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楊蓓蓓
摘要:城市的擴大和人口的劇增給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帶來巨大挑戰。而推行源頭分類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其中最突出的痛點,就是難以將自主垃圾分類的客觀需求轉化為城市居民的自覺行動。垃圾分類不是小事,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本文通過回顧國內外學術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的具體經驗,探討目前廣西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如何推廣,養成良好的綠色生活習慣提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一些參考建議。
加快綠色發展,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是我區“十四五”規劃建設美麗廣西和生態文明強區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國家 “十四五”規劃的明確要求。生活垃圾處理是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中最基礎、最貼近人民生活的關鍵環節。全國668座城市有2/3陷入“垃圾圍城”的困境,如何處理超量的生活垃圾是國內眾多城市面臨的一大難題。有學者對我國多個城市的生活垃圾進行檢驗之后,提出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平均回收率約僅為15.6%,而這些生活垃圾中有75%都可以被回收再利用(周傳斌等,2018)。提高生活垃圾這種潛在的資源的回收利用率的前提是,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的合理分類,達到干、濕分離,將可回收垃圾轉變為資源,這樣的具體措施,對生活環境的改善、提高城市品位、緩解資源稀缺、推進我區綠色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9年6月3日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居民必須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廣西的南寧和桂林等城市,從2000年就開始嘗試垃圾分類的推行。2017-2020年,南寧市共投入24.3億元,目前已初步形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截至2020年10月,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南寧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的推出,代表南寧市垃圾分類開始從“倡導”進入“強制分類”時代。從宏觀角度來看,南寧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設施的配套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居民廣泛認同垃圾分類是對環境有益的行為。但是,除了幾個示范性小區可圈可點以外,絕大部分的居民小區的分類垃圾桶形同虛設,居民依舊干、濕垃圾混合“一包丟”,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難以落實。本文通過回顧國內外學術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的具體經驗,探討目前廣西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如何推廣,養成良好的綠色生活習慣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
1. 關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方面國外相關研究
1.1 ?生活垃圾分類行為決策模式的理論模型研究
提倡環保和綠色的生活行為是近年來各國在推廣有利于環境的公共政策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一。國外學者很早就運用個人行為決定理論探討居民垃圾分類行為本身的特點、影響因素和是否進行分類的決策過程。大量研究者將垃圾分類行為看作是普通行為的一種,并使用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作為因素分析的理論基礎。多數研究者認同正面的分類態度、主觀規范的影響、便捷的分類設施、較高的自我效能和對環境的意識能夠積極地促進居民的分類意愿(Tonglet 等,2004; Taylor 和 Todd,1995)。有研究者提出垃圾分類是一種特殊的環保行為,推薦引入“道德規范”等因素作為補充(Botetzagias 等,2015)。在垃圾分類理論模型方面的研究,除了計劃行為理論以外,國外少數學者還引入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規范激活模型(Norm Activation Model, NAM),交往行為理論(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TIB),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VBN)和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等行為改變理論對垃圾分類的意愿和行為進行了研究。
