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漸的提高,電力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缺少的一部分,對于電力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電力行業在發展過程中為了滿足現代人們的用電需求,就應該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使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智能配電,實現配電調一體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電力系統可以安全穩定的運行下去,滿足現代人們的用電需求。基于此,本文對國網河南靈寶市供電公司智能配電調控系統一體化設計與實踐進行了簡單的研究。
關鍵詞:供電公司;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
引言
當前人們對于電力應用的要求在不斷的提升, 想要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用電需求, 供電公司需要不斷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變化,使用較為先進的控制手段,做好智能配電 工作。配電調控一體化, 已經逐漸成為了當前供電公司的重要工作模式之一,對于促進電力供應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人們提供更加便利的電力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 配電自動化積極運用了計算機技術、數據傳輸技術、控制技術以及多種現代化設備,促進電力的調配和控制工作有序進行。
1 供電公司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設計
1.1 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設計要求
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原則主要以下幾種特點:
(1)科學:供電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所開展的智能調控一體化設計主要對智能電網的運行現狀進行全方面分析,并找出其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為其制定有效的解決的對策,將標準化工作融入到其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智能電網可以正常運行下去,從而滿足人們的用電需求;
(2)簡單:供電公司在開展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化工作時,要從最簡單的運維工作入手,并做到循序漸進,保證智能配電調控實際的各項工作都可以按照國家指定標準進行,從而提升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設計工作質量與效率;
(3)實用:供電公司需要對于不同的變電站通過不同的設備類型進行測試,了解變電設備的運行現狀,并結合實際工作特點,制定的對應的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設計方案,并嚴格遵守該方案進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設計工作可以順利進行下去 [1]。
1.2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設計的要點
供電公司在對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能夠對配電網的故障信息進行收集, 并根據這些信息采取及時有效的處理措施。 智能配電調控工作需要具有良好的電能質量測量工程,能夠對電壓中的波動和諧波情況進行測量,為后續進行電力供應工作做好一定的前提準備, 還能夠對斷路器進行再現的監視, 針對斷路器的動作次數和時間進行控制,這樣能夠為斷路器進行狀態檢修工作提供良好的依據。 故障檢測技術是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中重點設計的一個部分,主要包括短路故障檢測和小電流接地系統單相接地故障檢測。 短路故障檢測主要是使用保護電流互感器進行檢測的,能夠對配電網運行過程中的故障進行有效檢測。 當前我國配電網中主要采用的是小電流接地方式, 這種方式對于單相接地故障的檢測具有一定的難度[2]。
2供電公司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實踐對策
隨著時代快速發展,電力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行各業對于電力的使用需求也在逐漸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電力行是發展。為了更好的滿足現代化人們用電需求,就應該根據電網的運行現狀構建出一項全新的調控一體化運行體系,提升智能配電調控系統的運行質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們的日常用電量需求。
首先,在對供電公司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實踐過程中,應該建立對應的配電自動化主站建設。其中主要包括了智能電網的安裝調試、測試等部分組成,對于智能電網的正常運行來說提供了很大的。當主站建設完成之后,可以有效的對智電網在運行過程中的相關數據信進行收集、整理、應用,并對配電網的運行狀態進行全方面監控,減少其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故障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智能調空系統可以正常的運行下去。其次,在對智能配電調控一體化實踐過程中,還可以對智能電網進行遠程監控,并通過語音系統的形式進行電網運行現狀推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工作人員可以隨時隨地對其的運行現狀進行掌控。如果智能配電電網在運行期間出現故障問題,那么調控一體化系統可以有效發出預警功能,并做好故障問題的切斷工作,減少電網的受損面積,并通過預警功能進行故障問題記錄,為接下來的處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智能調控系統可以正常的運行下去,保證電網在運行時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滿足現代人們的用電需求。
3 總結
本文對供電公司智能配電調控系統一體化設計與實踐進行了簡單的研究,文中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國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對供電公司智能配電調控系統一體化設計與實踐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智能配電網的運行質量,促進我國電力行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偉 , 王建平 , 穆道明 , 儲忠 . 智能配電通信無線傳感網絡鏈路質量評估預測建模[J]. 電力系統自動化 ,2014(19):61-66.
[2] 郭云鵬 , 劉偉佳 , 文福拴 . 智能配電系統的發展現狀與展望[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 ( 自然科學版 ),2014(05):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