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帥
脂肪液化是由于脂肪細胞因受損出現(xiàn)壞死并液化的過程,其分解的脂肪酸會刺激周圍組織,引發(fā)非感染性炎癥反應,雖然它不是感染性病變,但卻使切口感染的機會增加,并且延緩切口愈合速度[1]。歸納致使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大類:①手術患者體型肥胖,故皮下脂肪也較常人增多;②手術中操作不當,如操作電刀失當、手術時間過長導致長時間暴露切口、術中止血不徹底導致慢性滲血[2]。現(xiàn)如今肥胖患者越來越多,這無形中就使切口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率變大,這就要求我們尋找一種合適的方法,關鍵是通過減少患者愈合時間,達到治療脂肪液化的目的[3]。所以,此次研究就以本院100 例開腹手術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為例,比較兩種不同方法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在沈陽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行開腹手術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100 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男34 例,女16 例;年齡18~62 歲,平均年齡(41.5±7.9)歲。對照組男33 例,女17 例;年齡17~63 歲,平均年齡(43.1±8.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術后5~7 d 出現(xiàn)脂肪液化,切口處滲出液較多,敷料上有黃色液體,并無其他不適癥狀;切口愈合較差,皮下滲出液較多,肉眼可見漂浮的脂肪滴和壞死組織包裹其中;切口未發(fā)現(xiàn)紅腫,邊緣未出現(xiàn)壞死現(xiàn)象;鏡檢滲出液可見大量脂肪滴,并且連續(xù)3 次培養(yǎng)均未發(fā)現(xiàn)病原菌。排除標準:不能配合治療或自動要求出院;切口被病原菌感染,并出現(xiàn)竇道;切口處有殘留的腫瘤;有裸露的器官或血管;凝血功能障礙或使用抗凝藥物;有活動性出血;不能使用負壓減壓。
1.3 方法 對照組使用一般方法處理切口。用紗布對切口擠壓,擠出滲出液,擠壓徹底后,再用高濃度的生理鹽水沖洗手術切口,沖洗完畢后,用碘伏紗布條覆蓋傷口,1~2 次/d。并使用抗生素對癥治療。觀察組使用紅光照射方法處理切口。之前的處理方法同對照組,但在外敷無菌碘伏條后進行紅光照射治療,2 次/d,每次照射時間控制在30 min 以內(nèi),防止燙傷。其余治療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恢復指標、臨床療效、治療滿意度。①臨床恢復指標包括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shù)、住院時間。②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10 d 后,拆除患者手術線后創(chuàng)口完全愈合;有效:治療10 d 后,拆除患者手術線后創(chuàng)口未完全愈合,但無明顯黃色滲出液,需對切口進行清創(chuàng),再用無菌紗布對切口進行固定;無效:治療10 d 后,患者手術線拆除后切口愈合不佳,仍有黃色滲出液,需再次進行清創(chuàng),重新縫合切口。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出院后隨訪患者,并進行治療效果滿意度調(diào)查,滿意度問卷調(diào)查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 個選項。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度+基本滿意度。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換藥次數(shù)(6.6±1.5)次少于對照組的(13.4±2.6)次,住院時間(15.7±1.5)d、傷口愈合時間(12.48±2.13)d 均短于對照組的(22.3±2.5)、(18.15±3.21)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 高于對照組的9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滿意度100.0%高于對照組的8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恢復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臨床恢復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

