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仲謀
在臨床骨科疾病中,小腿開放性骨折屬于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通常可在患者骨折斷端處看見游離骨折塊,少數骨折塊存在較為嚴重的污染,甚至還有患者存在脫位情況[1,2]。目前,臨床主要以游離骨塊回植術對患者展開治療,且療效較為顯著,但術后患者肢體易存在較為嚴重的疼痛感與腫脹感,進而影響游離骨塊的成活與預后。現階段中,現代醫學主要通過改善患者骨折端局部血液循環進行治療,臨床常用的溶栓藥、抗凝血藥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如出血、食欲下降、惡心等[3,4]。鑒于此本研究以本院72 例行游離骨塊回植術的小腿開放性骨折患者為例,探討在術后給予患者口服骨傷復元湯治療的臨床效果,現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本院72 例接受游離骨塊回植術的小腿開放性骨折患者,以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36 例。常規組男女比例為20∶16;平均年齡(38.78±6.01)歲。實驗組男女比例為22∶14;平均年齡(39.12±5.7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滿足第4 版《實用骨科學》中有關開放性骨折的診斷標準,即存在外傷史、軟組織受損且骨折端外露、經X 片檢查顯示脛腓骨呈粉碎性骨折;②經臨床醫師詳細講解本研究內容后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加入研究,簽署相關協議書;③有完整臨床病史資料者;④依從性較高者。排除標準:①骨折端處無游離骨塊;②妊娠、哺乳期婦女;③患有其他骨病,如骨腫瘤、骨結核等;④骨質疏松癥較為嚴重者;⑤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者;⑥肢體嚴重受損,在一期時保肢失敗或者截肢者。
1.3 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治療。患者術后抬高患肢,給予消腫藥物及抗生素等。實驗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口服骨傷復元湯治療,組方:紅花5 g、炒杜仲5 g、土元10 g、赤芍10 g、桃仁11 g、當歸12 g、甘草15 g、川芎15 g、骨碎補20 g、柴胡25 g、三七25 g;以水煎煮取400 ml 藥汁,每日早晚分別服用1 次,連續治療4 個療程,即28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患肢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總分值在0~10 分,評分越高則表明疼痛感越為強烈,在術后第2、4、8 天各評定1 次。②對比兩組骨愈合時間,愈合標準為骨折斷端與回植骨塊四周間隙消失,對兩組患者展開為期10 個月的隨訪,分別統計患者的骨愈合時間。③對比兩組術后骨痂生長情況,在術后第6、10、16 周時分別以X 線片評價患者骨痂生長情況,分值0~3 分,得分越高表明骨痂生長情況越為良好。0 分:患者骨痂生長并不明顯,骨折斷端與骨塊周圍縫隙清晰;1 分:骨痂密度較淡,骨折斷端及骨塊四周間隙較為模糊;2 分:患者骨痂密度較深,骨折斷端和骨塊四周間隙基本消失;3 分:骨痂密度加深,且骨折斷端與骨塊周圍間隙完全消失。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患肢疼痛程度與骨愈合時間對比 術后第2、4 天,兩組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8 天,實驗組疼痛評分低于常規組,骨愈合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骨痂生長情況對比 實驗組術后第6、10、16 周骨痂生長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患肢疼痛程度與骨愈合時間對比()

表1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患肢疼痛程度與骨愈合時間對比()
注:與常規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術后骨痂生長情況對比(,分)

表2 兩組術后骨痂生長情況對比(,分)
注:與常規組對比,aP<0.05
近年來,基于交通工具與生產工具廣泛應用背景下,導致小腿開放性骨折發病率呈增長趨勢,且大多呈粉碎性骨折,在骨折斷端處通常會產生一些游離的骨折塊,少數骨折塊還會脫出體外受到嚴重污染[5]。對于這些脫出的游離骨塊,在手術過程中以常規沖洗方式,無法將其沾染的細菌消滅,若回植在骨折端則會增加患者發生感染的風險,促使其傷口久治不愈,甚至引發其他一系列并發癥,如骨髓炎等,不利于病情恢復。既往臨床治療該骨折患者時使用的手術方案會在一期清創時摘掉游離骨塊,當局部受損軟組織修復后再以手術修復骨缺損,但這種手術方案存在一定不足,易增加患者二次受損發生率、多次手術、治療時間較長等。故而,需尋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改善開放性骨折骨缺損患者骨折處局部血液循壞,抑制骨折端感染起著重要作用[6,7]。
清代醫者陳士鐸于《百病辨證錄》中提出:“內治之法,必以活血化瘀為先,血不活則瘀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也”,這表明對于早期骨折,中醫辨證大多為氣滯血瘀證,在治療上應將活血化瘀作為首要治療原則。本研究中所應用的骨傷復元湯屬于骨傷科經典方劑,由當歸、紅花、赤芍、桃仁、三七等藥物組成。其中當歸可調經止痛、補血活血,與紅花、桃仁同用,可應用在瘀血作痛、跌撲損傷疾病治療中,當歸不僅具有活血功效,同時還有補血作用;紅花可散瘀止痛、活血痛經,適用于瘀血作痛、跌打損傷治療中,二者屬于君藥;土元具有續筋骨、破瘀血之功效,適用在瘀血腫、筋骨折傷治療中;三七能夠消腫止痛、止血、活血祛瘀,常被應用于筋骨折傷、跌打損傷治療中,是治療瘀血腫痛的首要選擇藥物;赤芍可散瘀止痛、桃仁可活血祛瘀,二者常被聯合應用于瘀血阻滯證治療中;川芎屬于血中之氣藥,既能夠行氣止痛,還能活血化瘀,五種藥物共為臣藥;杜仲與骨碎補屬于佐使藥,其中骨碎補可活血止痛、補腎強骨,杜仲可強筋骨、補肝腎,二者共用可起到補益肝腎、壯骨強筋、活血補血的作用,不僅能夠輔助君藥達到活血化瘀之功效,同時還能夠補益肝腎,進而實現標本兼顧。通觀全方可見,骨傷復元湯主要是以活血化瘀為目的,以紅花與當歸配伍,既能活血也能養血,促使瘀血排出體外,但未對陰耗血造成損傷;以活血藥與川芎配伍,可實現氣為血帥作用,行氣以利活血,從而實現調和氣血;將活血化瘀藥與骨碎補及杜仲配伍,不僅可治標,同時還能兼顧主骨,具備標本兼顧特點。
綜上所述,對行游離骨塊回植術的小腿開放性骨折患者應用骨傷復元湯治療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感與肢體腫脹度,還能夠縮短患者骨愈合時間,促進植骨后骨痂的生長,建議臨床積極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