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 梁敏儀
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是臨床常見消化性疾病,與感染幽門螺桿菌關系密切[1]。有報道稱,幽門螺桿菌引起慢性胃潰瘍發病率>90%[2]。該病患者以惡心、反酸、嘔吐及腹部灼痛感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多因消化液異常分泌而造成消化道黏膜肌層損傷,出現潰瘍癥狀。如治療方法不當或治療不及時,易引發胃出血及胃穿孔等危重癥狀,甚或危及患者生命[3]。對于本病的治療,除需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及體征外,尚需要兼顧控制幽門螺桿菌感染。本院采用四聯給藥方案(泮托拉唑鈉腸溶片+枸櫞酸鉍鉀膠囊+阿莫西林膠囊+克拉霉素),輔助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患者進行治療,收效良好,為臨床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患者,均參照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診斷標準確診[4]。患者具有以下臨床癥狀:惡心、反酸、嘔吐及腹部灼痛感等,幽門螺桿菌檢測試驗(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結果呈陽性,胃鏡檢查及胃黏膜組織活檢排除非萎縮性胃炎。中醫診斷為寒熱錯雜證:癥見胃脘灼痛,遇涼加重,喜溫喜按,嘈雜泛酸,口干苦或吐酸水,大便時干時稀,舌淡邊有齒痕,苔黃白相間,脈細數[5]。排除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具消化道疾病手術史、精神障礙及對受試藥物過敏患者。所有患者4 周內均未接受抗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與受試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齡23~59 歲,平均年齡(41.23±6.21)歲;病程0.5~1.0年,平均病程(0.71±0.20)年。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19 例;年齡22~59 歲,平均年齡(42.01±6.68)歲;病程0.2~1.0 年,平均病程(0.80±0.2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四聯療法治療:泮托拉唑鈉腸溶片(Takeda GmbH Production site Oranienburg,國藥準字H20160486)40 mg b.i.d.,餐前30 min 口服;阿莫西林膠囊(深圳高卓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345)1000 mg b.i.d.,口服;枸櫞酸鉍鉀膠囊(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20098)2 粒(鉍的含量220 mg)b.i.d.,餐后口服;克拉霉素(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60227)500 mg b.i.d.,餐后口服。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半夏瀉心湯基本方:黨參 15 g,半夏、干姜、黃芩、大棗各10 g,黃連、炙甘草各6 g;辨證加減:畏寒患者酌量加桂枝、香附,痞滿脹痛患者酌量加大腹皮、枳殼,嘈雜泛酸患者酌量加煅瓦楞子、烏賊骨。常規水煎煮,濃縮成3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兩組均連續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幽門螺桿菌轉陰率。②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6]:臨床治愈:患者胃黏膜潰瘍、水腫等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幽門螺桿菌根除;顯效:患者胃黏膜潰瘍、水腫等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幽門螺桿菌根除;有效:患者上述臨床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幽門螺桿菌部分轉陰;無效:患者上述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未減輕,幽門螺桿菌仍為陽性。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幽門螺桿菌陰轉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幽門螺桿菌轉陰29 例,轉陰率為72.50%;對照組患者幽門螺桿菌20 例,轉陰率為50.00%。觀察組幽門螺桿菌轉陰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66,P<0.05)。
2.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西醫認為,幽門螺桿菌為慢性胃炎、胃潰瘍的主要致病因子,目前多采用四聯(質子泵抑制劑+鉍劑+2 種抗菌藥物)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7],但容易復發,且反復應用抗菌藥物易產生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而在西藥聯合治療基礎上,輔助應用中藥方劑,則能發揮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
祖國醫學并無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之病名,根據病癥表現,可將其歸屬于“胃脘痛”“胃痞”“嘈雜”等范疇[8],其病因較多,內外因均涉及,外因為六淫邪氣、內因為七情內傷或飲食內傷[9]。幽門螺桿菌即可視為“外邪”[10],與其他外感六淫邪氣類似,當人體正氣不足、身體虛弱時,幽門螺桿菌則乘虛侵襲機體,病位中焦,導致脾胃氣機失調,水谷難化,繼而引發濕熱、氣滯、血瘀諸證,故治療上宜泄熱除濕、益氣健脾、補脾益胃。本研究中所用半夏瀉心湯原方出自張仲景所著《傷寒論》[11],主治寒熱錯雜之心下痞證。方中君藥為半夏,藥性辛溫,具有散結除痞、降逆止嘔之功效;功善益氣,以補脾虛,合半夏有升有降,以復脾胃升降之機為佐;甘草藥性甘平,為使藥,具有補脾和中功效,并調和諸藥;上述藥味合奏,具有如下特點:寒熱互用、苦辛并進、補泄兼施,使寒熱得解,升降復常,則痞滿嘔利自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12],本方中半夏所含藥效成分可通過抑制延髓嘔吐中樞發揮鎮吐作用,并可通過減少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腸道平滑肌蠕動等多種機制,修復胃黏膜;黃芩、黃連二藥所含藥效成分可抗幽門螺桿菌;人參所含藥效成分可提升機體免疫功能、增強胃黏膜的屏障及防御功能[13];甘草所含藥效成分可抗炎,并促進胃黏膜修復;干姜所含藥效成分可促進血液循環,促進黏膜創面愈合[14]。
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加減輔助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臨床療效顯著,幽門螺桿菌轉陰及臨床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