表3 兩組治療滿意度比較[n,n(%)]
切口脂肪液化在腹部手術后比較常見[4],其主要表現(xiàn)為切口區(qū)域出現(xiàn)非感染性壞死的脂肪細胞,伴脂肪細胞破裂、脂滴滲出,并有液化的脂肪出現(xiàn)在切口內(nèi),多有巨細胞反應,表現(xiàn)為無菌性炎癥[5]。出現(xiàn)切口脂肪液化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要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對壞死組織和滲出液進行處理,防止由于引流不暢、滲出液聚集而滋生細菌,導致切口感染[6]。目前采用的方法有:創(chuàng)面定期換藥、藥物外敷、細胞生物因子敷料覆蓋切口、紅外線照射、負壓引流等。脂肪液化作為影響切口愈合的不良原因之一,對于體型肥胖或脂肪層較厚的患者來說,用電刀操作手術時,產(chǎn)生的高溫會對脂肪層的淺表造成灼傷,導致脂肪組織內(nèi)皮毛細血管發(fā)生栓塞,阻礙脂肪組織的血流,形成滲液,切口組織營養(yǎng)不足,致使患者切口愈合緩慢,增加所需時間[6-8]。研究發(fā)現(xiàn)[9]主要影響脂肪液化的因素有:腹壁脂肪厚度、使用高頻電刀、切口沖洗、基礎疾病等。患有糖尿病、低蛋白血癥以及貧血等導致營養(yǎng)不良疾病時,致使人體缺少足夠的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從而導致脂肪組織修復障礙,細胞營養(yǎng)不良,導致細胞壞死、分解、液化;同時由于末梢血管狀態(tài)差、抵抗力減弱、切口愈合時間延長,也增加了脂肪液化的風險。合并糖尿病時,高血糖狀態(tài)可加快機體的代謝分解,影響脂肪的代謝和蛋白質(zhì)的合成,形成一個負氮環(huán)境,加速了脂肪液化;合并低蛋白血癥、貧血時,使切口局部缺少養(yǎng)分,愈合功能下降,由于脂肪細胞供血不足,出現(xiàn)無菌性壞死,導致脂肪液化。研究表明[10],當切口處皮下脂肪厚度>3.0 cm 時,出現(xiàn)脂肪液化的幾率會顯著增大。成人的腹部脂肪以黃色脂肪組織為主,其血運較其他脂肪組織差,由于手術將脂肪間的連接血管切斷,阻礙了血運,引起無菌性炎癥,致使脂肪細胞出現(xiàn)壞死、液化。由于脂肪過厚,導致手術切割時易殘留脂肪孤島,形成不可避免的縫合缺陷,也會出現(xiàn)脂肪的液化。此外,因為切口在外界暴露時間過長,在機械性擠壓和鉗夾的共同作用下,脂肪組織會氧化分解,導致無菌性炎性反應,出現(xiàn)脂肪組織液化。脂肪液化的主要癥狀為創(chuàng)口脂肪細胞壞死、破壞、流出脂肪滴等。一般切口脂肪液化多發(fā)生在術后5~6 d,患者一開始出現(xiàn)切口處滲出渾濁液體,此時需即刻處理創(chuàng)口,為切口保持清潔,同時為生長新生肉芽組織提供必要環(huán)境,需徹底將局部的壞死組織清除干凈。切口以下明顯留有腔隙的,對其行加壓包扎,縮短切口愈合時間。對發(fā)生開腹手術腹部切口液化的患者,需對其制定一個有效合理的處理方法,方便加速切口愈合速度,緩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適,對患者術后的恢復提供有利條件。紅光照射過程中,要用大黃和芒硝在切口處覆蓋,大黃有解毒清熱、化瘀活血的功效,芒硝的功效則有收斂止血、消腫止痛,使用大黃、芒硝粉混合物外敷,可有利于收斂滲出液,防止感染,有促進患者切口愈合的功效。手術時通過多個細節(jié)的處理,可防止和減少患者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率,充分注意術中仔細操作,止血徹底,全層縫合不要留下死腔,謹慎使用電刀,反復用大量的生理鹽水對切口進行沖洗,肥胖患者術后要定期用紅外線照射切口,以保證切口的干燥。
此次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換藥次數(shù)(6.6±1.5)次少于對照組的(13.4±2.6)次,住院時間(15.7±1.5)d、傷口愈合時間(12.48±2.13)d 均短于對照組的(22.3±2.5)、(18.15±3.21)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高于對照組的9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滿意度100.0%高于對照組的8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次觀察結果與朱芹娟[8]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和傳統(tǒng)處理方法相比,紅光照射處理開腹手術患者的脂肪液化更合適有效,可增加切口愈合速度,提升療效,在整體上緩解了患者的預后,實際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