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曲藝源遠流長,“英雄”是曲藝發展史上的重要關鍵詞。人們耳熟能詳的曲藝作品中,許多可以視為“英雄傳”或“英雄群傳”。有些雖不以英雄為主角,但也少不了英雄的身影。說英雄、唱英雄,已經成為曲藝一種重要的藝術傳統和精神傳統。以評書為例,“袍帶書”中的主要人物多富有相當程度的英雄氣概,“短打書”“神怪書”也少不了對英雄的描摹。著名評書藝術家的名字也往往與他們所塑造的英雄人物聯系在一起,如說起劉蘭芳先生,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岳飛傳》,想到那個精忠報國的岳武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涌現的英雄人物,也在不斷成為評書的主角,豐富著英雄主題評書的藝術寶庫。比如,袁闊成先生改編和說演的《呂梁英雄傳》《赤膽忠心》《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創業史》《暴風驟雨》《敵后武工隊》《烈火金鋼》和《紅巖》等現代革命史題材的“新評書”,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構成了我國評書史上的靚麗風景。

時至今日,曲藝的英雄主義傳統依然持續煥發出勃勃生機,而且,越到緊要關頭,越是爆發出強勁的藝術活力。2020年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涌現出了無數英雄人物。曲藝充分發揮“輕騎兵”功能,為歷史記錄下了無數感人的瞬間。據《中國藝術報》報道,至少有相聲、快板書、數來寶、京韻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墜子、樂亭大鼓、山東琴書、二人轉、上海說唱、揚州清曲、評彈、彈詞開篇、紹興蓮花落、四川清音、陜北說書等60多個曲種、上百段作品表現抗“疫”斗爭①。其中不乏以“英雄贊”“英雄頌”為主題的佳作。比如,西安曲藝團創作的快板《英雄贊歌》說道:“武漢城里城外牽掛著十四億中國人民的赤子情,情濃于血一家親,神州處處有愛心。”“全國人民‘一級響應很及時,疫情防控英雄們召之即來不延遲?!薄八麄兗日J真、又謹慎,口罩一戴擔重任,他們健步如飛晝夜忙,誓要和病毒比堅強?!笨彀鍟赌嫘姓摺罚ㄒㄐ?、張楠)以英雄傳奇的模式塑造了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逆行北上解救萬民的仁心醫者形象。此外還有大量為武漢加油、贊美凡人英雄的曲藝作品廣泛流傳,群口快板《武漢人的2020》、湖北大鼓《不服周的武漢人》、方言說唱《我在武漢》等皆為例證。更值得一提的是,劉蘭芳的《鐘院士,百姓心中的一座山》選用“評書貫口”的表演形式,雖節目篇幅不大,但信息量大,跌宕起伏、激動人心,表達了對鐘南山的敬仰,以及抗“疫”必勝的決心,成為抗“疫”文藝的名篇佳作。
英雄是文藝永恒的主題。在漫長的文藝史上,不同的藝術門類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英雄譜系”。同一個英雄人物、同一樁英雄事跡,經由不同藝術手法的雕琢,會閃耀出多樣的光彩,給人以差異化的審美感受,讓人多角度地感受英雄精神。曲藝在塑造英雄方面,具有獨到的藝術優勢。
從藝術技巧方面來看,不同形式的曲藝各有“獨門絕技”,為英雄塑造提供了堅實基礎。以評書為例,“贊”是其重要的藝術手法,連麗如先生稱之為評書的“基本語言”?!叭宋镔潯薄翱踪潯薄吧劫潯薄八潯钡炔灰欢?,是評書藝術塑造人物、描摹景物的獨到技巧,也是評書藝術家功底和創造力的重要體現。人們常說,“聽書聽贊”。這一曲藝欣賞經驗又說明,“贊”不但是評書欣賞的重要內容,還是評書評價的重要尺度。傳統評書塑造英雄,離不開“贊”的運用。比如,《隋唐演義》里秦瓊的“贊”是這樣的:
金盔金甲淡黃袍,五股攢成袢甲絳。護心鏡,放光豪。絲鸞帶,扎穩牢。魚褟尾,護襠口。戰裙又把膝蓋罩。紅中衣,繡團鶴,五彩靴,足下套。坐下馬,名黃驃。踏山梁,如平道。日行五百任逍遙,亞賽云龍入九霄。向上瞧,黃面貌。天庭寬,地閣飽。通貫鼻子顴骨高,劍眉虎目威嚴好。兩耳有輪似元寶,微有墨髯掛嘴梢。金裝锏,掛鞍橋。上陣臨敵锏法妙?;稳?,搖三搖。兵見愁,鬼見跑。五虎上將命難逃。背弓帶箭逞英豪。威風凜凜殺氣高,要問此公名和姓,姓秦名瓊字叔寶,好漢的英名四海飄。
這一長段,合轍押韻,朗朗上口,英雄之氣飄蕩其間。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實際上,傳統評書里的英雄人物往往都擁有專屬于自己的“贊”。正如連麗如所言:“在評書里面,贊非常提精神,尤其是主要人物”“贊能夠把人物的形象整體勾勒出來,穿什么,戴什么,騎什么馬,使什么兵刃,甚至于他的官職、他的性格,有的連他的籍貫都編到里邊②”。 應該說,“贊”不但體現了說書人的語言功底,而且反映了說書人對評書創作和表演規律的掌握。當英雄人物以“贊”的形式出現時,從他的外形到氣質,都得到了藝術“定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從藝術精神來看,曲藝作為最接地氣的藝術,具有強烈的民間性,善于用老百姓熟悉、喜歡的風格營造具有獨特韻味的藝術空間。在這個空間里,“高大上”的英雄變得平易近人,他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展現;平凡人則獲得了走近英雄,乃至與其交流、對話的可能。仍以評書為例,田連元先生認為,評書最大的魔力在于,完全以純虛擬的表演形式,營造一種想象的表演藝術體系,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出無限的人物故事,帶領觀眾進入自由馳騁的藝術時空和審美境界③?;蛟S,評書里的英雄讓人心動,很大程度是因為聽書人參與了英雄的塑造,在英雄身上寄托了自己關于信仰、信念、崇高、大義等的觀念和情感。