多個國家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居民垃圾分類的行為受影響的因素存在共性,但有些因素可能由于國別和公共政策不同、垃圾分類的成熟階段不同、以及人口統計特點不同而造成完全相反的結果。例如“道德規范”在垃圾分類發展較為成熟的發達國家對居民的分類意愿是一個積極正面的影響因素(瑞典),而在一些垃圾分類推廣處于初始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立陶宛),則完全沒有影響,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沒有將垃圾分類行為上升到嚴格的道德層面(Miliute-Plepiene 等,2016)。捷克的大量數據研究證實,分類垃圾桶設置距離越近,操作越便捷,越能增加居民的垃圾分類行為(Struk,2017)。加拿大安大略省高層住宅實踐檢驗發現,安裝回收溜道沒有增加人們的回收行為,但在樓梯口放置藍色垃圾桶能提醒居民進行垃圾分類(Lakhan,2016)。
1.2 在推廣生活垃圾分類行為具體執行方面的探索
在垃圾分類回收的管理上,國外研究認為政府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并構建更有效的保障體系。政府宣傳教育的口號和標語若能結合當地居民的價值觀來設計,對居民的垃圾分類行為有更積極的正面導向作用(Nilsson 等,2016)。除了政府強有力的領導,社會環保組織的加入是國外推行居民垃圾分類能夠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研究日本熊本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中發現,民間團體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起到重要的平衡和利益緩沖作用,形成聯動機制促進了環保工作的有序進行(晏夢靈和劉凌旗,2016)。
環保社會組織的加入能提高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熱情。除了環保組織以外,印度尼西亞的研究證實社區組織的參與在發展中國家垃圾分類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Dhokhikah 等,2015)。德國包裝協會、汽車工業聯合會、紡織服裝工業聯合會等80多個行業協會和商會組織為落實垃圾減量化和分類管理起到重要作用,自然保護聯合會、拯救未來環境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在宣傳、立法和監督管理等方面起到推動作用(陳秀珍, 2012)。
發達國家垃圾分類的推行比我國進行得更早,但是仍然在繼續尋求全方位、有效且可持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德國在一些城市推行按垃圾重量收費的污染者付費制度,其優點是激勵居民從源頭減少垃圾總量,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但是建立和管理這個制度耗資巨大,難以推廣(Morlok 等,2017)。日本名古屋市通過“門對門(door-to-door)”的方式規定源頭分類的必行性,避免了運輸過程的臟亂,這對居民的自主意識要求較高,但由于丟棄區域占地較大,仍造成居民的不滿(Zheng等,2017)。對立陶宛(垃圾分類初級階段)和瑞典(垃圾分類成熟階段)兩國的激勵模型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社會規范和社交互動,即家人和朋友在初始階段對個人垃圾分類行為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但在成熟階段則無效,因為成熟階段的分類行為已經內化成個人道德和價值觀來進行自主規范(Miliute-Plepiene 等,2016 )。瑞士日內瓦鼓勵垃圾分類行為的有效措施是征集“垃圾焚燒稅”(Bergeron, 2016)。一項英國的研究表明,激勵措施和懲罰措施必須共同使用,互相結合,才能有效推動更多居民參與垃圾分類(Barile 等,2015)。
2. 關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方面國內相關研究
2.1 生活垃圾分類相關的因素研究
有香港研究者提出,在研究我國居民垃圾分類行為時,應該加入“政策的有效感知”因素,因為公共政策一般“由上至下”推行,而我國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在推行公共政策時,居民對政策的有效性感知會直接影響分類行為(Wan 等,2014)。杭州和四川的研究表明“政策的有效感知”因素對國內居民確實有重要影響(Xu 等,2017;Liao 等,2018)。相較于不少垃圾分類推廣已經較成熟的發達國家,我國處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初級階段。在實證研究方面,有研究者提出,目前生活垃圾分類公眾參與率低、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分為內在和外在因素(王篤明等,2017)。有學者發現公眾參與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內在動力顯著地大于外在動力(呂彥昭等,2017),例如個人環保態度對行為有顯著的影響(趙群等,2015)。也有研究指出環衛配套設施的便利能夠顯著增加參與垃圾分類的居民的數量(Zhang 等,2016)。在加入人口統計特征作為調節變量后,杭州市的研究發現男性容易受協助者和政府激勵的影響,金錢獎勵對低收入群體更有效,政府協調員對高收入群體更有影響力(Xu 等, 2017)。
國內學者除了沿用廣泛認可的計劃行為理論以外,極少引入其他行為理論的實證研究。有以史密斯政策執行過程模型為理論基礎,對成都市垃圾分類的政策制定、執行機構、目標群體和政策環境等要素進行逐一分析,并提出可以完善政策內容,增強執行力,調動目標群體積極性和優化政策執行環境等改善建議(王巡華,2021)。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保護動機理論在我國廣泛應用于健康行為方面的預測研究,還未有學者運用將該理論運用于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的預測。該理論認為保護動機是個體通過威脅評估和應對評估兩方面的綜合判斷而形成的決策意向,其中威脅評估包括個體感知易感性、嚴重性、內部回報、外部回報四方面要素,應對評估包括個體感知的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及反應代價三方面要素(傅華,2017)。
