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龍
在我國各類惡性腫瘤中,肺癌的發病率占據第一位,且其死亡率也很高,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威脅極大[1]。對于肺癌的治療首選外科手術,以往多采用解剖性肺癌根治術,可比較完整地清除病灶,降低疾病轉移、復發的幾率,但由于該術式易造成患者較大的機體創傷,且容易累及肋間神經等組織、系統,導致患者術后出現明顯疼痛及其他嚴重并發癥,不利于恢復[2]。隨著微創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不斷推廣,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以其微創、安全、利于術后恢復、治療效果顯著的優點獲得了廣大患者的青睞。為進一步觀察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的應用價值,本文擇取了76 例肺癌患者進行研究,現將具體研究內容展示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擇取本院2016 年1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76 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雙色球分配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58.64±6.88)歲;平均病程(2.06±0.25)年;疾病分期:Ⅰ期∶Ⅱ期∶Ⅲ期=6∶21∶11。觀察組男27 例,女11 例;平均年齡(58.71±6.95)歲;平均病程(2.09±0.29)年;疾病分期:Ⅰ期∶Ⅱ期∶Ⅲ期=6∶22∶10。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均經臨床超聲、肺部CT 及病理檢查確診為肺癌早期;②所選患者腫瘤直徑<5 cm,病灶僅存在于單側肺葉,且并無遠處轉移;③所選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并愿意配合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患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或衰竭患者;②患有嚴重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③精神異常或存在認知溝通障礙患者;④術前已接受過化療等治療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傳統開胸肺癌根治術治療,取患者健側臥位并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于后外側第5~6 肋間(保留前鋸肌)作1 個20 cm 左右的切口,使用撐開器打開切口,并由肋間隙進入患者胸腔,對肺動脈、肺靜脈各個支端實施解剖和結扎,將肺部病灶切除并對縱隔、肺門的淋巴結進行清掃,最后逐層關閉切口,完成手術。
1.2.2 觀察組 采取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取患者健側臥位并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及單肺通氣(若長時間單肺通氣無法耐受,則可改為間斷雙肺通氣,可墊高患者胸部、抬高患側手臂并使其外展),待麻醉起效后于腋中線第7~8 肋間作1 個1.5~2.0 cm 的切口,置入胸腔鏡以探查胸腔及病灶具體情況,如腫瘤大小、位置、粘連程度等,隨后于腋前線第4~5 肋間作1 個4~5 cm 的主操作孔,并在腋后線第6~4 肋間作1 個2 cm 的副操作孔,將超聲刀及電凝鉤經操作孔置入,并在胸腔鏡幫助下對肺動脈、肺靜脈各分支及支氣管實施游離操作,使用胸腔鏡切割縫合器逐一切斷離段,并對縱隔及肺門的淋巴結實施清掃,使用標本袋將切除的病變組織經由主操作孔取出,確認清掃完畢后留置引流管,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
1.3.1 圍手術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淋巴結清掃量、引流時間及住院時間6 項內容[3]。
1.3.2 手術前后代謝反應指標 包括PA、TRF、RBP、GN、GLU 及INS 6 項指標。對兩組患者抽取術前及術后1 周的3 ml 空腹靜脈血液標本,使用HF-2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武漢凱典瑞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及ELISA 試劑盒對PA、TRF、RBP 及GLU 進行檢測,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兩組淋巴結清掃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引流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前后代謝反應指標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的PA、TRF、RBP、GN、GLU、INS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周,觀察組的PA、TRF、RBP 水平高于對照組,GN、GLU、INS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手術前后代謝反應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手術前后代謝反應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術后1 周對比,aP<0.05
肺癌患者以男性居多,估計與此類群體長期吸煙有關,據大量統計資料可知,長期大量吸煙者患肺癌的幾率要高出不吸煙者的10~20 倍,且開始吸煙年齡越小,患肺癌的幾率越高,不僅如此,被動吸煙者患肺癌的幾率也有明顯升高[4,5]。如中央型肺癌癥狀出現比較早且重,但周圍型肺癌癥狀出現比較晚且輕,甚至沒有任何臨床表現,僅能通過臨床檢查發現,而大部分患者經臨床確診時已為肺癌晚期,因而對其臨床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影響極大[6,7]。
相較于傳統的開胸肺癌根治術,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的手術切口較小,無需使用撐開器,因而可減少對神經肌肉的損傷,更利于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促進其加快恢復[8,9]。本研究顯示,兩組淋巴結清掃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引流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的治療有效率高。代謝反應指標與患者術后恢復息息相關。術后1 周,觀察組的PA、TRF、RBP 水平高于對照組,GN、GLU、INS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者受到手術創傷影響較小。
綜上所述,對肺癌患者實施胸腔鏡肺癌根治術臨床療效顯著,對機體代謝影響較小,更利于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