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峰
上瞼下垂是一種眼科常見病,多見于老年人,以上眼瞼皮膚松弛為主要癥狀,遮擋患者視野,影響視力以及外部美觀度[1]。老年人由于上眼瞼下垂,社交以及生活等均受到限制,病程較長的患者會出現自卑、抑郁等心理問題,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上瞼下垂的主要手段,傳統術式以重瞼術為主,對上眼瞼松弛矯正效果較差,且術后容易出現結膜充血等并發癥,現已不能滿足臨床需求[3]。上瞼皮膚松弛矯正術具有療效確切、并發癥少、術中損傷范圍可控等優點,彌補了重瞼術的不足和缺陷[4]。基于此,本研究選定本院2016 年8 月~2020 年8 月住院治療的60 例老年性上瞼下垂患者,分組予以不同治療方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 年8 月~2020 年8 月住院治療的60 例老年性上瞼下垂患者,已得到倫理委員會審批,以單盲隨機抽樣法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30 例。實驗組:女21 例、男9 例;年齡60~70 歲,平均年齡(65.62±3.11)歲;發病部位:11 例單眼、19 例雙眼;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52±0.85)年;體重52~67 kg,平均體重(59.62±3.44)kg。參照組:女22 例、男8 例;年齡61~69 歲,平均年齡(65.52±3.07)歲;發病部位:12 例單眼、18 例雙眼;病程2~5 年,平均病程(3.47±0.52)年;體重54~66 kg,平均體重(59.96±3.17)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60 歲;②意識清醒、對答切題;③均知情,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中途從此項研究退出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合并嚴重貧血、營養不良者;④存在麻醉、手術禁忌證者;⑤近期存在重大創傷史、手術史者;⑥合并嚴重骨質疏松者;⑦合并其他眼科疾病者;⑧重癥肌無力者;⑨先天性上瞼下垂者。
1.2 方法 參照組予以重瞼術治療:常規消毒術區,在眼部劃線、標記,局部浸潤麻醉患者,在重瞼線、上切口線的位置,切開上瞼皮膚,將處于松弛狀態的皮膚以及眼輪匝肌均切除,確定瞼緣對應關系、重瞼寬度等,完成操作之后,對切口進行止血處理,以7-0 尼龍線對切口的上下皮緣縫合。
實驗組予以上瞼皮膚松弛矯正術治療:常規消毒術區,醫生根據患者上瞼、眉毛的距離、臉型、眉形、松弛程度等,確定去皮量,在眼部畫好線并標記,在瞼緣3~8 mm 的部位做一手術切口,長度應在外眥部的120°,斜向上5~10 mm 為宜,采用鑷子夾起多余的皮膚,折疊,調整上切口的位置,確定切除的皮膚量,暴露瞼板的上瞼肌腱膜、前筋膜等,對于存在脂肪疝的患者,則去除疝處的脂肪,對于上瞼下垂以及松弛嚴重的患者,則采用可吸收縫線縫合瞼板,擴大瞼裂,以7-0 尼龍線縫合瞼板前筋膜、肌筋膜,確保瞼板前傾、睫毛上翹,術后采用冰袋冷敷手術部位,3~5 次/d,15 min/次,連續冰敷2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兩組治療效果均在術后1 個月評價,觀察指標包括:①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上眼瞼松弛等問題消失為顯效;上眼瞼松弛等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并發癥發生率:統計球后出血、感染、結膜充血發生率。③患者滿意度:以科室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滿意度,總分100 分,評分≥85 分為很滿意,70~84 分為滿意,<70 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很滿意+滿意)/總例數×100%。④SF-36評分:包括一般健康狀況、精力、情感角色、心理健康、機體疼痛、軀體角色、社會功能、軀體健康,每項總分100 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SF-36 評分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一般健康狀況、精力、情感角色、心理健康、機體疼痛、軀體角色、社會功能、軀體健康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實驗組患者一般健康狀況、精力、情感角色、心理健康、機體疼痛、軀體角色、社會功能、軀體健康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n(%)]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n(%)]
表4 兩組SF-36 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SF-36 評分對比(,分)
注:與參照組術后對比,aP<0.05
老年人發生上瞼下垂的原因較多,包括骨骼塌陷、肌肉萎縮、皮下組織彈性減退等,受到重力的影響,逐漸會形成八字狀皮膚下垂[5]。由于眶隔筋膜松弛、上瞼凹陷等因素的影響,老年人的上瞼往往存在堆積、老化、拉長等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眼輪匝肌會松弛,上眼瞼往往會將大部分的下眼瞼遮蓋住,同時由于上眼瞼無力量、松弛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患者睜不大眼或睜不開眼,給患者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不便[6,7]。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上瞼下垂的主要手段,目的是通過手術緩解皮膚松弛,改善視力。老年人由于上瞼皮膚厚度的差異性較大,如果術中去皮量較多,則會導致術后外觀不自然,眼瞼處于閉合不全的狀態,長期或者終生均可見明顯的手術瘢痕,加重了患者心理負擔[8-11]。
重瞼術通過切除上瞼多余的皮膚,達到緩解上瞼肌肉松弛等癥狀,但由于切除的組織較多,術后極易發生球后出血等并發癥,整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12-15]。本研究顯示: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總滿意度、術后SF-36 評分高于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如下:①上瞼皮膚松弛矯正術在術前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設計切除的方案,可更好的滿足個體差異性需求,術中醫生嚴格遵循既定的方案進行,可達成預期的手術效果。②上瞼皮膚松弛矯正術由于術中切除的組織較少,手術創傷性較小,術中出血量較少,局部組織水腫程度較輕,故患者術后一般不會出現球后出血等并發癥,恢復速度較快。③上瞼皮膚松弛矯正術可以更好的提升眼部結構的協調性,提高面部美觀度,幫助患者及早地恢復正常的生活,與重瞼術比較,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時限較短、樣本容量較小,對結果的普遍性、一般性有所影響,故仍舊需要臨床進一步擴大樣本容量、延長研究時限,為評估上瞼皮膚松弛矯正術在上瞼下垂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老年性上瞼下垂患者采用上瞼皮膚松弛矯正術治療,可有效糾正上瞼皮膚松弛,改善外部美觀度,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極大的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推廣價值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