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毅 劉霄 韓毅 周瑾
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多發于患者頸部總動脈的分支處,發病群體主要以老年群體為主[1]。目前,臨床檢查以磁共振成像(MRI)、CT 血管造影(CTA)、超聲影像等方式進行頸部血管檢查,臨床治療方法中阿司匹林腸溶片、阿托伐他汀鈣片聯合消栓顆粒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不穩定性,減少腦血栓等情況的發生[2-4]。本研究中,治療過程無患者出現介入治療不適應、藥物不良反應等狀況,且根據彩色多普勒超聲(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72231361)檢查頸總動脈提示指標恢復顯著。本文主要以156 例頸動脈斑塊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討消栓顆粒治療頸動脈斑塊患者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本院收治的156 例頸動脈斑塊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8 例。對照組患者男42 例,女36 例;年齡46~78 歲,平均年齡(61.24±5.77)歲;病史1~7 年,平均病程(3.13±1.46)年;頸動脈病變部位:頸內動脈顱內段18 例,大腦中動脈(M1、M2、M3)21 例,頸總動脈16 例,頸內動脈和椎動脈23 例;頸動脈病變類型:鈣化斑塊36 例,非鈣化斑塊27 例,混合斑塊15 例。觀察組患者男40 例,女38 例;年齡45~79 歲,平均年齡(62.44±5.97)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3.42±1.75)年;頸動脈病變部位:頸內動脈顱內段24 例,大腦中動脈(M1、M2、M3)16 例,頸總動脈17 例,頸內動脈和椎動脈21 例;頸動脈病變類型:鈣化斑塊24 例,非鈣化斑塊29 例,混合斑塊2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2016 年6 月19 日第十二屆國際腦血管擬定《顱內外動脈斑塊的診斷與治療》診斷標準,均經MRI、CTA、超聲影像等檢查確診;②均伴有不同程度動脈斑塊疾病,符合介入治療適應證,且患者均可耐受;③意識清楚,能與醫生進行溝通、交流。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異常、凝血異常或入院資料不全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認知功能障礙或伴有腦出血者;③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伴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西藥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 次/d,1~2 片/次,口服;若癥狀持續性加劇,可間隔4~6 h重復用藥1 次,24 h 內≤4 次;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開始服用前應進行標準的低膽固醇飲食,在治療期間也應維持合理膳食。根據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基線水平、治療目標和治療效果進行劑量的個體化調整。阿托伐他汀鈣片起始劑量為10 mg/次,1 次/d;劑量調整時間間隔應為4 周或更長,最大劑量為1 次/d,80 mg/次,可在1 d 內任何時間服用,并不受進餐影響,連續治療20 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消栓顆粒治療。消栓顆粒(黑龍江省濟仁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3085,規格:4 g×10 袋)4 g/次,3 次/d,口服,服藥過程中戒煙戒酒,避免辛辣、生冷、油膩的食物,連續治療20 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及IMT、斑塊面積、CAD。神經功能缺損包括運動神經減退(肢體無力)、感覺神經受損(麻木)、感覺神經受損(疼痛)、語言功能受損(構音障礙)、視中樞受損(視力下降)。采用超聲檢測患者IMT、斑塊面積、CAD。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肢體無力、麻木、疼痛、構音障礙及視力下降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肢體無力、麻木、疼痛及視力下降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構音障礙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MT、斑塊面積、CAD 比較 治療前,兩組IMT、斑塊面積、CA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MT、斑塊面積、CAD 均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MT、斑塊面積、CAD 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MT、斑塊面積、CAD 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是由于多項因素所導致的動脈血管壁損傷、血流聚集形成團狀結構,是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表現,發病期易累及血管[5-7]。發病機制因動脈內膜出現局部、斑塊狀的增厚,影響大、中動脈血流的正常流動,導致頸部動脈血管出現部分狹窄或是完全堵塞,嚴重情況下可致重要器官出現功能性障礙、缺血缺氧,甚至出現身體機能大部分損傷至死亡,危及患者生命安全[8-10]。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肢體無力、麻木、疼痛、構音障礙及視力下降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肢體無力、麻木、疼痛及視力下降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MT(1.25±0.21)mm、斑塊面積(31.20±3.28)mm2、CAD(4.25±0.47)mm 均顯著小于對照組的(1.59±0.83)mm、(36.29±2.84)mm2、(5.25±0.23)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聯合采用消栓顆粒治療在頸動脈斑塊患者臨床治療中具有應用優勢。目前,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阿托伐他汀鈣片具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解熱、鎮痛的作用。阿托伐他汀鈣片在小腸上可吸收大部分,但腸溶片劑吸收慢,蛋白結合率低,水解后的水楊酸鹽蛋白結合率為65%~90%。血藥濃度高時結合率相應地降低,一般臨床劑量達血藥濃度5.4~9.0 mg/L時即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如服用180 mg/d 就能抑制99%的血小板血栓素A2(TXA2)合成酶。水楊酸鹽的血消除半衰退期(t1/2)長短取決于劑量的大小和尿pH 值,1 次服小劑量時可控制在2~3 h。消栓顆粒藥物成分為黃芪、當歸、赤芍、地龍、紅花、川芎、桃仁,能夠活血化瘀、抗栓通脈,多應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具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中西藥聯合使用能明顯增強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有效調脂,抑制炎癥,減少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加速對于頸動脈斑塊的溶解[11,12]。
綜上所述,采用消栓顆粒對頸動脈斑塊患者進行治療,其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及頸總動脈情況,預后良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