能建筑的技術支持,同時智能建筑的發展又能夠有效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因此,智能建筑和綠色建筑應該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個階段進行分階段的設計和施工。綠色技術從屬于建筑技術的范疇,智能技術從屬于信息技術的范疇,綠色建筑環境平臺與智能化的系統構成了一個符合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建筑。綠色建筑與智能建筑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建筑技術與智能技術的關系上,建筑技術與智能技術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綠色觀念對整個建筑行業的布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果建筑沒有辦法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那么智能建筑也肯定達不到相應的效果,反之建筑做到了低耗能,但是沒有一套高效的智能化系統,那么該建筑也沒有辦法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的居住環境。綠色建筑和智能建筑是同一建筑的兩個方面,從智能建筑和綠色建筑的概念來看,智能建筑不一定是綠色建筑,但是符合現代化要求的綠色建筑一定是智能建筑。智能技術是綠色建筑實施的重要技術,它是實現綠色建筑的重要技術手段,同時現代化的綠色建筑也是智能建筑的目標。
但是,目前綠色建筑的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忽略了建筑工程的智能化設計,除此之外,智能技術專家對于建筑的理解不夠深刻,在極少的情況下,才會聯想到環境技術。上述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綠色建筑與智能建筑相脫節。
4關于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的融合策略
4.1落實雙碳目標,推進我國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的同時有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十四五”規劃也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列入其中,綠色建筑隨之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2021年10月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將“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定位為“碳達峰十大行動”之一。要求推進城鄉建設和用能綠色低碳轉型、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加快推進城鄉建設、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中落實綠色低碳發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長遠而深刻的經濟性變革與發展。從中長期看,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動能需要發生根本性轉變,擺脫高消耗、高污染、高二氧化碳排放、低生產率,變為低消耗、低污染的排放、低碳排放,促使中國徹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真正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經濟政策作為實現碳中和、碳減排的首要工具,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解決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可持續綠色建筑已成為未來建筑發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建筑環境必須加快脫碳,以支持凈零目標。
4.2制定智能綠色建筑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制度,規避出綠色建筑市場混亂
為了提高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的整合力度,首先必須要建立和完善智能綠色建筑市場,為智能綠色建筑的生產、銷售提供堅實的保障。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智能綠色建筑的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的市場作用,我國政府管理部門應該逐漸退出智能綠色建筑市場的主導地位,政府管理部門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智能綠色建筑市場參與者的資質審核上,把一些不符合智能綠色建筑市場標準的參與者排除市場之外,除此之外,政府管理部門還應該對智能綠色建筑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行為進行管制,避免出現由于綠色建筑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導致智能綠色建筑的市場混亂。還有政府管理部門應該根據綠色建筑市場的實際發展需求,積極調整相關產業政策。
4.3將綠色建筑環境技術與智能技術相結合,強化智能綠色建筑資源利用率
近年來,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融合發展是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的新趨勢。針對上述情況,建筑行業專家對智能綠色建筑體系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智能綠色建筑體系應該包括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多方面的整合,其主要包括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的目標整合、智能建筑設計與綠色建筑施工過程的整合、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的建筑設計內容整合,建筑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應該將綠色建筑的環境技術與智能技術的融合起來,在此基礎之上,設計出符合現代化要求的綠色建筑,智能技術與環境技術的理念應該體現在現代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個方面。
4.4將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相融合,推進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
將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結合起來的有效途徑是提高智能綠色建筑的資源利用率。目前,我國關于提高綠色建筑的資源利用率的研究比較多,但是整體的研究方向大多數都集中于提高綠色建筑的資源利用率的某一項技術,比如如何提高智能綠色建筑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利用率等,而對于智能綠色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內動態控制資源利用方面的研究比較少。文中從智能綠色建筑體系的全過程出發,提出了一種動態智能綠色建筑系統的資源和信息交流發展模型,力求在綠色建筑的生命周期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廢物資源最小化、智能綠色建筑周圍環境改善力度最大化。
5論述龐大市場空間推動我國綠色建筑進入蓬勃發展期
世界綠色建筑委員會于2017年首次發布凈零碳建筑承諾,呼吁建筑環境領域的公司確保到2050年所有現有建筑以凈零碳運營。并于2021年9月公布了其長期凈零碳建筑承諾的更新,呼吁企業考慮所有新建筑和重大翻新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影響,旨在啟動“減排優先”的脫碳方法,到2030年將該行業的排放量減半并解決生命周期問題排放,提升了建筑和建筑行業進一步、更快地脫碳雄心。據統計,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03億噸,人均排碳7.4噸。我國建筑面積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當前建筑部門占碳排放量的40%和資源消耗的50%,是名副其實的碳排放“大戶”。因此建筑業的節能減排尤為重要,而超低能耗建筑便是節能減排的一大利器。據世界銀行統計,到2030年前全球要實現節能減排目標,70%的減排潛力在建筑節能方面。綠色建筑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包含設計、建造、運營,以及物業和未來改造等,是全生命周期的過程概念。中國的建筑節能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直到2005年,綠色建筑概念被引入我國并廣泛傳播。
經數據調查顯示,我國城鎮建筑面積存量約650億平方米,且每年的新增量約20億平方米。盡管“十四五”期間,中國建筑市場將從中速增長期進入中低速發展期,但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建設規模。數據預測顯示,至2025年,中國建筑行業總產值將達到人民幣33萬億元,較2020年尚有約20%的增量空間。因此關注在建筑環境中應用綠色技術,減少資源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通過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三方面推進綠色建筑,體現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保護環境理念的建筑,研究并推廣綠色節能建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6結束語
綜上述,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同時也推動了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將建筑藝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就產生了智能建筑的理念。智能建筑的發展也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建筑智能化的新產業,推動了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建筑的規模和體系也在不斷地擴大。因此,智能建筑、綠色建筑等新型的建筑體系有巨大市場影響力。國家也加大了對智能建筑的重視程度和投資力度。智能建筑為實現綠色建筑目標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這不僅有利于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而且還有利于促進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毅,貝莉.簡析綠色建筑中智能化技術的應用[J].住宅與房地產,2021,(11):44-47.
[2]張永超,郝浩.關于低耗節能理念下智能化綠色建筑施工發展研究[J].居舍,2020,(25):183-184.
[3]羅奮生.綠色建筑智能化工程全過程咨詢工作探析[J].綠色建筑,2020,12(04):126-128.
[4]林忠城.建筑智能化在綠色建筑體系中的應用研究[J].智能城市,2019,5(0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