在“全國道德模范故事匯”中,田連元創作演出了評書《英雄三兄弟》,表現了在廈門工作的張輝、張涵、劉元飛3人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跡。在創作過程中,田連元專程來到廈門,了解英雄事跡,而且對搶劫和傷害“英雄三兄弟”的嫌疑人的背景情況也做了了解。這個節目雖然只有10分鐘左右,但田連元以精湛的藝術,不僅有血有肉地塑造了英雄群像、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三兄弟”的高貴品格,而且讓他們見義勇為的場景躍然眼前,形成了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讓人在強烈的共情感受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英雄的精神。
新時代的文藝,既要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也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這就要求包括曲藝在內的文藝創作進一步聚焦英雄、歌頌英雄。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而文藝的一切新意歸根到底來自于對社會生活新變化新趨向及其蘊含的新精神的捕捉和反映。時代不僅給文藝提供新的內容,而且吁求新的形式。恩格斯在給拉薩爾的信中曾說,古代人的性格描繪在今天是不再夠用了。今天更是如此。改革開放初期的1982年,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為15個大類、62個中類、222個小類,到2019年變為大類20個、中類97個、小類1380個。社會結構的變遷,改變了“士農工商”或“工農商學兵”的格局,也讓英雄人物的社會關系、交往方式等愈發復雜多樣。風起云涌的新時代,更是不斷孕育并催生著新人新象。不論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還是天使投資人、程序員,抑或快遞小哥、電商小二,都是一塊塊英雄主題文藝創作的沃土④。這既為曲藝創作提供了新的空間,也給創作者提出了新的更加艱巨的任務。同時,英雄故事常說常新,即便是被反復創作的題材,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重新講述,完全可以獲得新的藝術效果。田連元的評書新作《話說黨史》,在學習強國平臺一經推出,便引起廣泛關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那么,面對新的時代任務和審美訴求,傳統曲藝積累的大量塑造英雄的手法是否依然適用?或者說,在何種條件下適用?這個話題既需要理論研究,更需要實踐探索。哲學家馮友蘭提出過“抽象繼承法”,大意是某些中國古代哲學命題可以區分為“抽象意義”和“具體意義”,其“抽象意義”往往可以為一切階級服務,因而可以繼承。筆者以為,這一思想方法對傳統曲藝在新時代的發展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比如,從塑造英雄形象、講述英雄故事的角度而言,傳統評書的“贊”的一些習用的內容、語言等或許已過時了,但“贊”這種形式卻因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及審美習慣,而不會死去。早在1958年,老舍先生在中國曲藝研究會召開的新評書座談會上指出“舊書有形象,上八個將有八個‘贊,雖然是套子,臺底下的人聽著仿佛有點文藝性?,F在說新書,說的和聽的誰也不知道這個張三、李四的形象,要特別努力把人物形容出來?!f套子不能用,如果改作新的‘贊,夸張一些也可以”⑤。今天,如果某部評書描寫海外維和的英雄戰士,冷兵器時代的“刀槍”“盔甲”自然是用不上了,但以“贊”的形式表現現代服飾、武器,不僅值得嘗試,而且很有可能在全媒體語境中,成為傳播到停不下來的“?!被颉懊麍雒妗?。再如,描寫研制新冠疫苗的科研工作者,是否也可以創造出符合醫院、實驗室環境的新的“贊”呢?答案應該也是肯定的。同樣,當前很多人習慣于在全媒體環境下,以多感官共同沉浸式地欣賞文藝作品,然而,過度的視覺場景,有時對受眾的審美接受和再創造構成壓抑或消解,反而讓人更渴望安靜地聽一段評書,在虛擬的想象空間里,參與對英雄形象的創造,并從中獲得靈魂的洗禮。
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中華民族的英雄,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貼近生活、平易近人的曲藝,必將在文藝塑造新時代英雄的征程中再立新功。
(本文系2019年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項目“新時代中國文藝評論話語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中國文藝網:《美術界曲藝界舞蹈界謳歌抗疫英雄鼓舞戰疫士氣》, http://www.cflac.org.cn/tt_ more/202002/t20200219_473636.html
②連麗如口述、梁彥編著:《走進評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7年出版,第96-99頁。
③趙鳳蘭:《田連元:一人撐起一臺戲》,《光明日報》,2021年3月10日。
④胡一峰:《真話與道理》,杭州出版社2021年出版,第253頁。
⑤老舍:《老舍曲藝文選》,中國曲藝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217頁。
(作者:《中國文藝評論》副主編、編輯部主任)