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君
下肢靜脈曲張主要是因為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導致阻礙靜脈血回流,升高靜脈壓力,從而血管擴張[1]。下肢淺靜脈擴張、迂曲是其主要癥狀,并逐漸出現下肢水腫、色素沉著、濕疹,甚至出現靜脈性潰瘍等[2]。下肢靜脈曲張主要采取手術治療,評估癥狀和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是治療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據[3]。臨床常用的手術方法主要有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和腔內微波術[4]。傳統的手術方法雖然能起到不錯的療效,但卻給患者造成了較大的創傷,留下難看的瘢痕。隨著醫學技術的逐步發展,腔內微波術因為對患者損傷較小,治療效果明顯,安全可靠,現在已廣泛應用在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中。本文回顧性比較兩種術式手術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在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普外五科接受治療的100 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觀察組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32~67 歲,平均年齡(53.7±7.1)歲。對照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33~66 歲,平均年齡(54.2±6.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臨床明顯提示下肢靜脈曲張,CEAP(clinical,etiologic,anatomic,pathophysiologic) 分級[4]為C2~C5;②下肢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提示大隱靜脈反流,但深靜脈未見異常。
1.2.2 排除標準 ①有下肢靜脈曲張手術史;②彩超提示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重度不全,或發現深靜脈血栓;③凝血功能障礙或血常規異常者;④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導致不能耐受治療;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⑥并發嚴重感染;⑦長期臥床,伴有發生血栓高風險。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腔內微波術治療:術前在體表上根據大隱靜脈標記其走行及曲張段,取平臥位,采用硬膜外麻醉,在股動脈內側和腹股溝韌帶下方切一長約2 cm 創口,將大隱靜脈所有側支全部結扎,在大隱靜脈的近心端對其進行結扎,將微波治療導絲從遠心端插入,直到內踝的上方,將超聲治療儀[南京維京九州醫療器械研發中心,國食藥監械(準)字2012 第3251320 號(更)]與治療導絲連接,設定功率60 W,凝固時間4 s,間隔時間1 s,逐漸將導絲后撤,后撤速度保持在5 mm/s,全程對治療部位血管用濕鹽水紗布壓迫止血,全程封閉凝固大隱靜脈主干。設定功率40 W,用細針穿刺多點多部位分段對小腿曲張靜脈進行封閉凝固。術后用彈力繃帶進行加壓包扎,2 周后穿戴醫用彈力襪6 個月。術后早期進行床上運動,合適時間采取下床活動,防止產生深靜脈血栓。對照組采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傳統剝脫術治療:術前與術后處置同觀察組。高位結扎大隱靜脈近心端后,抽剝大隱靜脈主干,隨后分段剝離小腿曲張靜脈。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術后隨訪3 個月,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臨床療效、治療滿意度、止痛藥使用情況。①并發癥包括疼痛、水腫、皮疹、潰瘍。②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3 個月后,患者下肢靜脈曲張完全解除,無水腫疼痛等癥狀;有效:治療3 個月后,下肢靜脈曲張完全解除,輕度水腫,可自行消失,仍有疼痛,但可以忍受,無需止疼藥:無效:治療3 個月后,下肢靜脈曲張完全解除,但仍有水腫和疼痛,水腫需穿彈力襪,疼痛需止疼藥。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調查并填寫患者治療滿意度調查表,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0%低于對照組的5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的治療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n(%)]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n(%)]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對比[n(%)]
2.4 兩組患者術后止痛藥使用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止痛藥使用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止痛藥使用情況對比[n(%)]
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下肢靜脈曲張疾病又稱為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可分為下肢靜脈曲張和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5]。長期從事站立工作,如教師亦或持續體力勞動如農民、建筑工人等,較容易患有下肢靜脈曲張[6]。癥狀表現為下肢尤其小腿處的淺表靜脈突起,嚴重的可見蚯蚓狀蜷曲,繼續進展可出現皮疹,即便損傷很小,但也可造成潰瘍,而且不易愈合,嚴重地影響患者的健康。目前臨床尚無有效治療藥物,而手術是最主要的治療措施。評價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完全消除或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②恢復皮膚原形態并縮短潰瘍愈合時間;③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④美化外觀。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是傳統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最多的術式,治療效果明顯,但也有很多的缺點和不足,如此方法會對患者的皮膚造成較大的損害,術后恢復較慢,在皮膚上留下瘢痕,造成外觀較差等,都會使患者的接受度受到影響。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微波技術也逐漸完善,血管腔內進行微波治療已經逐步發展為常見的下肢靜脈曲張治療手段,通過微波對組織熱凝固效應,將熱量瞬間釋放在小范圍內,使靜脈腔纖維化,進而讓管腔關閉[7]。在使組織產生熱凝固效應的關鍵指標上,微波的熱效率顯著比其他能源加熱方式要高很多,升溫迅速,使組織受熱均勻,并有適當的熱量穿透性,不易出現短時的碳化,熱凝固范圍可控,并且不易產生移動性血栓[8]。因為腔內微波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關鍵步驟是讓靜脈壁完全收縮以纖維化,所以必須要求助手在術中配合默契,要全程壓迫靜脈壁,以便最大程度地擠出治療血管內的血液,這樣才能讓血管腔完全閉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0%低于對照組的5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治療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止痛藥使用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使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腔內微波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療效要明顯比傳統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高很多。嚴想元等[9]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腔內微波術治療了55 例大隱靜脈曲張患者,共78 條患肢,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提示大隱靜脈曲張患者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腔內微波術治療是一種療效十分顯著的方法。茅屆齊等[10]對111 例大隱靜脈曲張患者,共132 條患肢行微波閉合術治療,同時與采用激光閉合術的患者進行療效比較,結果顯示微波組患者的手術因較復雜,故所用時間比激光組要長,出血量比激光組要多,但是微波組的Aberdeen 評分改善值要高于激光組,表明采用腔內微波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療效較好,安全性好,是一種合適的微創手術方法。與本次研究較為一致,故體現了采用腔內微波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是有效果的。
綜上所述,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采用腔內微波術治療,其形成的創口小,能快速恢復,安全性高,術后無皮疹及破潰,對美觀無影響,對美觀要求較高的患者更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