2.2 在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方面的措施的探索
我國城市為了能更好地執行生活垃圾分類,推行不少細致的獎勵和懲罰機制。尹昕等(2017)指出,指出配套的環衛設施沒有直接作用于分類行為意向的形成,獎懲機制才是改變居民的態度和感知行為控制的重要影響因素。上海推行“綠色賬戶”激勵機制,對認真執行垃圾分類的居民給予積分,并可以通過積分兌換獎品(王賀松,張真,2018)。但“一刀切”的獎勵模式無法在所有社區推行,獎品種類的匱乏也是造成該激勵政策無法廣泛推行的一個原因。寧波政府通過招標形式將垃圾分類工作的分類宣傳、入戶指導和教育培訓等三項服務外包給8家不同的企業來執行,效果顯著,但其可持續性存在隱患(余寧等,2018)。廣州和南昌推行垃圾收費(李曉敏,2014;劉珂等,2017),嘉興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積分卡等(徐寧,2018)。臺北市政府通過立法、行政處罰與監督、強制收費等強干預手段,與宣傳教育、多元參與、社區營造等弱干預手段適時配合,實現了垃圾分類從“行政驅動”到“利益驅動”再到“文化驅動”的有機轉變(吳曉林,鄧聰慧, 2017)。陳魏(2015)通過個案研究發現,環保社會組織以中介身份連接著政府和社區,利用專業優勢幫助居民意識到垃圾分類造福的是居民,將政府的需求轉變為社區和居民的內在需求,成功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活動。
國內不少研究在針對全國或者某些城市、地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主要有公眾參與率低、管理不規范、法律不健全、基礎設施和政策不配套等,并提出一些概括性的倡議(周健,2018;陳紅敏,2018;劉英,2021)。有學者研究垃圾分類政策的工具,以及執行情況(江戈,王斯然,2019)。提出進一步完善法規體系,優化法規操作;加強監管力度;創新激勵手段,提高參與者積極性;優化宣傳手段,增加公眾參與基礎等建議(宣琳琳,柳平,2017)。
廣西垃圾分類的研究有從財政政策探討其可行性的(石文偉2014),有報道南寧市進行垃圾分類試點的事實,并呼吁市民關注的(何艷,2016),也有從化學等處理技術上提出生活垃圾焚燒的建議的(郭桂瑛,韋衛艷,何秀萍,2013),對于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試點進行研究的也僅限于匯報其進展和存在問題,并提出一些方向性建議(謝靜,2015)。
3. 推進養成綠色低碳生活習慣的建議
截至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目前,垃圾分類的設施和宣傳標語在公共場合、居民小區隨處可見。繼上海市作為首個強制執行生活垃圾分類的城市后,北京市、南京市、南寧市等陸續推出強制垃圾分類的指導文件和措施,垃圾分類逐漸從“倡導”進入“強制分類”時代。然而,僅僅從理念上認同垃圾分類對環境有益,顯然無法支撐居民將垃圾分類的行為持續進行下去。任何一項環保公共政策的推廣和實現都需要扎實的理論和方法的指導。在2017-2020年,南寧市共投入24.3億元用于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體系的軟件和硬件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截至2020年10月,居民小區垃圾分類硬件的投放覆蓋率和居民知曉率達100%。作為廣西的重要試點城市,若缺乏有效的推進機制,南寧市居民垃圾分類的習慣仍然難以養成。
3.1 對居民不愿意參與分類行為的原因深入了解
目前我國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已經非常普及,民眾對垃圾分類認可度高,但實際的參與率仍非常有限。其中存在的原因多種多樣,想要提高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的參與率,政策制定者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影響居民參與的因素和分類行為的決策過程。從現有的研究來看,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不夠深入,許多研究采用自答問卷的方式收集數據,這種方法雖然能在短時期內收集大量數據,但易受問卷回答者主觀影響而導致結果更理想化。垃圾分類的廣泛宣傳已經深入人心,居民也意識到垃圾不分類對我們居住環境直接和間接的環境惡化威脅。更重要的是,我國垃圾分類已經逐漸從“倡導”進入了“強制分類”時代,各地紛紛出臺的罰款制度也將陸續進入強制推行階段。但實際上意愿的認同并沒有完全向分類行為轉化。 廣州在進行強制分類后,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同感和行動落實效果仍存在較大差異(段麗杰等,2021)。瀘州市的研究發現,居民分類意愿和行為是悖離的,示范點居民的垃圾分類行為高于非示范點(李紅,2021)。在成都,大學生作為對新事物接受度較高的群體,參與垃圾分類的意愿雖然高,但實際生活中進行分類行為的較少(李詩和,2021)。
3.2探索能夠長期高效地監督和促進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的方式
從我國現有的評價指標體系基本上倡導囊括垃圾分類回收運輸和處理的整個過程,涵蓋流程較多,一些標準在實際應用中難以定量,計算結果存在較大隨意性,難以準確反映分類收集的實際效果。一些最新提出的指標體系與前期研究相比,審計目標更為明確,分類更為細致,但其指標在實際操作中,特別是對于基層工作人員來說,較為龐雜但不全面,導致操作變復雜化。這些指標作為衡量居民分類行為的效果來說,尚欠針對性和有效性。評價指標的數量也并非越多就越有效,專門針對分類回收最關鍵的一步,即居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的評價還缺乏一個高效、便捷和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
