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老年癡呆為神經系統退行性改變疾病,數據顯示該病在>65 歲的老年群體中發病率為7%,且伴隨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癡呆發病人數逐年增多[1]。臨床將老年癡呆稱為阿爾茨海默病,該病具有起病隱匿、病情發展速度慢等特點,且表現為進行性發展。患者癥狀表現為失語、記憶功能障礙、視空間功能損傷等,部分患者伴有行為及認知功能障礙,導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逐步降低,加重家庭負擔。當前臨床對于該病并無特效治療方法,多在基礎性疾病對癥治療后給予抗抑郁、抗焦慮、神經遞質藥物及腦代謝賦活藥物治療,以控制患者精神病理癥狀,延緩病情進展。本文基于此,探討在老年癡呆患者治療中采用鹽酸多奈哌齊治療的臨床效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7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64 例老年癡呆患者,按隨機投擲法分為參照組及研究組,每組32 例。參照組,男20 例,女12 例;年齡67~81 歲,平均年齡(73.62±2.87)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3.16±1.71)年;癡呆程度:第一階段10 例,第二階段18 例,第三階段4 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0 例,高血壓12 例,冠心病10 例。研究組,男21 例,女11 例;年齡68~83 歲,平均年齡(73.75±3.09)歲;病程2~8 年,平均病程(3.22±1.74)年;第一階段11 例,第二階段16 例,第三階段5 例;其中合并糖尿病9 例,高血壓10 例,冠心病1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關于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年齡均>65 歲,伴有不同程度的行為及認知障礙,患者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代謝性疾病患者、家族精神病遺傳史患者。
1.2 方法 參照組給予石杉堿甲(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133)口服治療,0.2 mg/次,2 次/d,連續服用6 個月。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聯合鹽酸多奈哌齊(陜西方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583)口服治療,5 mg/次,1 次/d,連續用藥6 個月,依照患者癥狀改善情況及時調整用藥劑量。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參照MMSE 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智力水平及精神狀態,該量表包含對患者時間定向力、地點定向力、即刻記憶等共計7 個方面的水平測定,分值范圍0~30 分,總分同患者智力水平及精神狀態成正相關。②生活質量評定參照ADL 評分標準,量表包含軀體性生活自理量表(6 項)、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8 項)兩部分內容,共計14 個項目,評分同日常生活能力成正相關。③依照患者失語、記憶障礙等癥狀改善情況判定藥物療效:治療后各癥狀同治療前相比明顯改善,且MMSE 評分增加≥50%,為顯效;治療后各癥狀有所緩解,MMSE 評分增加25%~49%,為有效;癥狀加重或MMSE 評分增加<25%,為無效。藥物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④對比兩組患者用藥期間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MMSE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MMSE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6 個月,兩組患者MMSE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MMSE 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ADL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ADL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6 個月,兩組患者ADL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ADL 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MSE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MSE 評分對比(,分)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DL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DL 評分對比(,分)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療效對比 參照組患者治療后顯效7 例(21.88%),有效13 例(40.63%),無效12 例(37.50%),治療總有效率為62.50%(20/32);研究組患者治療后顯效13 例(10.63%),有效16 例(50.00%),無效3 例(9.38%),治療總有效率為90.63%(29/32)。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053,P=0.008<0.05)。
2.4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參照組患者中,惡心嘔吐5 例(15.63%),腹痛2 例(6.25%),乏力3 例(9.38%),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1.25%(10/32);研究組患者中,惡心嘔吐2 例(6.25%),乏力1 例(3.13%),未出現腹痛,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38%(3/32)。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30,P=0.030<0.05)。
老年癡呆患者病情多表現為進行性發展,初期可造成患者記憶力衰退、定向力及判斷力下降,未有效控制可進一步導致情感反應障礙或性情變化,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日常生活能力[2]。臨床依照病理類型將老年癡呆劃分為老年性癡呆、血管性癡呆、混合型癡呆三種,受生物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或腦血管病灶等多因素影響后引發該病,但不論是何種病理類型的老年癡呆患者,在發病后癥狀表現及藥物治療方法上存在一致性[3]。該病起病緩慢或隱匿,多發生于>70 歲的群體,男性平均年齡73 歲,女性平均年齡75 歲,且患者癥狀多于生理性疾病或精神刺激后迅速明朗化。臨床依照患者認知能力及軀體功能表現就將老年癡呆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3 年,為輕度癡呆期,表現以記憶衰退為主;第二階段2~10 年,為中度癡呆期,遠近記憶均及嚴重受損,且存在視空間及定向障礙;第三階段8~12 年,為重度癡呆期,記憶力嚴重喪失,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照護。另外,老年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壓、慣性病的基礎性疾病,對于該類患者對癥藥物治療過程中,應同時加強基礎合并性疾病的治療,確保藥物治療方案的完整性。
老年癡呆患者藥物治療的關鍵在于腦組織內膽堿神經元的修復,石杉堿甲主要成分為石杉科植物提取物,屬于膽堿酯酶抑制劑類藥物,具良好生物活性度,是臨床治療老年記憶障礙、情緒行為障礙和癡呆的常用藥物。藥物分子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廣泛分布于顳葉、額葉、海馬等區域,可通過提升神經突觸間隙膽堿能遞質水平,活化N 型、M 型受體,促進乙酰膽堿酶的合成及神經元興奮傳導,從而改善患者記憶功能和行為認知能力[4]。乙酰膽堿酯酶影響腦組織內乙酰膽堿降解過程,故對老年癡呆患者采用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類藥物治療可獲得較高效果。鹽酸多奈哌齊對中樞神經系統乙酰膽堿酯酶具有較好的選擇抑制性,能夠可逆性抑制乙酰膽堿酯酶引起的乙酰膽堿水解,提升受體部位乙酰膽堿含量,從而改善神經遞質傳導功能。另有研究顯示[5],鹽酸多奈哌齊兼備神經元保護作用,導致老年癡呆患者神經元死亡的主要原因為氧化應激損傷、Tau 蛋白過度磷化以及β淀粉樣蛋白(Aβ)沉積等細胞和分子事件。鹽酸多奈哌齊藥物成分通過影響β 淀粉樣蛋白前體的代謝過程,降低β 分泌酶活性,從而減少了因細胞和分子事件引發的神經毒性反應,實現對神經元的保護。為進一步探討上述兩種藥物在老年癡呆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本次對參照組、研究組分別采用石杉堿甲、鹽酸多奈哌齊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3、6 個月,兩組患者MMSE、ADL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治療后3、6 個月MMSE 評分、ADL 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0.63%高于參照組的6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鹽酸多奈哌齊在神經元保護及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精神行為、認知水平方面的作用更明顯。兩組用藥后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藥物副作用以惡心嘔吐、乏力等多見,參照組服用石杉堿甲后出現2 例輕微腹痛,嘔吐及乏力癥狀未進行干預且自行緩解。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老年癡呆患者治療中,鹽酸多奈哌齊同石杉堿甲相比,更具安全性。此次研究中亦存在欠缺之處,藥物不良反應方面未考慮到患者個體性差異影響,整體病例樣本數量相對少,后續將逐步完善。
綜上,鹽酸多奈哌齊在老年癡呆患者中的治療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智力水平并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且藥物副作用小,更具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