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娜
AMI 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疾病發作時患者會出現腹脹、胸悶、胸骨后疼痛等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會導致病情進行性加重,增加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發生率[1,2]。他汀類藥物具有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調節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是目前臨床常用的他汀類藥物,對于兩種藥物對AMI 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及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是當前臨床高度關注的內容。基于此,本文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98 例AMI 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瑞舒伐他汀治療AMI 的效果及對血管內皮功能、血清炎癥指標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98 例AMI 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9 例。試驗組:女22 例、男27 例;年齡38~77 歲,平均年齡(52.59±9.17)歲;發病時間3~11 h,平均發病時間(7.06±1.65)h;心功能分級:12 例Ⅱ級、19 例Ⅲ級、18 例Ⅳ級;體重48~72 kg,平均體重(60.56±5.17)kg。參照組:女24 例、男25 例;年齡39~76 歲,平均年齡(52.52±8.14)歲;發病時間4~10 h,平均發病時間(7.08±1.55)h;心功能分級:14 例Ⅱ級、18 例Ⅲ級、17 例Ⅳ級;體重49~71 kg,平均體重(60.51±4.14)kg。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項研究。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心血管病風險評估和管理指南》[3]中對AMI 的診斷標準;②均于發病12 h 內入院治療;③病歷資料齊全、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重度貧血、營養不良者;②中途死亡或從本研究退出者;③近期存在心臟手術史者;④處于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⑤研究未開展前接受過對癥治療者;⑥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不適者;⑦合并重大臟器功能障礙、衰竭者;⑧既往存在出血疾病史者;⑨合并消化道潰瘍者。
1.2 方法 參照組給予阿托伐他汀治療,10 mg/次,1次/d口服,共治療12周。試驗組給予瑞舒伐他汀治療,10 mg/次,1 次/d 口服,共治療1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治療12 周后進行效果判定,判定標準[4]:心絞痛、心悸等癥狀消失,心電圖及實驗室指標均復常為顯效;心絞痛、心悸等癥狀明顯減輕,心電圖以及實驗室指標均接近正常為有效;心絞痛、心悸等癥狀、心電圖以及實驗室指標均無好轉、無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血管內皮功能指標、NT-proBNP、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10 cm 離心半徑、3000 r/min 離心速率離心處理10 min,置于-20℃環境中檢測,分離血清,以亞硝酸還原法檢測NO,以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檢測ET-1、IL-6、hs-CRP、NT-proBNP。③不良心臟事件發生率,統計梗死后心絞痛、冠狀動脈血栓、血運重建、心源性死亡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5.92%高于參照組的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NT-proBNP 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NO、ET-1 及NT-proBNP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O 水平高于治療前,ET-1 及NT-proBNP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NO 水平高于參照組,ET-1、NT-proBNP 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IL-6、hs-CRP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6、hs-CRP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血清IL-6、hs-CRP 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心臟事件發生率對比 試驗組不良心臟事件發生率4.08%低于參照組的18.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NT-proBNP 水平對比()

表2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NT-proBNP 水平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表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表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表4 兩組不良心臟事件發生率對比[n(%)]
據不完全統計[5],AMI 致死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死亡率占50%以上。當前,在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不斷變化、人口老齡化進程推進下,AMI 的發生率明顯增高,且發病人群有年青化、低齡化趨勢。目前,臨床普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AMI 發病的病理基礎[6]。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后血小板容易聚集、黏附并形成斑塊,斑塊破裂會堵塞血管,導致心肌細胞出現壞死、缺血等情況,長期發展下去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并發癥,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一定威脅[7]。AMI 發生后,在氧化應激、細胞因子、神經內分泌因子的作用下心肌細胞變形,出現大量細胞外基質,加重了心肌組織炎癥反應,釋放大量炎癥因子,損傷血管內皮功能,阻礙了心肌微循環,最終會導致心肌細胞凋亡、心室重塑[8,9]。
既往有研究表明[10],炎癥反應是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性的重要危險因素。IL-6 是由T 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分泌的一種炎癥介質,會誘導肝臟釋放hs-CRP,炎癥反應加重會損傷心功能及血管內皮功能,加快病情進展。因此如何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是治療AMI、防止疾病進展、惡化的關鍵。他汀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降血脂,抑制心臟纖維化、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內皮功能,提高斑塊穩定性,防止炎癥介質侵入,抗血小板聚集。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O 水平高于治療前,ET-1 及NT-proBNP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NO 水平高于參照組,ET-1、NT-proBNP 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6、hs-CRP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血清IL-6、hs-CRP 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心臟事件發生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瑞舒伐他汀在改善AMI 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減輕炎癥反應方面效果更明顯。主要是由于瑞舒伐他汀具有低親油性、高肝選擇性、低代謝率等優點,對細胞P450 的干擾作用更小,對肝細胞的親和力較強,可有效改善心肌細胞能量代謝和儲備能力,增強心肌細胞的耐缺氧能力,進而達到促進病情好轉的目的和作用。而阿托伐他汀脂溶性較強,給藥后可以迅速穿過細胞中的胞膜,進入到胞核與胞漿中發揮作用,在肝細胞上的選擇性相對較低,故阿托伐他汀在AMI 治療中的作用相對比瑞舒伐他汀差。
綜上所述,采用瑞舒伐他汀對AMI 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血管內皮功能,減輕炎癥反應,減少心臟不良事件,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