3.3 建立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持續養成習慣的機制
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行為實際參與率低,或者無法持續進行分類的主要原因在于不便利、過于麻煩。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成功推行首先需要建立在政府和社區提供充足和便捷的分類設施基礎上,垃圾源頭分類的執行需要每一個居民自身的參與,但持續將分類行為培養成生活習慣又離不開社區和社會其他力量的共同協作。我國政府和居民的互動模式還在起步階段,政府和社區、社會的各主體還未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如果要構建“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的聯動機制,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強引導和支持,同時也需要公民、企業和各種社會組織的共同努力和參與。
參考文獻:
[1]周傳斌,呂彬,施樂榮,陳朱琦,劉懿頡.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測算及其統計數據收集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2018,10(03):70-76.
[2]Tonglet M, Phillips P S, Read A D.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o investigate the determinants of recycling behaviour: a case study from Brixworth, UK[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4, 41(3): 191-214.
[3]Taylor S, Todd P. An integrated model of waste management behavior: A test of household recycling and composting intentions[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5, 27(5): 603-630.
[4]Botetzagias I, Dima A F, Malesios C. Extend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recycling: The role of moral norms and of demographic predictors[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15, 95: 58-67.
[5]段麗杰,趙宏宇,史選.基于居民意愿和行動的差異分析破解城市垃圾分類難題——以廣州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為例[J].環境與發展,2021,33(01):209-215+229.
[6]李詩和.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的系統研究[J].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學報,2021,31(02):26-30.
[7]李紅.瀘州市城鄉居民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現狀調查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3):173-175.
[8]Lakhan C.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Issues and obstacles to recycling in Ontario's multi residential buildings[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16, 108: 1-9.
[9]Nilsson A, Hansla A, Heiling JM, Bergstad CJ, Martinsson J. Public acceptability towards environmental policy measures: value-matching appeal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16, 61:176-84.
[10]吳曉林,鄧聰慧.城市垃圾分類何以成功?——來自臺北市的案例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6):117-126.
作者簡介:陳冰,女,壯族,1982.11,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綠色低碳發展、垃圾分類、區域與國別研究
基金資助: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生活方式的轉變廣西綠色發展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8KY0735);“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推廣模式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BS202103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